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蓓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强调,“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大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殷切期望,继续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大运河主干线流经江苏8个设区市,支线网络覆盖全省。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绿色廊道,是全省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网络空间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任务。
建设高标准生态网络。近年来,经过清理违建、水系疏浚等整治,大运河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应进一步发挥。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河道治理和保護长效机制,落实河长责任制,提高河长履职能力,确保河长制工作具有稳定实效。大运河干流和一级支流两侧水岸线平原区2公里之间的区域和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铁)两侧平原区1公里范围内区域,要建设成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的空间。根据河流、沿河、主支线、道路等特点和生态廊道连通性要求,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形成“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
加强基础性、战略性生态投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要增加环保投入,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走政府公共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整治城市污染、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彻底解决运河沿线少数“脏乱差”地区的环境问题。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全国内河航运标杆,继续发挥好航运功能,打造支撑大运河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推进跨流域生态修复。“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江苏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坚决把调水水质摆在首要位置。为此,要高标准做好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北调水质的安全。高水平规划与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大运河为主干,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等沿运河城市为主体,共建共享江淮生态大走廊。在“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治污新技术、新机制,采取科学监测、及时截污导流、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世界性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样板区以及淮河流域东部生态屏障,全天候守护水质安全。
建设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综合保护示范带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集聚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分类别完善保护标准。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等,对于这类物质文化遗产要强化本体修缮,推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控清单,分类设置文化遗产保护标识和保护界桩,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期、分批修复。严禁在文保单位周边新建影响文化遗产本体风貌的项目,尽量减少水利航运、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居民活动等对运河水工遗存及关联资源的影响。从长远保护利用出发,制定好详细的保护方案。建立、完善省级大运河监测平台和动态更新数据库,24小时布点电子监控和定期人工巡视,及时公布监测报告和警示名录,提升保护水平。
活态化传承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大运河流域群众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与大运河水上交通运输相关的手艺和传统知识,如造船、造桥、造坝等技能,船民的社会组织和船帮、船民的节日、庙会等生活民俗,民间文学、大运河传说、船歌、船拳、水会等。由于体量较大,大运河“非遗”保护和抢救工作工程浩大,需加大对运河沿线传统手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等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规范“非遗”项目的评估鉴定和申报名录等工作,寻访代表性传承人,并兼顾对“非遗”重要载体和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让“非遗”得到“活态化”利用,探索将“非遗”融入运河百姓生活的发展新路径。
“微改造”沿线名城名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大运河江苏段有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是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宝贵资源。运河沿线城市要按照古城、古镇建设定位,推动历史遗迹与运河沿线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多样化的保护标准。合理组织运河沿岸城镇带格局,规划特色乡镇建设,挖掘不同运河城镇独特的文化底蕴,加强对原有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借助现代造景技术,延续古城、古镇的历史与文脉。
建设百姓富、文明程度高的区域发展示范带
习近平总书记将大运河称为“致富河、幸福河”,不仅是对大运河过去作用的肯定与赞美,也是对大运河未来作用的展望与期待。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品牌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导地区。
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大运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具体包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产业以及大运河文化旅游业、博览业、创意业和出版业等的相互融合发展。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依托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拥有的河道驳岸、湖泊湿地、驿站纤道、古寺塔庙、古桥城门、会馆民居、园林街道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加强监管、协调规划,发掘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只有以大运河旅游业、文创业、演出业、文博业、影视业等新、老业态为载体,以沿运河美丽乡村、水利景观、工业遗址、文化博物馆等为底色,形成运河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优势,才能设计出多姿多彩的旅游产品,打破不同运河城市间的隔阂,错位、共同发展运河经济,实现组团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大运河江苏段全域旅游体系,让大运河继续流金淌银,在合理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延续致富河的千年使命。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期待与需求。要分级、分类建设一批大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或展览馆,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大运河江苏段的整体展示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新基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物展陈,更加智慧化、智能化。借助AR、VR技术等,突破视觉局限,让文物活起来,滋养大众文化。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打造成集文化传承、建设、交流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标识示范工程,引领大运河沿线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作者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