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
基于幼兒的身心发展特点,小班幼儿数学教育需将数学知识融入课程游戏化活动中,满足小班幼儿学数学的欲望,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数学教育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满足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不断提升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数学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开展数学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小班幼儿开展潜移默化的数学教育,让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比如,小班幼儿早晨入园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是几点钟到幼儿园的?”“今天我们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来上学?”“还有多少小朋友缺席了?”小班幼儿中午就餐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自己所在的小组需要配多少个碗、多少双筷子,就餐时需要各小组根据学号依次排队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有数学的影子。比如,在小班幼儿来幼儿园的路上,家长可以让幼儿观察汽车、摩托车车轮的形状,观察沿途建筑物的形状、树干的粗细与高矮;在动物园游玩时,家长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种动物,每种动物的数量有多少等,还可以让幼儿比一比哪种动物多,让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会数数,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游戏深受小班幼儿喜爱,教师要利用游戏开展数学教育,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有趣的游戏,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兴致勃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玩以“撒圆片”为主题的数学小游戏,让幼儿利用红与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图片开展游戏。游戏规则是同桌的两个幼儿将相同数量的红与绿的图片从空中撒下,之后数一数有多少张图片落在桌子上的指定区域内,图片数量多的幼儿即为胜利。这样的撒图片游戏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数数,强化了“数”的概念。
又如,在以“我是小建筑师”为主题的数学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废纸箱、饮料瓶、木板、塑料、木棒、轮胎等,搭建现代建筑、现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等,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数一数某一特定游戏材料的数量,游戏结束后让幼儿归纳整理游戏材料,并统计其数量与游戏之前是否一致等。小班幼儿年龄小,难以保持长久的游戏注意力,教师要按照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游戏内容,还可以将与数学有关的儿歌、歌谣等融入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好玩、好动是小班幼儿的天性,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将小班幼儿数学教育与户外体育游戏巧妙地融合起来,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创新性改编,将数学教育融入其中。比如,针对传统体育游戏“拍皮球”,教师可以联系数学中“1与许多”以及5以内点数的知识,为小班幼儿创新性地设计体育游戏。教师可以在传统体育游戏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内容,如可以增加“拍一下”“拍许多下”或“拍五下”等游戏环节,让小班幼儿边玩游戏边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如传统体育游戏“我们来排队”“按大小排序”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小班幼儿的身体机能,同时,又愉悦了小班幼儿的身心。
总之,教师要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小班幼儿数学教育开展策略,利用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课程游戏化活动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等,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数学启蒙教育,不断提升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幼儿幸福、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