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月,韩 丽
(德州市潘庄灌区运行维护中心,山东 德州251200)
潘庄灌区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部,于1971 年动工兴建,1972 年5 月建成提闸放水,属国家大型引黄灌区,潘庄灌区控制土地面积5 867 km2,设计灌溉面积33.33 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3.8 万hm2,承担着向德州市境内齐河县、禹城市、平原县、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陵城区、宁津县8 个县(市、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的任务。截至2019 年底,累计引水480 亿m3,年均引水10 亿m3,在保障灌区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庄灌区深入贯彻落实好新时代治水方针,准确把握灌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全面梳理排查灌区目前存在的短板,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限制,灌区工程建设标准低、且不配套。经过40 多年的运行,工程老化严重,病险问题突出,效益日渐衰减,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以及渠道渗漏、塌方严重,影响灌区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发挥。
长期以来灌区集中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设计方面还停留在满足兴利除害的单一水利功能上,不能兼顾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功能,不能满足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质量和休闲娱乐要求。
灌区现有水位自动测报系统、自动测流系统、监控系统、远程闸控系统等信息系统。由于各系统之间的来源、实施时间、技术方案不同,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布局合理、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平台。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水利行业发展不断加快,灌区有91.3 km 的堤防,百余座的各类大小水闸,点多、面广、线长,管理人员少、输水期间还负责着堤防巡查、测水量水、查测口门等繁重的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建水利工程陆续投入运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任务越来越重。水利工程存在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管理经费难保障等问题,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需要。
根据灌区工程运行情况,对正在影响或将要影响灌区工程运行的渠道、险工、老化建筑物等水利骨干项目进行除险加固与改造,主要完成新建渠道衬砌69.4 km,总干渠护底36.33 km,总干渠衬砌维修改造27.36 km,改造桥、涵闸、渡槽、泵站等建筑物216 座,堤防整修86.77 km,信息化工程铺设光缆103 km,改造测水量水设施9处。同时,坚持规划引领,搞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工程规划计划工作,跟进落实“十四五”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可研上报及批复工作。
立足水文化研究灌区建设,深化水文化与水工程、水生态的有机融合,努力提升灌区工程文化内涵,实施先进水文化引领生态灌区发展的举措,自觉主动地建设水文化,在管水、用水多方面形成节水、护水的理念和共识,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潘庄总干渠为依托,对总干渠沿线绿化美化,建立生态绿化带;以节点建筑物为核心,对大型节制闸桥头堡、启闭机室及顶部进行美化,建设节点景观文化、节点文化广场,形成了由点、线、面结合的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全面落实智慧水利建设任务,研发、整合现有水位自动测报系统、自动测流系统、监控系统、远程闸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构建“智慧潘庄灌区”大平台,实现引黄工作“一张图”,推动灌区由传统的灌溉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转变,更好服务德州经济建设。
抓好灌区工程的运行监管,强化灌区安全运行的资金、政策和机制保障,打通运行管护和安全监督“最后一公里”。为破解水利工程管理难题,灌区以国家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工作为契机,借鉴城建行业居住小区管理模式,探索试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灌区完成了水利工程物业化招投标工作,借力市场,打造物业管理的潘庄新模式。与此同时,制定出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物业化考核标准,对物业公司和物业人员建立考评机制,明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检查的内容、频次、方式、检查人员职责等,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管。此外,还采取年度考核+季度考核+月度考核的办法,建立激励与奖罚并重的良性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完好、河道环境优美,建筑物维修养护管理到位,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
加强执法监管,全面落实河长制,落实河道执法巡查责任制,将日常管理巡查、养护管理巡查、执法巡查有效对接,保障巡查覆盖面,提高巡查效能。完善流域区域联动、上下级联动、部门联动等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河道执法监管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杜绝水利安全事故的发生。
灌区的赵庄、务头、瓦王、崔庄、尚庙等大型节制闸的重建,桥梁、渡槽、渠道等病险工程的整治,降低了工程事故发生率,节约了安全巡查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减轻了灌区输水压力,降低了工程的运行维护费用。
灌区的输水工程更顺畅、更有保障,可以有力应对高水位、大流量等急难险重的任务,特别是2019 年,德州市遭遇1951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旱情,为应对极端干旱天气,潘庄灌区渠首流量提开到100 m3/s 的极限状态,实现满负荷运行,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确保了全市各项用水需求。
灌区水利工程通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绿色+水利+文化”的绿色长廊。
灌区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灌区的运行管理逐步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为适应新时期灌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需要,全体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一系列措施,必将大大提升灌区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为德州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