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和山东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秦齐两国的主要版图领域,虽然在这500年间两国直接交往不多,但却在历史上颇有渊源。学界主流认为秦人起源于东方,“东来说”认为秦人嬴姓,其远祖作为东夷的一支,曾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是由东夷向西迁于今陇山一带。此后由西向东发展,进而统一中国。近些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也更加支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秦人起源于东夷,迁移到西垂后慢慢发展壮大,最后在东夷完成帝国统一大业。秦齐文化出于同源,均有尚武、尚实传统,并且重利、重人才。各自经过数百年的变革发展,最终秦在齐地完成统一,不禁让人感慨这种时空转变如宿命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循环。
中级铠甲军吏俑 秦佩戴长剑等兵器,是秦军队伍中级指挥员的形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战国晚期一秦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马俑。据考证,其族属应是与秦汉匈奴关系密切的义渠人。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周孝王时,秦人的祖先在首领非子的带领下,居住在西犬丘(西汉水上游,今甘肃礼县一带),过着农业与畜牧业并举的生活,养马是他们的特长。由于非子善于养马,后来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会”(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专门负责给周王室养马。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后来,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并准许他们在秦(今甘肃省清水县的秦亭附近)修筑城邑(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从此,“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赢秦王朝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897年,秦先祖被周王賜为附庸,得到了一块封地“西犬丘”,位于今天甘肃礼县,也是秦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此后秦国先后迁都至秦邑(今甘肃天水清水县附近)、汧城(今陕西陇县)、汧渭之会(今宝鸡,汧河与渭河交汇的临近区域)、平阳(今宝鸡陈仓)、雍城(今宝鸡凤翔)、泾阳(今咸阳的泾阳)、栎阳(今西安的阎良),直至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咸阳),秦人一路向东,最终建立了大秦帝国。
秦人八次向东迁都,除了摆脱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族的威胁和找寻更好的发展环境外,更多的出于自身的发展,向腹地开阔、交通发达、土地肥沃的地方迁移。
秦惠文王(前337—前311)时期,继续孝公的改革之路,秦国日益富强,大批有志之士也齐聚秦国,为其走向强盛出谋划策。惠文王听取张仪“连横”的建议,大破六国的“合纵”之法,迅速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在崛起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巴蜀归秦。郡守张若治蜀四十年。富庶的蜀地不仅为秦国储备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而且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以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为标志,秦国迈开了十年统一战争的第一步,也拉开了建立统一帝国的历史帷幕。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又先后消灭了赵、魏、燕、楚、齐,最终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终于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历代秦君“强国”“一统”的梦想,也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