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敏睿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省内地区生产建设活动不断增多,导致地面扰动形式多样。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牡丹江市辖三市三县,行政区域4.06万km2,总人口282.2万人,属森林石质山地,地处长白山、完达山和张广才岭隆聚地带,矿产资源富集、工程点位众多,分布广泛,因此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而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的水平对此现象的有效治理起着主要作用。
近几年,黑龙江省严格执行水利部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水土保持监管规划》(2018—2020年),深彻落实水保[2018]17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的主要展开流程为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资料的矢量化、解译标志的建立、扰动图斑遥感勾绘及属性录入、现场复核及最后进行的调查结果修正和成果总结与审核入库情况分析[1]。通过2018年对牡丹江市的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的解译及扰动状况的现场调查,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状况遥感调查数据的入库管理,便于各个部门对生产建设活动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全面管理;实现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即时上传的愿景,便于各个部门的交换与共享示范。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任务于1963年正式进行,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工作也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一部分。在监测与管理方面,好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对省内及全国的水土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水土保持信息监测与管理效率、并优化各个部门获取数据的成本与获取数据的完整度,为监测与管理水土保持信息提供了一个速度快、质量高的平台。在科研方面,信息化管理平台,给准确与实时的动态数据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研究与再开发的平台。在生产建设方面,对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进行实时跟踪,进而能够判断施工的防治责任范围是否合理等。在结果修正方面,与传统的核查方式相比,核查效率及核查准确度的优势更明显。虽然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的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但目前信息管理平台上的数据仍不能对全省的农业生产实际、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完全正确有效的数据;再者现阶段为各部门决策提供的动态数据有延迟,影响了决策的判断及有效性[2-3]。
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是验证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必须及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水土流失等进行动态监管,才能正确回答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是否合理等问题。相比于传统野外核查方式,应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移动采集系统,对于提高野外核查的效率及准确度等方面,优势明显。采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查勘、调查咨询等方式,对所提取的扰动图斑做实地复核和地形调绘,同时拍照存档,据此建立多组遥感表相与实景地物的关联标志,为提高后续解译精度、修正前期成果提供了技术依据。通过信息化核查,对项目从可研阶段到施工阶段变更有了一定了解,应重点监管未批先建的扰动,切实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准确、可靠的支持。
近两年对信息化的成果跟踪表明,虽然信息化监管初见成效,但是由于生产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制图迥异,造成了某些地理要素缺失;各部门没有将信息化标准详细化和明确统一,造成了信息录入困难、同一信息多次性录入和某一部分重要信息缺失等问题,这严重降低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不完善,并且目前数据录入系统,依旧采用手动录入的方式,文件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并没有一个算法或应用程序能够把数据自动匹配到相应的位置,信息化管理应用软件的算法与其程序的设计水平严重限制了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发挥实力[4]。
虽然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生产建设项目信息化监管技术流程,能够采用无人机,基于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信息采集,但由于人力、物力缺乏,水土保持监测的数据采集方式在部分地区仍比较传统;水土保持方案资料上图率极低,缺少准确的配准信息,尤其以线性项目和县批项目最为严重,这对扰动合规性判别的影响极大。
现状下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的遥感解译,需要高分辨率的数据源和图斑精细化的移动终端的修正。加强对历史数据的核查和及时录入,有利于完善监测管理信息化的源头,提高监测信息的完整性;规范对生产建设项目所递交的防治责任范围的矢量图图件的要求,可加强上图项目的合规性判断,提高后续的内业解译工作和核查工作的工作效益;大力推进监测站的建立以及卫星遥感影像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有利于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网络的建成,进而满足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对全省数据动态跟踪的需求。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能够有序高效监测与管理的基础。信息化管理标准的统一与落实在规避出现重要地理要素缺失,信息录入困难以及对完整信息的快捷共享上起着首要作用。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标准需要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根据以往经验并站在一个长远角度去制定,其要能响应与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部署。信息化标准的统一是信息化管理本质,是推进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基础。
在信息化应用软件上,以信息共享为目的,对现有应用软件的结构与算法进行优化,加强平台与平台、平台与分析软件、平台与互联网的自动对接,对信息进行充分利用,使之能够匹配各个部门对监测信息化管理的职能要求和推进全省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在监测管理人才培养上,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在地域上较为了解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的基本信息与常遇问题;在学科上精通计算机科学、土壤学、地质学以及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等。由此可见,学科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求。另一方面,水土保持信息始终在更新,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与再教育,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成效,进而不断促进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
紧密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按照“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中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的进程中,要确保监管信息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对水土保持数据的正确有效的动态跟踪,并且对现场勘测数据的缺陷之处,进行科学改善。经过开展信息化监管工作,使全省相关的监测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共享,便于各个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数据,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规避人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水土保持运行系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