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善用,灵动评价

2020-01-05 05:37朱海琴
教育界·下旬 2020年12期

朱海琴

【摘要】建构游戏中蕴含大量数学概念,用建构材料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儿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是一种理想的数学学习材料。文章阐述了利用建构材料的优势,探讨多维度、引情境、建构游戏中的数学化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策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建构游戏材料;幼儿园数学活动;数学化语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幼儿处于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借助操作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以模仿和探索的形式吸收建构自己的经验,在教师引导下,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从而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1]。

一、建构游戏与数学的关系梳理

韦尔豪森与基弗指出,通过积木操作,幼儿可体验与学习分类、排序、大小、长度、数量、形状等概念,并发展出位置和方向的空间关系概念。幼儿的学习衍生于其游戏的过程中,玩具是幼儿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幼儿按照意愿自主选择材料,在搭建中不断内省,尝试解决问题。材料就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媒介,建构游戏对于幼儿在数学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价值。

结合表格,我们发现建构游戏与数学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建构区可以视为体验数学概念的绝佳场所。在建构游戏中可以促进幼儿认识图形,获得数量、空间关系及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在建构审美上如对称、有序排列等体现,都是幼儿学前阶段需要获得的数学知识,对幼儿今后的数学概念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材料优化数学活动的策略实施

1.以简代繁,促进自主操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注重幼儿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和直接感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合适充裕的操作材料,可以避免幼儿徒手学习的状况,让幼儿在具体的自主操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同时满足幼儿喜欢探究的天性,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勇于探索新思路,将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整合到教学中来。数量充足又方便的积木是孩子常玩的玩具,教师可以随手取之代替烦琐的教具制作,最大程度让幼儿自主操作,快乐学习。

(1)以形代物,巧妙过渡。数学活动中,教师常用有趣的情境导入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常用多媒体展示情景的动画效果,在需要幼儿实际操作时,制作数量较多的生动形象的教具比较烦琐,而多样性的积木成了教师随手可取的操作材料,结合活动内容采用合适的积木材料方便幼儿实际操作。

【案例】在学习“5的分成”活动中,教师导入情境:大熊有5个苹果需要分别放在两个盘子中,有多少种摆法?教师用雪花片代表苹果,给每位孩子提供一份打印纸。幼儿每次拿5片雪花片进行自主摆放,探索不同的摆放方式。教师可以直接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材料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交流,方便地解决了“5的分成”内容。教师将雪花片及打印纸放在益智区,方便幼儿在区角多次进行摆放操作,并提出更难的挑战,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

案例中,此教师用雪花片代替苹果,数量多又小巧,每位幼儿都有独立操作材料进行思考探索,又能重复利用,不易损坏,改变了以往教师制作精美的苹果和盘子教具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的方式,优化了本次数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也体现了幼儿学习中实践操作与直接感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百变组合,自由选择。多样化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抽象的数学知识中需要借助有趣的操作材料来帮助幼儿进行转化从而了解数学。积木是幼儿接触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种玩具。在投放数学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积木的相似性,投放多种相似又不同类型的积木供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探索活动。

【案例】在进行“公用边”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闯关游戏来激发幼儿用小木棒拼搭多个正方形。教师不仅投放了小木棒,还投放了与小木棒功能类似的小积木,也可以用这些小积木进行正方形拼搭,每桌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拼搭。在一轮轮的挑战中,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

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与木棒相似的可平面拼搭的积木,每轮挑战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并且拼搭起来的积木方便幼儿拿上前进行展示介绍。

2.巧引情境,牵动主动学习

陶行知曾说:“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幼儿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习的,他们在玩中学、动中学、动中求进步。”幼儿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建构游戏从而进行实践探究,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幼儿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能力,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无形中也是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案例】在进行小班“有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情境给小兔子家造围墙,用多媒体演示了小兔子对围墙的要求,为幼兒提供多种形状和类型的积木。几位幼儿合作进行围墙的建构,孩子们在交流合作中搭建出不同规律的围墙。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介绍,说出自己组内的围墙有什么规律。

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通过积木的摆放学习不同规律的排序,利用建构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的学习氛围中大大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培育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3.善用维度,提高思维能力

幼儿是天生的“创造家”,建构材料可以任意组合拼搭,因此幼儿拿到建构材料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建构的发展都会经历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利用建构造型的多维度特点,培养幼儿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案例】在进行“数积木”的数学活动时,教师用小组竞争赢得建构材料的方式引出今天要造房子的主题。教师出示若干份孩子们用积木搭建的房子平面图,请幼儿数一数这个房子由几块积木组成。期间幼儿要学会发现隐藏的积木,最后发现每一个房子的积木数量是一样的,但是建造的房子都不一样。然后请每组幼儿再根据图纸进行房子的建构。

教师利用幼儿建构作品的平面图请幼儿想象三维空间。本身幼儿对建构作品兴趣浓厚,孩子们借助木头积木再根据平面图进行三维空间的建构,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有效评价,渗透数学概念

教学并不是有一定特定的模式,将建构游戏寓于数学活动之中,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数学经验。将小中大不同阶段幼儿需要获得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游戏中,这种渗透式的数学活动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观察的同时了解幼儿作品所用积木量、形状、特点和搭建方式等,并和幼儿做双向沟通,进而激发幼儿研究自己的作品,帮助幼儿将作品“语言化”及“概念化”,提炼数学知识,巧妙运用数学化的语言进行评价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用数学化语言进行表述,促进幼儿树立逻辑思维,发展表达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丁檬用积木搭房子,用积木歪歪扭扭围起来了,里面有几颗积木散落放着。教师问:“檬檬,这是什么呀?”她说:“这是围栏。”“围栏里面是什么?”“里面是我的房子呀!”“房子外面一颗颗的是什么?”“外面是小花小草呀!”

聪聪和赶赶用大积木造了一幢3层楼的房子,把动物玩偶放进了房子里。教师问道:“你们的房子里住了好多小动物呀!小兔子上面住着是谁?”“小兔子上面是小熊!”“那下面呢?”“小面是小鸭子!”小伙伴都来欣赏小动物的家了。

案例一中,教师使用数学化语言“里面”“外面”进行对话。幼儿介绍自己的房子在围栏里面,房子外面都是花,正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思考和表述。

案例二中,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并不是枯燥地表扬作品很漂亮,而是用数学化语言对幼儿提出疑问。幼儿开始用方位表述小动物住在什么位置,这正是幼儿对数学概念潜移默化的学习。在评价中还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幼儿在自主实践探索操作中感知。积木多变化的形状组合及其所“暗藏”的数学比例关系,让幼儿在堆叠、拆合积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进而“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的概念,提升思考层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到常常思考如何借助建构材料,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数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使用建构材料,做到一物多用,真正体现出材料的价值,让幼儿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操作实践,最大程度優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3]。

【参考文献】

[1]邵爱红.幼儿园室内外建构游戏知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幼儿数学核心概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