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那么,“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11月9日3版《工人日报》)
近年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杜绝以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国家网信办曾指导搜狐视频、百度视频等国内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明确要求,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采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间予以限制,设立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系统,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
去年国内几乎所有主流短视频、网络视频播放平台都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然而,从实践来看,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其他被抽查平台则可以通过输入密码等手段,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更有两个直播平台在充值协议中注明,对未成年用户提供充值服务,平台不承担一切责任。甚至有网上公开的热词与“青少年模式”有关,即如何绕开青少年模式。
短视频网站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平台的内容均为用户主动上传,这个过程中很难保证未成年人不会收看到低俗或不健康内容,很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阻碍未成年人人际关系建构,其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更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个中的问题涉事企业自然不会不清楚,“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实际上是利益博弈下的怪诞,隐含着企业对于流量、利润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事务不同的重视程度。
《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明确指出,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因此,短视频平台要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担起最基本的平台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规定,在设置“青少年模式”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绝不能落空,决不能让短视频成为危害青少年的“精神鴉片”,有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切实做到真防真管,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日常监管,促使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同时,对于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更须依法介入,坚决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