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
[摘 要] 随着我国世界外交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宣翻译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的深入推进和开展,陕西省在外宣翻译路径的挖掘和分析过程中,不仅注重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词语语句进行翻译和辨析,更坚定了通过“一带一路”背景有效向外宣扬中国文化的目标,旨在通过外宣翻译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到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尤其对于陕西省来说,不仅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传承和积淀着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需要对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语料翻译和对外宣传,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交流合作成果。因此,将根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宣传语料对陕西省外宣翻译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切实提升陕西省外宣翻译成效和质量。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陕西省;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外宣英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1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越来越严峻。因而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相关倡议,旨在通过重走丝绸之路创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沿线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同时打造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推动全球化进程。同时向世界各国传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我国民族精神和中华伟岸形象。在“一带一路”相关倡议的提出和践行过程中,也是对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提升,我国通过大力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我国传承上下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沿线国家,切实强化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陕西省非遗外宣翻译现况分析
眾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数目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在早些年间国人并不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致使部分民族瑰宝在没有等到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已经消失在民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民族精神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陕西省来说,作为我国历代古都,所留下的民族艺术瑰宝和民间文化结晶数不胜数。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陕西省对非遗项目的挖掘和翻译研究程度不断深入,以贴合他国语言特色的基础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录和语料进行翻译,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语义正确的基础上,有效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陕西省部分人员在项目上和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陕西省非遗外宣翻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进行公布的过程中,诸如“西安鼓乐、旬阳民歌、镇巴民歌”等民族乐曲,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只能赋予其冷冰冰的名字代码,而无法让人感受到陕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此同时,陕西省还拥有多彩绚丽的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十面锣鼓、安塞腰鼓”等民间舞蹈,凝结着陕西省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力。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外宣和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其多元的特色,使被翻译者在听取外宣和翻译的过程中,仅仅将其作为一项运动甚至一项舞蹈的代名词,无法将其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联系。除此之外,在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参与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对陕西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够透彻,缺乏相应的语言文字和文献资料整理,从而导致在进行国际性非遗活动时,由于外宣翻译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资料了解得不准确,从而呈现出翻译混乱甚至误解原意的现象。
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问题成因分析
(一)对于外宣翻译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人们才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使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进步不明显。与此同时,尽管陕西省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外宣翻译工作进行协同组织。而大部分职能部门往往过于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挖掘环节,而忽略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过程中的外宣翻译环节,从而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缺乏投入资金和宏观调控。
(二)缺乏专业非遗翻译机制
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问题原因追溯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较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的进程较为缓慢,类似一些“宝鸡社火、凤翔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其专有名词,而外宣翻译工作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转译工作,在进行翻译和外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中,还存在缺乏专业非遗翻译机制的原因,使得“西秦刺绣、千阳八打棍”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系统规范的翻译语料库,在非遗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有效传达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与此同时,由于专业非遗翻译机制的缺乏,陕西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缺乏对实际工作岗位对接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专业人员的对口培养,使大多数翻译专业的优秀人才在翻译其他文学时得心应手,而在外宣和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时翻译技能却略逊一筹。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
在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翻译人员自身缺乏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和翻译的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言语误解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积淀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认同和接受的。这种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也使得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阻碍。
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路径探析
(一)强化重视,为外宣翻译路径提供保障
在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路径进行探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源头入手,切实强化陕西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陕西省政府引导并协同各级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及路径探析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顺利有序開展提供强有力的宏观引导。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语翻译路径的探析,不仅仅是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让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文化舞台的中央,有效强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例如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外宣翻译资料和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为外宣翻译工作人员提供规范的文学记载资料,从而有效深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人员的知识底蕴积累程度,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路径提供强力保障。
(二)协同高校,组织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陕西省不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为我国国内有名的教育大省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路径探析的过程中,需要勇担大任,协同高校组织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对口的外宣和翻译人才。陕西省各职能部门在与高校进行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翻译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对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增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双师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对口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基础。
(三)利用网络资源,构建非遗翻译机制体系
随着当前时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路径探析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迎合时代特点,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有效构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网络共享平台。如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路径探析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协同高校科研机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和外宣的机制体系,引导各界非物质文化研究人员同民间团体等协作,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和实时更新的特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语料库进行建设和更新,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此同时,陕西省政府必须注重对网络资源的科学规范,利用有效监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机制体系的构建,切实推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语料库的建设进程。除此之外,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过程中,各级各类职能部门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及资料以网页数据链接等形式进行展览,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途径了解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增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路径探析成效,有效推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我国具有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华语言文化特色,以音译或直译相结合的方式,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语料库进行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中华儿女长久以来的文化底蕴积淀,在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对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不仅要充分保留原有语意,还应尽可能多地对其背后承载着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扬。尤其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解和认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途径,确保陕西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保持特色持续前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有效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化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