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圣菊,王 蔚,甘信娟
(济南市水文局,山东 济南250014)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设7 区、3 县,104个街道、39 个镇。济南市地质特点地势南高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北部为济阳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为鲁中隆起。本次选取济南市7 个墒情监测站,分别是黄台、卧虎山、长清、北凤、小辛庄、济阳、平阴7个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采取“三点法”,分别在10 cm、20 cm、40 cm 三个深度取样,以此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
监测时间为每年3~11 月,每半月监测1 次。由于济南市降水集中在7~8 月,特别是2018 年降水较往年明显增多,土壤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测和抽测;12 月到次年2月,土壤表面处于结冰状态,土壤中的冰将减少雨水和融雪水的下渗量,土壤的透水量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冻土在冬季也储存较多的水分,使其无法排出或蒸发。因此,该时段冻土区域水分含量相对比较稳定,但结冻前的土壤含水量对整个冬季都有影响,是研究的重点对象。
土壤监测采用烘干称重法,将从预先确定的监测站点取得土样称重后,放入烘箱,烘箱逐渐升温到105~110 ℃后,持续恒温大约4 h,直至将土样烘干为止,将土样放至干燥器冷却后进行称重,计算出土壤含水率,公式如下:
式中:θ 为土壤含水率(%);W1为盒加湿土重,g;W2为盒加干土重,g;W0为盒重,g。
每层的月平均值分别取本月各测次的算术平均。各测点的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θ10,θ20,θ40分别为测点10 cm,20 cm,40 cm 深处的土壤含水量;θ平均为测点的平均土壤含水量。
济南市各县(市、区)主要以壤土为主,在很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农田中的土壤水分始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一旦出现降水或灌溉的情况,土壤水分增加;同时,随着植物植被生成过程中对水份的吸收和消耗、地表土水分的蒸发及植物蒸腾,土壤水分又不断减少。通过对济南市7 个墒情站点连续2 年(2017—2018 年)不同层次的的土壤水分的观测,采取“三点法”求得垂向土壤平均含水率,结果按月统计汇总,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黄台、小辛庄、济阳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而长清、平阴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济南市地势南高北低;二是由于降雨量的不均和种植作物差异;三是前期农田浇灌对土壤含水率也影响较大。
1)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济南市2017 年和2018 年的墒情监测数据可知,2018 年的土壤含水率比2017 年多出1.6 个百分点,两年的数据相差不大。分析对应监测时间的降雨量可知,2018 年降雨量较2017 年降雨量多50%,与实际情况相符,见表2。
表1 济南市各县(市、区)非冻期不同月份土壤含水率 %
表2 济南市2017—2018 年土壤含水率对比表%
2)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水分主要受季节降雨的分布不均、土壤质地、地势地貌和地表植被的生长发育状况共同影响。济南市2017—2018 年土壤含水率时程变化如图1 示。
图1 济南市2017—2018 年土壤含水率对比表
由图1 可以看出:从3 月上旬开始,土壤水分开始逐渐减小,到5 月中下旬达到最低值。进入汛期后,土壤含水量因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进入9 月后,随降水的减小土壤含水量也会逐渐变小,直至12 月土壤进入冰冻期,土壤含水量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1)从地域分布来看,通过对比济南市7 个县(市、区)站点收集的土壤墒情资料可知,大体上呈现中部、北偏东部土壤含水率较高。
2)从年际变化上看,2018 年年降雨量较2017 年偏多50%,因2017 年采取农田浇灌等补水措施,2018 年的土壤含水率比2017 年多出1.6个百分点,两年相差无几,与实际情况相符。
3)从季节角度上看,土壤墒情同季节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济南市土壤水的年内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缓变阶段(11~次年2 月),这一阶段降雨少,蒸发低,土壤因低温被冻结,土壤含水率变化缓慢;第二阶段严重损耗阶段(3~5 月),这一时期气温回升,蒸散发能力明显增强,而此阶段降雨量较少,所以土壤消退速度加快,土壤含水量多呈下降趋势,根据旱情大小程度,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浇灌、人工降水等办法,对农田实施一定的补水补救措施;第三阶段剧烈变化阶段(6~10 月),这一阶段降雨充沛,土壤含水量高,但是这时期气温高,蒸散发较大,作物需水量较大,如遇气候异常降雨较少时,土壤含水量会大幅下降,而暴雨后又迅速上升,因而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