王新 郭强
[摘 要] 目前,思政课教学备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是还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所供给的课程质量是主因,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主观上没把足够精力放在潜心研究教学上;另一方面,现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在客观上误导思政课教师忽视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思政课实效性低的难题。
[关 键 词] 问题;导向;思政课;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12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运、关乎民族未来,并对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具体原则、方法。这一方面说明思政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甚至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如何尽快改变现状,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思政课问题之所在
近年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接触大学生、听课、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有些高校思政课的确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戰度”,但也存在“低阶性、陈旧性、没有挑战度”的“水课”,大学生上思政课百无聊赖。思政课堂上,学生抢最后一排座位,造成教室里前四、五排没有学生;学生坐在教室里抬头率不高,开小差的不少,认真听课者是少数;能够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不坐前排,意味着学生根本不想来听课,只因学校有管理办法,不得不来,否则会影响成绩;学生上课不抬头,说明学生没有心思听课,在忙着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提不出问题来,说明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只关心期末考试考什么,提出的问题都是与考试相关的,如果开卷考试,他们就更不上心了。
二、高校思政课问题之因
思政教学的供给侧出了问题。过去人们常认为大学生不喜欢学习思政课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不论教师怎么讲都改变不了社会环境,现在这种观点已经不能立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巨大成就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已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自信。今天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共产党、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越来越多了。思政课的社会大环境明显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全社会立德育人的氛围渐趋浓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的“水”应从内在的供给侧找原因,教与学、供给与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上思政课的表象映射出教师供给的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居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提供令大学生满意的课堂,表现在:(1)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欠缺,甚至有的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都没搞清楚,站在讲台上自己都糊涂,只能胡说一气;(2)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专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笑话,虽能赢得学生一时哄堂大笑,但是笑后学生会因没得到真金而生反感;(3)有的教师靠课堂的形式征服学生,打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旗号,实际上收效甚微,包括一些翻转课堂形式,只有极个别学生有收获,而绝大部分学生成了旁观者;(4)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甚至有的读一段教材内容,然后便口若悬河,所讲内容与教学要求毫无关系,更有甚者还有讲错的、讲歪的;(5)教师讲课语言不规范,以至于唠家常,有菜市场的感觉,损害了大学课堂的神圣和尊严;(6)有的教师讲课过分依赖课件,课件不是图文并茂,而是教案的翻版,教师离开课件便不会讲课;(7)有的教师对课堂缺失管理,没有掌控课堂的意识,心态倒是好,不管学生怎么乱都能把课讲下去,以视完成教学任务,等等。这样的教学状态,学生怎么能满意和接受呢?供给的产品不谈优质连合格都成问题,何谈让学生喜欢?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现状,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在主观上没把足够精力放在潜心研究教学上;另一方面是现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在客观上误导思政课教师忽视教学所致。主观上,思政课教师自身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精力投入不够问题。毋庸置疑,教师的本分应该是教书育人,思政课教师更应把育人作为第一使命,但事实上却有些思政课教师仅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职业。当把大学教师当成一种职业时,就如同在工厂做工一样,完成机械化的规定动作即可。职业化低标准的教师只要听到教室下课铃声一响就走人,无需操心学生听没听懂,课后有何疑问,这样的教师就相当于没有初心一样。带着职业化追求的教师只要能够完整讲一门课程,把课程内容打到课件上读出来,就算完成基本任务。有些教师有育人的初心,但精力和心思投入都不够,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是当下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较为严重的问题。
客观上,思政课教师受现行管理评价机制误导忽视教学的
结果。
首先,高校主要以科研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使思政课教师不重视教学。在高校,职称被视为教师的职业生命,科研是硬指标,只要有科研成果,便名利双收。而教学在晋升职称时门槛极低,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几乎没有障碍。在这种导向下,教师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所以会出现一部分教师“在认认真真地培养自己,稀里糊涂地培养学生”的现象。
其次,高校教学管理中不能有效区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付出,严重挫伤了教学积极性。高校缺少评价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劳动付出的标准,直接导致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认真和不认真一个样,甚至认真的还不如不认真的教师受到学生“认可”。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劳动被笼统地计入了课时费中,实际上这种计算丝毫起不到鼓舞鞭策的作用。大锅饭给混日子的教师提供了存在空间,却严重挫伤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在这种模糊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思政课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全凭良知和自律。
再次,高校缺乏比对成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客观动力。基础教育阶段考试是指挥棒,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普遍共识,所以,大学不存在比对成绩论教学质量的氛围。思政课作为共同课,从不用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之间没有关联性。教师不重视教学,不把教学当成第一责任,不把上课当成第一使命,教师可以对教学质量不负任何责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没有激发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最后,社会上缺失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硬性尺度,导致大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学习。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隐性、长期发效的特性,目前,社会上只有考公务员、考研究生需要思政课,由于门槛低,一般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过关。在客观上造成思政课可有可无,尤其对理工农医专业学生来讲更不重视。大学生把思政课教材当废纸处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思政课教学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至于教师讲错的知识点被发觉纠正的概率则更低。知识点讲错是次要的,如果思想价值观念引歪了,就更危险了。教与学互相影响,学生不重视思政课会进一步挫伤教师本来就不高的教学热情,思政课教师极易产生应付教学的心态。
三、高校思政课问题之解
探究问题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思政课的问题出在主观上,在教师本身。客观问题通过改革评价标准是可以纠正的,而主观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围绕问题来讲课、写文章、报课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用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定见成效。
问题层出不穷,成千上万,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问题主要归为三方面:(1)根据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寻找意识形态领域中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2)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在逻辑探究理论的根源问题;(3)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学生的内心需求问题。现实困惑问题往往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思政课一方面要敢于直面现实问题,不回避问题,充分彰显思政课的担当和责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解疑释惑以求达成共识,完成思政课价值认同使命。理论逻辑问题是思政课解疑释惑的根基,理论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度,在于它的内在逻辑的严谨,在于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更彻底。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论思维”。思政课堂探究理论是主线,以理服人是根本。学生内心需求问题更是学生渴望解决的问题,思政课堂的使命不是停留在本本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就是在改造世界。思政课只有敢于直面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实效、有的放矢。自然吸引学生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新问题,不断反复实现螺旋式上升,在更高层级上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思政课难题的实施路径:首先,寻找问题,(1)思政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问题。(2)向学生征询问题。其次,教师要有能力分类问题、归纳形成教学专题。再次,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平时成绩考核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视问题的质量高低赋分,没有问题的学生和不会提问题的学生都会受到影响。“问题导向法”能激发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教师带着问题线索备课,深入研究问题的理论根源,既能把问题摸清讲透,又能避免被学生问住的尴尬,潜心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晶华,刘国军.问题导向视域下民族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J].学理论,2018(8).
[2]钟晴伟.强化问题导向,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4):20.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