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学宝 何大超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样态,也是生命的高级呈现形式。从功用的角度来说,劳动是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手段,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财富,提升了能力,丰富了智慧。从相互影响与塑造的角度来说,劳动是一种对他人、对自身同时达成的教育活动——借助劳动,人们培养了情感,完善了自我,生成了思想。正是因为劳动是集体力、智力、才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的新时代教育才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构成了教育的生动样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育并举”提出两年多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依旧没有把“五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不少学校,劳动教育仍旧被极限挤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导致部分受教育者高分低能,乃至生活无力,生命“无能”;而有的学校,则注重“面子工程”,劳动教育被过度强化,甚至到了独大的地步。当然,后者仅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前者,许多学校由于中高考的压力,担心劳动实践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不敢让学生劳动,再加上劳动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致使劳动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如何补齐劳动教育短板,使“五育并举”不至于停留在口号阶段,推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扎实开展,亟待我们全面、深入的考量。在此,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或许有可借鉴之处。
2019年1月,在江苏省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新沂市棋盘中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省人大代表徐长征就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向大会递交了一份提案,并在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从省域推进的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顶层设计;二是依托省课程基地项目,加大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基地品牌;三是制定劳动教育开展的保障体系,做好立法保障工作,为劳动教育的长期落实“保驾护航”;四是认真研究劳动教育与高考改革、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关系。有勇气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徐校长和他的同事们早已在棋盘中学开展了数年的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建设校内外基地、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劳动教育”实际上已成为学校“五育”中最有力的支撑点。
打造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的呈现形式以体力劳动为主,但不是蛮干,而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棋盘高中依托现有条件,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达成了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打造又建立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他们提炼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尊崇劳动、技能熟练、乐于奉献、主动发展、身心健康,构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成了课程资源中心。
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意在通过学科渗透、大单元整合、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把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开设8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又从综合实践课程中延展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板块,开设6门课程。
校本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着眼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课程中真正付出辛劳,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提升适应生活的能力。选修课程采用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学校还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大学课程内容,为将来的理性选择专业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基础的建设同步,使得劳动教育由说教变成亲历,从零散走向系统。
为了有效达成培养目标,劳动就不能是简单机械、耗时费力的“无智”操作,而应该是知识的应用、才华的呈现,能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在付出中获得成就感。棋盘高中建成了资源中心、体验中心、研创中心、展示场馆、实践基地。资源中心包括课程研发室和劳动图书阅览室,职责是组织专业团队研发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网上管理软件系统,为学生选课、课堂评价提供参考平台,添置劳动教育方面的书籍。
体验中心包括七巧灯舞传承室、中药文化研究室、陶艺制作传承室、茶艺文化传承室和现代农业体验馆。具体劳动育人指向是:借助省非遗项目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七巧灯,再用舞蹈的方式表达劳动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聘请徐州市著名制陶名家王光永先生担任指导顾问,校美术老师黄本坤担任专业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制作陶艺;配备各类茶具、茶饮,構建微型茶文化馆,按照时令采摘课程基地里的中草药,制成花茶,让学生体验摘茶、炒茶、品茶的完整过程;建造智能恒温大棚,通过旋转式、悬浮式、立架式等种植方式,让学生感受无土栽培的意趣。
棋盘高中建设的研创中心包括农业种植检测室、汽车工程探究室、微生物发酵研究室、“艺想天开”文创中心和电商运作体验平台。学校配置土壤成分检测分析仪、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分析仪、水果糖粉检测分析仪、甲醇检测分析仪,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确立科学种植、生态种植的理念;与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联建,让学生了解与汽车有关的工程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添置白酒发酵提纯设备,带领学生酿酒、酿醋,让学生边劳作、边观察、边思考,将课本知识实景化;营造舒适的文创环境,运用创新思维,把原本弃置不用的物品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具有实用、欣赏价值;借助物联网、新媒体,把生态农场和文创中心生产、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推介出去,通过义卖的方式,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被接纳的快乐,提升劳动的自觉性。
劳动教育课以体验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需要形成基本的操作范式,建构基本模型。棋盘高中构建的课堂流程模型为:明确目标——熟悉工具——安全学习——规范操作——反思评价。既然是课程,就需要评价。棋盘高中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操作水平、劳动成果等,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评价机制力求实现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位一体,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突出表现性评价,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和劳动成果展示,增强劳动素养评价和价值体系的考核。
建设课程基地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工具的演进史,将农具与其他学科勾连,实现纵向巡察与横向联系的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砥砺学生的学问品质。而让学生以劳动为素材创作舞台剧,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棋盘高中创建新時代劳动教育课程基地,目的有三:整合区域劳动资源,对接育人转型要求;改变传统劳动观念,对接新时代要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对接新课标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学校站在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领域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力量,形成三方系统合作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两项内容:生态农场和研旅基地。棋盘高中利用校园西南角的十亩空地,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体力劳动,种植草药和果树,进行特种养殖,收集雨水用来浇灌,动物粪便经过处理变成有机肥料。同时,学校与宋庄民宿联系开展新兴服务,与踢球山猕猴桃种植基地联合打造有机农业,与钟吾智造谷联系进行智能制造,与新沂华信塑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材料应用,与百博瑞机械有限公司开展饮水工程建设。自建基地,又外向联系,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研修基地。
为突出育人目标的引领作用,达成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徐长征和他的同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适应劳动课程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成立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带动、引领作用;整合学校内外教师资源,对接大学、科研机构,组建课程实施团队,搭建学习培训、研讨交流、成果申报等平台,打造一批能够适应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组织由优秀学科教师、市县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研究团队,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开展行动研究,总结梳理经验成果,带动学校各学科教师协调发展,打造学校劳动教育新品牌。
课程基地的教育效能
依托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基地,棋盘高中达成了四个方面的教育效能:变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多样化成长;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棋盘中学的劳动教育改变了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学生在劳动中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懂得协作,学会创造。而基地课程建设加深了教师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在压力之下积极开展教研,自我提升,有利于务实型教研氛围的创建和学习型团队的打造。教育活动不是单向的,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收获,自身素养得以提升,这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棋盘高中先后成立了20个学生社团,基本实现了社团课程化,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放在基地课程中二次开发,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提升了自信力。同时,基地对外开放,成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平台,能够在乡村振兴、服务三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一个基地,多种应用。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基地的共用,学校的教育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棋盘高中的劳动教育,为我们从单一、枯燥的应试教育中成功突围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实践样本。2020年8月,徐长征调任新沂市东华高级中学任校长。新校园,新规划,新征程,但教育的信仰不移,教育的根本不变。依托学校“和融”文化特色,徐校长正在建设“和融劳动教育体验空间”。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东华中学门前的河道规划进入校园,在河道上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种植体验馆,内部建造组织培养室,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参与劳动实践,丰富职业体验,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在体验馆中进行检验,让学科核心素养在生命深处扎根。而在棋盘高中,新任校长安勇对劳动教育也有着明晰的规划:学校将继续依托课程基地,建设“泽润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在创造中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五育”的高品质发展。为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将继续拓展中药区、果蔬区、林艺区以及动物养殖区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劳作中爱自然,爱科学,爱艺术,爱生命,悟人生。
教育不是干瘪的数据可以测度的,因为,道德、智慧、能力等许多无法在短期内彰显的生命品质正是在劳动中生成、发展的,而这些恰是生命的成长和丰富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道路上,伴随素质教育的落地生根,教育之路必定越走越宽,校园生活必然越来越美,师生未来必将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