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展视角下的劳动装备:概念、原则及其治理路径
——论全面加强和提升我国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

2020-01-05 17:49魏长徵
开发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者装备劳动

魏长徵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兰州 730071)

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全面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国路线图。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社会主义劳动力量来推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劳动则须强装备,须“先利其器”,因而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实现强国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加强和实施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新时代劳动装备发展战略,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尝试从劳动装备治理角度对于实施强国战略、推进质量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战略性、内生性、系统性的分析视角,就劳动装备概念、劳动装备之要、劳动装备原则、劳动装备治理路径提出一定的理论思考与科学探索。

一、题说:劳动装备之见

劳动装备水平是体现和衡量一国之劳动能力与劳动水平、劳动技术素质与劳动发达程度及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由传统的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的高级化发展演进,劳动装备的装备功能与装备模式,已由传统意义上工具化、机械化、工业化的装备功能模式及其物本化主导的单向度装备模式,渐行向着信息化、系统化、精准化、个性化、人本化、和谐化的装备功能模式及其人本化主导的全维性、总体性、系统性、和谐性装备模式转型升级,这是人类装备生产力、劳动装备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历史逻辑。客观而言,劳动装备是一个发展的关联性极强、基础效应与联系效应大、总体性与系统性功能特征突出、核心竞争力之禀赋属性十分显著的发展概念、治理概念,因此,劳动装备既是一个朴素的实践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发展战略问题,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治理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全面的、系统的强国思想与强国战略,全面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国路线图,“强国”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热门词、关键词[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强国与幸福只有劳动者不懈的奋斗与积累才能得以成就,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社会主义劳动力量来推进,由是可谓——劳动是强国之由、筑强之基,强劳动是向强之循、强国之要。劳动者的劳动却不可没有劳动手段、劳动装备,劳动过程始终需要一定劳动装备、劳动技术、劳动精神的有力支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者,即言装备之先、装备之要。因此,强劳动则须强装备,须“先利其器”,加强劳动装备则乃“利劳动之器”而“善强国之事”也。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专门议题是研究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问题[4]。会议指出,我们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会议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问题做了专门强调。新时代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一个共性的、重要的“基础性方面”就是需要加强劳动装备这一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必然地、基础性地需要现代劳动装备的强力支撑与全面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是一个志于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全面成强的伟大时代,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与强国目标的伟大历史重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科学把握劳动装备这一发展治理议题,这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为此,笔者认为,劳动装备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治理范畴,新时代需要加强实施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劳动装备发展战略,需要全面夯实和加强我国的劳动装备基础、劳动装备素质与劳动装备能力,全面提升劳动装备文明的发展水平,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唯有如此,才能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加坚实、更加全面、更加先进、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劳动装备基础、劳动装备素质、劳动装备能力与劳动装备保障。

国内已有的劳动问题研究文献中,目前没有关于劳动装备治理的系统的、学术与学理性的专题专论文章,相对缺乏对于劳动装备全面治理、系统治理的高度战略自觉。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系统性发展内涵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文则专门提出了劳动装备治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总体性这一专题研究视角,这一见解思路对于推进我国劳动装备治理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推进劳动装备问题的系统化研究、学理性研究、学科性研究以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域”研究算是一个抛砖引玉之举。

二、概念之哲:科学、全面理解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

(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装备概念的哲学之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全面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治理这一基本实践发展内涵,笔者从经济哲学与劳动哲学的方法论视角,尝试对于劳动装备概念力求做出全面而系统的科学解释。

此就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从静态、动态两个关联角度予以解释,以效劳动装备概念理解的动静兼释与互照。相对静态而言,所谓劳动装备,就是指从事一定劳动的劳动者在劳动技术、劳动条件、劳动制度、劳动精神方面的具体赋存状态,它体现和反映着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具有的技术状况、制度状况、精神状况、环境状况以及与诸之状况相应的一定劳动生态与劳动文化。另一方面,动态而言,所谓劳动装备,就是为了让劳动者能够更好地从事一定劳动,实现一定的劳动目标和追求更好的劳动能力、劳动素质、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不断努力以更为先进和更加和谐与文明的劳动技术、劳动手段、劳动制度、劳动思想、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来武装和改造劳动者,由此不断增进劳动者的劳动技术进步,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与劳动福利,加强劳动保护、维护劳动权益、伸张劳动正义,和谐劳动生态和善美劳动文化①,从而使劳动者更加振奋劳动精神,增强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不断促进提升社会劳动的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劳动水平与劳动境界,不断促进提升社会劳动的劳动健康、劳动和谐、劳动美丽、劳动效能以及劳动效率、劳动效益。

这就是说,劳动装备既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比较动态的概念。无论是比较动态还是相对静态地理解,劳动装备绝不只是孤立的硬件设备、单独的物质技术指向的一个“硬装备”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内在地必然包含着劳动装备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制度安排、劳动治理和体现一定装备文化、装备伦理与时代精神的“软装备”的范畴。因此,劳动装备是装备之“器”(即“硬装备”,或曰“硬器、硬备”)与装备之“道”(即“软装备、软备”)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属性与全面性内涵的概念,是一个体现“硬”“软”件有机统一的、全面系统的、总体性的装备治理概念。换言之,劳动装备既是一种“硬”实力,还是一种“软”实力,本质上就是二者的互致结合与有机统一,现实实践中二者之间的实际结合状况、互为互动与互成互就状况,也就从总体上、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劳动装备发展治理的实际状况与实践水平。

综上可见,劳动装备是一个发展与治理的劳动实践范畴,是一个不断追求和体现劳动全面发展、劳动全面治理内涵的实践概念。只有科学全面理解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才能正确指导劳动装备实践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遵循劳动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新时代的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实践中,坚持科学、全面理解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总之,在方法论上则须把握劳动装备概念范畴的以下4个基本维度。

第一,劳动装备是以一定的物质技术为基础、为根本的实践路径与实现手段,此为劳动装备之技术维度;第二,劳动装备以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服务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劳动、充分劳动、美好劳动,促进劳动者的劳动自觉、劳动自主、劳动自强、劳动自信、劳动自由、劳动解放与劳动幸福,实现社会劳动文明进步为根本发展宗旨,此为劳动装备之价值维度;第三,以优化劳动方式和提升社会劳动的觉悟、技术、质量与效益以及增进社会劳动治理绩效为劳动装备治理的基本方法遵循,此为劳动装备之方法维度;第四,以促进和实现社会之安全劳动、合作劳动、充分劳动、健康劳动、绿色劳动、和谐劳动、文明劳动、高质量劳动为劳动装备治理的美好目标要求,此为劳动装备之目标维度。因此,劳动装备就是一个基于技术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目标维度的“四维一体”的概念范畴。

(二)劳动装备与劳动工具之间不可概念混同

依据本文劳动装备之概念理解,在此强调,劳动装备与劳动工具之间切莫概念混同。劳动者(劳动主体)、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劳动工具(生产工具)又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能动性标志的劳动手段要素,因此,从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的属性角度来说,劳动装备的物质基础、劳动装备根本或者说最能动的手段载体与技术载体也是系属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系统,因而劳动工具是带有一定程度的主导性和标志性的一种劳动装备要素。然而,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是系统、全面、宽广与多维的。劳动装备既是涵涉传统的、一般意义上(或者说相对狭义)的生产力要素系统,亦即直接或间接涉及生产力中的主体性要素以及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手段性要素、对象性要素,同时劳动装备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软装备系统。因此,不能仅仅狭隘地将劳动装备与劳动工具简单混同起来,不能将劳动装备简单等同于劳动工具层面的一种单调的技术装备、物质装备。就此再作如下几点辨析。

首先,劳动工具所指只是一个单独的物质技术、物质手段的概念,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在其概念关系上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为并立的一种“并立位”的单调性概念关系,彼此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外联性的劳动相互联属关系。而在此劳动装备概念中,劳动工具则成为劳动装备的一个内在的装备要素,劳动工具这一要素是必然地、内在地嵌入劳动装备的系统逻辑与系统范畴之中的,一定的劳动装备必然体现着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具体的、系统的劳动结合方式,相应地必然体现着寓于这种劳动结合方式之中的一定技术、制度、文化、效率、效益与效应。因此,在劳动装备概念统率之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制度、劳动文化等诸要素之间事实上就是内在而有机联系和互为一体的,诸要素之间在概念关系上是一种协同、协整、协统、协致与同构的“系统位”的总体性概念关系,彼此之间因而成为一种内在的、系统的、共同的内联性的劳动相互联属关系,如若撇开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方面与环节因素来谈劳动装备概念的科学与全面理解,则都是不全面、不系统、不完整、不完备、不科学的。因此,劳动装备是主客与共、虚实相融的,亦即诸软硬要素、主客要素相容同构的一个多维协统、多元协同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有机装备系统,而劳动工具(或更广义地说劳动资料)只是劳动装备的重要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可以说光有劳动工具先进并不一定就完全代表整个劳动装备的精准、精当、精强、全面、系统与和谐。所以,不能将劳动装备简单化地等同于劳动工具(劳动手段)本身,因为劳动装备不单是一个劳动工具范畴,而是一个建立在一定的系统参照、系统联系、系统意义、系统功能的系统范畴之上的概念范式。

其次,劳动工具属于劳动手段层面的一个物性的客体性概念,而劳动装备在其核心功能内涵上则是一个更加突出和强调劳动者主体性地位与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内涵的概念,劳动装备的装备方式、装备要求与装备目标都是与劳动者主体的主体状况、主体素质、主体性要求等主观能动性关照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的,加强装备就是旨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其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由此促进生产力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装备是以人为本的,是对具体的劳动者主体的一种全面装备、科学装备,如果脱离或偏离劳动者的主体性内涵、具体主体性所指而讲什么劳动装备,那么劳动装备就是形同“无主”或“失主”的,就是盲目的和没有切实意义的,这也就使劳动装备的内涵萎缩、退变为劳动工具(劳动手段)的一种简单同义表达而已。现实的劳动实践领域脱离实际、盲目地“徒谋装备、徒有装备”或者“浮夸装备、排场装备”而忽视劳动者主体之具体存在、忽视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之主体诉求的劳动装备倾向,就是不可取的、没有价值意义的,是背离高质量发展的初衷与原则的。

再次,劳动工具本身代表和体现的是社会人文实践发展的一种物质技术、劳动技术,是一个相对中性与单调的技术手段的概念,而劳动装备则更是一个反映和体现一定的社会发展方式内涵的概念范畴。在劳动装备的功能形态与概念具象里,劳动工具进而劳动装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符号集,而且还是一个赋予和添加了一定社会价值符号、文化符号、精神符号以及时代特征符号的装备功能集,这正是一定社会发展方式在劳动装备方式上的具体映射与集中体现,因而有别于单独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装备则是必然承载着一定的实践愿景、时代依托、发展使命和必然体现一定发展价值、发展理念与社会发展方式内涵的。

综上之辨,更加表明,劳动装备是具有系统性内涵、主体性内涵、社会发展方式内涵的概念。对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言,劳动装备的功能作用显然是基础的、重要的、关键的,加强劳动装备治理是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总体性与战略性的发展治理意义的。全面加强和提升劳动装备治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与“发展基础”、一项重要的“强基工程”与“涵质工程”。因此,新时代重视和加强劳动装备治理这一发展基础,这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生产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

(三)做好劳动装备工作的思想基础与前提

当前,自觉正视和科学解决现实发展中一些存在的劳动装备欠发达、劳动装备不足、劳动装备过度、劳动装备失当、劳动装备低效以及劳动装备不够协调、不够系统、不够和谐、不够精准等劳动装备不全面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首先就要全面、科学、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做好新时代劳动装备发展治理工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发展治理之路的思想基础与前提,是科学指导新时代劳动实践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充分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三、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劳动装备之要

(一)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推进实现强国计划的重要战略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质量强国等全面的、系统的、多维一体与有机统一的新时代强国思想与强国战略[1]。强国目标的成功实现,需要强大的社会主义劳动力量来推进和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勤奋劳动、先进劳动、智慧劳动、合作劳动、高质量劳动来筑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强、劳动强,则国之发展必强,强国之大计将必达于成。因此,劳动是强国之由、筑强之基,强劳动是向强之循、强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5],总书记胸怀民族复兴伟业之大义,为国为民浩然担当,殚思极虑、行之以躬、情系实干、强调实干。实干兴邦!何谓实干——顾名思义,干而实也。“实干”者,只能实于劳动、干于劳动,实干就是实劳动、强劳动,实干必须实劳动、强劳动。实劳动、强劳动才能强发展、强质量,才能兴国安邦、复兴中华。实现强国计划与强国目标,落在最基础、最根本的实干行动与实践素质层面上,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十分自觉与卓越的劳动强国,一定要真正成为一个劳动装备强国、劳动质量强国,努力创造和成就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劳动文明,这无疑是强国梦赖以实现的坚实基础与实践保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②,好的劳动、强的劳动离不开好的、强的劳动装备支撑,强劳动就须强装备,就须“先利器”“利好器”(利好劳动之器)。伴随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劳动装备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精准化对于提升社会劳动竞争实力、增强劳动创新能力、促进实现先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显著。劳动装备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自由劳动成长和扩大社会自由劳动空间、促进劳动力不断解放和实现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劳动装备对于现代劳动发展、对于劳动者的重要性,是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根本性与战略性意义的,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实现强国计划、强国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全面加强劳动装备乃即“利劳动之器”而“善强国之事”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需将劳动装备战略作为国家人力资本提升战略、促进各行各业强基固本、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奋力实现强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发展战略、长远性支撑战略予以重视和加强,全面推进和努力提升我国在制造、科技、航天、教育、网络、交通、海洋、贸易、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领域的劳动装备素质、劳动装备能力、劳动装备质量与劳动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和努力提升新时代我国劳动装备文明的发展水平。

(二)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推进和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思想基石。就供给来说,劳动供给是最能动、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供给,在这一意义上,劳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最能动、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与源头,它对于推进和引领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劳动供给需要劳动装备的协同与支撑,加强和改进劳动供给需要一定劳动装备的系统配合与全面协作,劳动装备体系、劳动装备结构、劳动装备功能、劳动装备文化等劳动装备状况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社会劳动供给的素质、能力、质量、效率与效益。只有不断优化和升级完善劳动装备策略,不断加强和提升劳动装备能力与水平,才能更好地增强社会劳动供给能力、提高社会劳动供给质量、优化社会劳动供给结构,才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劳动供给不足、不优、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既是劳动装备、劳动供给侧自身的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立长远以及调结构、提素质、强能力、上水平,同时也是推进和保证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一个战略之基、强基固本之策。因此,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推进和引领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

(三)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重要战略基础

现实发展中,在一些领域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装备滞后、劳动装备不足、装备不够系统不够精准以及装备或有闲置,或重“硬”轻“软”、装备制度不健全、装备体制机制扭曲、劳动装备很不充分等诸如此类的装备问题,这些都是劳动装备相对脱离劳动发展实际和不能充分适应劳动发展需要的实际状况与具体因素,相应地导致了一些劳动就业中的劳动不足、劳动不实、劳效不高、劳动潜力发挥不力、劳动协作水平不高、劳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劳动利用问题,进而又会在分配层面上诱致和引起相应的劳动分配不实、分配利益机制扭曲及其分配缺乏质量、缺乏效率激励,影响社会分配公平与正义以及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讲求分配质量,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好的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作用发挥与积极配合,科学、正义、求真务实的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既是促进和保证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内在机制与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在分配实践、分配领域的实现形式与应然体现。按劳分配是社会分配正义与劳动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石,体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创造以及体现劳动价值与劳动激励的按劳分配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建构与完善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分配公平与正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守正创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的劳动激励与劳动价值,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按劳分配质量、效率与效益。

由于劳动分配与劳动装备之间是相关的,劳动装备状况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劳动分配状况与分配质量,因此,我们在新时代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劳动装备治理,需要全面加强劳动装备,要在全面加强劳动装备中健全完善劳动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提升劳动分配质量和促进分配公平正义。只有科学、系统、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治理,积极治理和科学防范一些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劳而不诚、劳而不敬、劳而不力、劳而不实、劳而不责、劳而不励③等一些消极情绪状态的抑或是伤伦悖序的劳动浮躁现象,努力使劳动者的劳动更加实起来、好起来、强起来、充分起来,让劳动者的劳动更加自觉、更加自在、更加自信和更加自强,让劳动者满腔热情地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劳动理想而憧憬奋斗,这样才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劳动,因而劳动者的社会劳动就会更加自觉成为诚实劳动、敬业劳动、自信劳动、自强劳动、和谐劳动,劳动者的创造活力才能竞相迸发、聪明才智才能充分涌流。只有这样,社会劳动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价值创造的美好功能与作用,更好更充分地创造劳动价值,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理念、分配制度,不断优化社会按劳分配的分配条件、分配机制与分配生态,不断提升按劳分配的分配素质、分配质量、分配效能与分配效益,充分体现社会劳动分配的劳动效率、劳动公平与劳动正义,充分发挥按劳分配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优势。因此,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和更加美好、更加充分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

四、指导思想与总体性装备原则:劳动装备之则

(一)劳动装备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必须坚持思想先行、思想标准至上,坚持严格的思想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指导我们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制度、制定劳动装备规范标准和指导新时代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的根本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必须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全面加强和提升我国的劳动装备能力与水平、促进劳动装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总体性装备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原则就是基本规矩。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各行各业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形成相应的科学推进贯彻落实工作的基本的原则遵循与规守,以之保证对各行各业具体的工作实践予以科学的则制与规范,这就是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在基本的劳动装备原则上,笔者认为,全面加强劳动装备需要坚持和遵循总体性装备原则。

所谓总体性装备原则,是指劳动装备需要坚持全面性装备原则、软硬相备原则、人本化装备原则,这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装备的基本原则遵循、总体性原则遵循。“全面性”“相备性”“人本化”这三方面是总体性装备原则之“总体性”属性内涵的具体体现④,“总体性”者即为这3个方面的一个总构与统一,这3个方面逻辑性、总体性地共同构成劳动装备的“总体性”属性。这一总体性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加总关系,即全面性装备原则、软硬相备原则、人本化装备原则三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正是总体性装备原则的“总体性”属性内涵的内在逻辑体现。总体性装备原则所内涵、所表征的3个具体原则,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1.坚持全面性装备原则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在充分把握发展的全面性中追求和实现更加协调、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全面性成为引领新时代实践发展的一个鲜明时代特征,是我们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发展思维、发展策略与发展原则。坚持全面性装备原则,就是劳动装备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各项要求,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以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属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反映与体现新时代发展意志与全面性发展属性的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内涵与发展精神,自觉融入全面加强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与各个环节,着力转变过去偏重外延扩张、相对粗放、过度追求GDP增长的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和相对较低水平层次的劳动装备理念,努力解决现实中劳动装备不全面不系统不协调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与问题,不断开拓我国劳动装备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实现劳动装备的全面转型升级与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提升效益、全面科学发展。

坚持全面性装备原则,就是劳动装备的理念、技术、制度、质量以及装备体制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提升我国劳动装备的全面性装备素质、全面性装备能力与水平,追求和实现全面、充分、和谐、美丽的劳动效益与装备效益。这也就是说,劳动装备要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而全面服务、充分服务、高质量服务,劳动装备的发展治理要有利于促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统筹与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实现劳动装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与全面发展,促进新时代劳动文明的全面发展进步。

2.坚持软硬相备原则

“相备”者,即“兼而备之、相为备之”和“相长相备、相得益彰”之义。劳动装备既是一种硬实力,还是一种软实力,即劳动装备是硬、软件互为互就的一个有机整体,劳动装备的硬软件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济相长、有机统一的协同与协统关系。因此,加强劳动装备需要坚持软硬相备原则,科学认识劳动装备硬软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全面系统、有机统一的劳动装备观,坚持软硬相备、软硬相宜、软硬相济、相备为体的系统科学的装备方法论。一方面,硬件装备的发展必须自觉适应实际的劳动发展需要、生产发展需要和劳动生产力的全面文明进步需要;另一方面,软件装备则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实现硬件装备的装备效能与效益,有利于实现劳动装备的全面治理,有利于实现劳动装备硬软件之间的相备相宜、相济相长、协统有致、和谐相美。

再好的硬件装备,其运行及其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总是离不开好的装备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软件”)的率领、引导与规制;同样,再好的装备价值理念、装备制度设计,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一定物质基础、物质手段(“硬件”)的实际落实与支撑,劳动装备只能是空洞的纸上谈兵。具体、现实的劳动装备该是物质装备、硬件装备与制度装备、精神装备的有机结合、相备协同、系统协作与有机统一,因此,在劳动装备实践中必须坚持软硬相备原则,绝不能“重硬轻软”或“就软从虚”,一定要自觉防止与防范软硬不宜、软硬不称、软硬不济或者说软硬“两张皮”的盲目装备、消极装备现象。

3.坚持人本化装备原则

所谓人本化装备原则,是指劳动装备需要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遵循及其劳动关怀、人文情怀,劳动装备要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让劳动者真正成为劳动的主人。人本化装备原则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装备遵循:

第一,加强劳动装备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与劳动解放。劳动装备的发展指向、装备功能及其制度设计,要有利于为劳动者不断创造和提供人本化的社会劳动环境与劳动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解放劳动者的被动苦力劳动负担与谋生压力,努力消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的各种劳动焦虑、劳动紧张、劳动强制以及可能的各种极端、恶劣劳动环境对劳动者的安全威胁与尊严伤却,不断增进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与劳动解放,让劳动者的劳动更加自主、自尊、自在、安全与解放。

第二,劳动装备的发展要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增进劳动锻炼,让劳动者更好地实践劳动自强和成就劳动自信。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必由之道,劳动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创造与发展进化的实践所依;倘使整个社会一旦趋现劳动力量的势微行衰之象,或许也只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将由衰落。有基于此,社会劳动装备的发展与装备初衷,亦将不能耽于“唯工具化的万般之代劳”而护懒养惰或者过度助长消极“代劳”现象的滋生、泛滥与蔓延,而要自觉警惕和科学防范“过度劳动装备”⑤对于人的劳动功能之“过度替代”而可能引起的困扰人类实践自在与心灵自在的装备异化及劳动异化问题,这是当今劳动装备发展需要正视、慧解的一个“双刃剑之惑”,也是劳动装备文明值需守望于斯、不断求解与扬弃的一种人本化发展关照、一种知责担当、一种文明自觉与文明自卫。因此,劳动装备发展应当自觉尊重劳动传承、尊重劳动、尊重劳动锻炼、尊重劳动教化、尊重劳动创造、尊重劳动成长,劳动装备发展必须守正人类社会赖以实现不断创造与发展进化的自然劳动生态。这也就是,要将劳动装备作为一个以人为本、不断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增进劳动锻炼、不断促进人的劳动志趣发展与自由全面发展、不断促进劳动传承和涵养良好劳动生态的“尊劳、涵劳、慧劳”基业工程来加以全面系统认识、科学辩证认识。为此,劳动装备的发展价值取向、劳动装备的治理之道,需要自觉向扬、向涵“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⑥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劳动旨归立场与自由劳动境界的朴素、本真而崇高的劳动价值精神[6],需要志于坚持、志于实现社会劳动装备的发展与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同向共进、和谐统一,真正坚持和实现劳动装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笔者就此强调以下相关三点:

(1)劳动装备制度及装备功能应立足于加强和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与劳动能力以及培养、传承和弘扬高尚劳动精神。劳动装备的发展指向、装备功能及其制度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科学劳动素质以及社会劳动发展水平,有利于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劳动者的劳动实践内涵,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自由、劳动智慧与劳动境界,不断砥砺劳动者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尚美劳动、精益劳动、创造劳动、幸福劳动的劳动品格修养,真正使得劳动装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劳动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劳动装备服务必须充分体现劳动者主体性内涵,充分关照劳动者的劳动诉求,真正服务于劳动者的劳动成长与劳动实现。劳动装备发展以及劳动装备的服务功能本身,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和彰显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劳动装备要与劳动者美好的劳动愿望、劳动理想及其追求劳动进步、劳动奋斗的劳动意志精神、劳动意志品格和美相融、有机统一;劳动装备要有益于激励和增进劳动者的劳动成长、劳动省思、劳动化道与劳动自在,从而不断提升劳动者劳动的自由境界和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3)劳动装备应为劳动者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社会劳动合作条件。劳动装备的发展要为社会劳动不断创造和努力提供更好、更广泛、更加开放和更为全面的社会便利、社会联系、社会合作条件与合作机会,由此不断增进和涵养劳动者的劳动自信、劳动自强、劳动共享以及劳动探索、劳动创造、劳动合作、劳动奉献精神,从而广泛向荣、陶冶整个社会的劳动道德情操,广泛支持劳动者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劳动创造热情与劳动合作愿望,让劳动者更好地成就自身的劳动奋斗与劳动梦想,让劳动者更好地实现劳动奉献与劳动超越。

以上3点在于强调,加强劳动装备要以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增进劳动锻炼、尊重劳动传承和涵养良好劳动生态从而充分体现劳动装备的人本化发展关照为遵循。这一强调,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我们加强劳动装备需要自觉防止一些不良的劳动装备倾向的可能侵蚀与影响,这里笔者认为,应当自觉提防以下3种不良装备倾向的可能。

(1)坚持向强劳动者主体,自觉防止庸俗的功利主义劳动装备倾向。劳动装备发展、劳动装备的功能开发要与促进劳动者的学习素质发展、弘扬社会劳动之尊以及充分体现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内涵有机融合、有机统一,积极倡导和科学发展适应新时代强国要求的“学习慧能型”劳动装备方式,坚持在尊重劳动者、自强劳动者和尊重劳动、尊重学习、尊重创造中加强劳动装备、发展劳动装备,劳动装备的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向强劳动者主体、向强劳动者内在素质、向强劳动者自身发展,自觉防止那种忽视和脱离劳动者主体素质发展与成长进步的庸俗的功利主义劳动装备倾向的可能。

(2)坚持向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精神,自觉防止狭隘的工具主义劳动装备倾向。加强和发展劳动装备确需积极秉持“境界为上”“志存高远”之精神本崇,亦即劳动装备发展要同充分体现劳动价值的精神追求、精神享受、精神内涵以及崇尚创造劳动艺术、创造精神财富的自为劳动境界⑦尚求“趋合”和有机统一,由此自觉提升劳动装备发展的精神内涵、发展品位与发展境界,坚持在振奋劳动精神、陶冶劳动情操中加强劳动装备、治理劳动装备和振兴劳动装备,坚持向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精神,自觉防止那种极端的、机械的、狭隘的工具主义劳动装备倾向的可能。

(3)坚持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传承,自觉防止浮躁的历史虚无主义劳动装备倾向。除军事国防、科学试验、航空航天、公共安全、公共执法、公共卫生、急难险重作业等比较特殊的、极具挑战性对抗性极限性与征服性属性的劳动作业领域外,在一般的社会生产劳动领域,劳动装备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劳动创新与劳动传承、劳动心灵记忆之间的科学辩证关系,劳动装备发展应当在劳动创新和装备的与时俱进中坚守朴素、本真、善美的社会劳动传承,劳动装备应当自觉关照和真诚守望“记得住乡愁”[7]的良好劳动文化积淀、美好人文情怀以及厚重的中华历史情结,劳动装备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涵养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与中国自信,注重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与新时代发展愿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装备文化,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为此,劳动装备发展不能肆辄侵害、破坏社会朴素而美好的劳动自在、劳动情感、劳动记忆与劳动传承,需要自觉防范劳动装备领域一些盲目的、滥浮的、泛技术化与泛商业化的“技术暴力”“技术入侵”或者一些“技术快餐”“技术炒作”“技术时尚”可能对于社会良好劳动生态、劳动秩序与劳动传承的无端侵蚀、破坏与剥夺;劳动装备不应漠视文化的传承、不能忘乎劳动自尊而搞“文化殖民”,劳动装备的发展不可仅仅沦为冷酷的、轻浮的技术复制、技术堆砌与技术聒噪的一种“文化荒漠”。可以说,自资本化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在一个近乎惯于推广和追求“时尚消费、快速消耗、刺激体验”的实践环境里,“劳动传承”与“劳动自在”一直是个倍受挑战、颇加诟病的话题,然而,今天我们对此却又值得冷静反思与深刻自省。朴素、纯真、自然的劳动永远是自在的、自然的和美好的,劳动学习、劳动成长、劳动健康、劳动智慧、劳动自强、劳动和谐永远是人类文明得以绵延不息、永续发展的实践本流与社会本色。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实践规律、尊重科技与劳动伦理、尊重和维护社会良好劳动生态,需要自觉审视和全面考量劳动的技术替代边界与替代方式、替代效应及其替代理性,劳动装备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与技术转化应当坚持“技术包容”与“技术审慎”并重原则,自觉分清“劳动解放”与“劳动虚无”的思想界线与本末之别,自觉加强劳动文化的传承与守正,注重弘扬社会劳动美德以及加强劳动者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智慧的劳动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自觉守护劳动者赖以劳动成长、劳动修为、劳动慧能的社会良好劳动生态及其劳动进化机制。劳动装备发展必须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光大、在光大中解放,劳动装备必须坚持向好劳动心灵守护与劳动心灵记忆,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传承,自觉防止那种忽视和式微劳动传承、异化劳动美德与劳动生态的浮躁的历史虚无主义劳动装备倾向的可能。

总之,新时代更需在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加强劳动装备、发展劳动装备、治理劳动装备,要在坚持“向强”劳动者内在素质、坚持“向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精神、坚持“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传承中加强劳动装备、发展劳动装备、治理劳动装备,自觉抵制和防止庸俗的功利主义劳动装备倾向、狭隘的工具主义劳动装备倾向以及浮躁的历史虚无主义劳动装备倾向,真正让劳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发展治理中不断增进劳动锻炼、提高劳动素质与劳动境界、增长劳动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意志,让劳动者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劳动自强、成就劳动梦想与劳动自信。

第三,加强劳动装备要坚持为民装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劳动装备必须坚持民本、为民、亲民的利益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利益、人民装备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劳动装备要着眼于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不断强升,要为人民的发展利益服务、为人民的劳动解放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此,劳动装备的资源配置、权益制度安排与权益分配方式一定要站稳站好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决防范特权思想、机会主义思想在劳动装备领域的可能渗透与侵蚀;事关劳动装备制度的科学决策、完善立制、民主评议、建议征询及其全部程序规制,都应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反映和体现人民意愿,坚持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坚守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于劳动装备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既要坚持科学、文明、尚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装备计划的合理、合度、合算以及装备项目的适宜、适劳、适情,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发展实际、发展需要、发展目标及发展原则,劳动装备要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节约社会劳动和提高资源、劳动的利用效率与效益,要有利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在劳动装备领域盲目讲排场、比阔气、搞形式、铺摊子、贪大求洋和搞铺张浪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为民理财、为民节俭、为民预算、为民积累、为民发展的劳动装备民本思想,绝不可搞装备的“假大空”,决不能肆意虚耗民财民力、削榨民膏民本。

综上3个方面的人本化装备之见解,亦即劳动装备要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与劳动解放,劳动装备要让劳动者更好地实践劳动自强和成就劳动自信,以及劳动装备要坚持为民装备,总之,只有自觉坚持人本化价值涵守的劳动装备精神、装备遵循、装备品质与装备之道,才能使劳动装备发展更人本、更为民、更自信,才能让劳动者更加自主、自尊、自在与自强,才能让劳动者的劳动更加民主、更加尚美、更加自由和更加幸福,社会之劳动状态、劳动品格、劳动精神、劳动境界也就更加“向美”於“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才能本趋成为“人的第一需要”[6],劳动才能更为解放与自由,才能更加美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者就会更加美好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人,不断创造和成就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劳动辉煌、劳动文明和人民幸福。

五、治理路径建议:劳动装备之策

(一)劳动装备发展的总体性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劳动装备发展治理的指导规划与学科研究。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适时制订出台新时代全面加强和促进社会劳动装备发展工作、全面加强和提升社会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总体性、战略性发展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指导规划和制定完善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专门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指导纲要;推动和加强劳动装备的学科研究与学科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相关领域已有的科学研究平台与学科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组织和科学探索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劳动装备科学的专门性学科研究与交叉性学科研究,努力推进我国劳动装备科学领域技术工程性学科、行业部门性装备学科、经营管理性学科、产业服务性学科、价值伦理性学科、劳动传承与劳动生态性学科、装备文化与装备教育性学科等劳动装备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为科学指导和实现劳动装备的科学装备、精准装备、全面装备、和谐装备、高质量装备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精准、坚实完备的装备理论服务与治理技术服务。

第二,建立完善劳动装备的全面核算、科学评估与评价制度,作为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算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建立充分体现全面性装备原则、软硬相备原则和人本化装备原则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装备考核评价制度及其核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劳动装备的社会评估与评价制度,坚持常态化循证巡查现实劳动装备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制度问题与劳动治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充分发挥劳动装备考核评价制度的智库服务功能,从中指导、引导和服务于全社会的劳动装备发展与治理实践,为不断改善社会劳动装备与劳动治理提供科学、先进、适宜、精准和系统集成的治理方案、治理策略、治理建议与治理服务,促进我国社会劳动装备治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和特色化、现代化。

第三,分类施治、改革完善劳动装备资产的产权管理制度。立足劳动装备应有的基本职能与属性,坚持以优化劳动资源配置为基本出发点,以全面、充分服务于社会劳动需要为中心,促进形成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展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健全完善、系统规范、因类施治、功能完备的劳动装备产权权益管理制度,实现劳动装备产权权益治理的清晰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现代化,全面充分维护社会劳动装备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好社会劳动装备资源,全面促进和提高劳动装备服务的产权效能、效率与效益。属于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属性)的各类劳动装备产权,需要建立完善真正适应公共资源治理需要、特点、效率与模式的劳动装备产权权益制度;劳动装备资产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共有或共享与共治的,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担责、适合、适宜、科学的劳动装备共有或共享、共治产权制度。

第四,建立完善社会劳动装备服务的职务分级晋级装备制度。劳动装备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装备制度应当与人才分类评价制度[8]、劳动人事组织管理制度有机衔接、有机协调和有机统一,要促进构建和形成具有系统化劳动组织功能、体现科学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人力资本可持续积累发展和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分级分类、系统完备的职务分级晋级装备服务制度。这种职务分级晋级装备服务制度,就是依据劳动者业务工作的实际岗位职级层次、劳动内容层次、劳动贡献层次以及相应的装备需求层次,采取正向递进的劳动装备晋级服务制度。这就是说,劳动者的岗位职级层次晋级越高,劳动内容层次与劳动贡献层次越高,则劳动者相应的装备需求层次就会越高,因而也就需要更高层次、更高级别的劳动装备服务,以便更好地、更加充分地发挥劳动者的功能作用,让劳动者努力作出更大更充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社会劳动能赋贡献。这种职务分级晋级装备服务制度,对于劳动者的成长锻炼、成才施才,以及激励劳动者更好地实现业务岗位晋级、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层次和科学实施“安才善才、强才兴才”人才强国战略,都是一种正向强化的激励、引导、促进与保障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装备服务的劳动激励与劳动积累功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劳动关怀、促进人力资本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的全面治理、全周期治理、人本化治理。因此,遵循社会劳动和人才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实施分级晋级装备服务制度,既有利于促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社会劳动文化氛围,促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1]和人人自励强才、人人竞相献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劳动发展局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坚持和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第五,健全完善劳动装备的社会监管制度,作为加强劳动装备、加强社会劳动监管与完善社会劳动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劳动装备的社会监管建议采取政府部门规制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与市场第三方评估监管相结合的多元监管、协同监管方式,明确监管主体与各自监管责任、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监管制度、理顺各种监管关系,形成监管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分工合作、协同共监的多元一体的、有机统一的劳动装备监管组织体系及其全面监管治理制度,实现社会劳动装备的全面监管、科学监管、专业监管与精准监管,促进劳动装备与社会劳动的监管治理现代化。

第六,建立完善国家重要行业领域定期的、专门制式的劳动装备重点普查制度。坚持劳动装备治理的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通过推动实施国家重要行业领域劳动装备的定期、常规、专门的专项普查制度,为督查、考核、评估和充分掌握我国社会劳动装备发展状况与治理水平、制定和改进完善社会劳动装备发展政策,及时提供充分、全面、科学、基础、精准的装备国情信息数据及其治理决策分析依据,根据普查信息、实际问题改进完善劳动装备治理政策,不断提升我国社会劳动装备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劳动装备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

(二)全面加强劳动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治理标准化是提高社会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应将全面加强劳动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劳动装备治理的标准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社会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一项基础性治理工程来加以全面推进。加强劳动装备发展治理的标准化,需要加强劳动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一定的劳动装备规范标准。新时代劳动装备治理的规范标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劳动装备技术标准、制度标准与思想标准三者有机统一的一个标准化体系;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严格思想标准为统领、为指导,遵循全面性装备原则、软硬相备原则和人本化装备原则,制定指导社会劳动装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国家劳动装备标准化技术规范,包括劳动装备的各类技术规范标准、劳动装备的行业规范标准,以及全面系统衡量和考核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各类标准化指标体系等;坚持以严格严谨的思想标准来规范劳动装备的各项制度标准,以严格严谨的制度标准来全面系统规范劳动装备的各类技术标准,促进和实现劳动装备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强化监管、推动建立和发展严格规范的、市场服务型的劳动装备标准化技术服务组织,为全面促进社会劳动装备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全方位的技术治理服务、标准化治理服务,更好地促进社会劳动装备发展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新时代劳动装备治理的标准化,必须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性,需要重视以下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劳动装备治理的标准化,就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内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的标准化,亦即劳动装备规范标准是充分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与统筹发展的劳动装备规范标准,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思想的劳动装备规范标准。其二,劳动装备规范标准必须旨以全面引导、规范和促进劳动装备技术的信息化、绿色化、安全化、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促进实现劳动装备治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特色化、人本化、和谐化。其三,劳动装备规范标准必须充分彰显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内涵,倡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社会主义主人翁劳动精神与社会风尚,发扬爱岗敬业、一丝不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弘扬社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业精神;劳动装备规范标准必须坚持和体现劳动平等、劳动公平与劳动正义;劳动装备规范标准要有利于积极鼓励社会创新创业、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充分体现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和伟大劳动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三)劳动装备面向行业部门不断走向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

当今,人类劳动实践的分布类别、分布形式已然极为广泛与复杂,人类实践的劳动环境、劳动种类、劳动形式以及劳动体验、劳动创新越趋多种多样,社会劳动需要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面对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劳动环境、劳动形式、劳动条件与劳动需要,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这种劳动趋势与劳动需要,如何更好地促进实现精准劳动、精益劳动、特色劳动与高质量劳动,这成为社会劳动发展、劳动治理的一个制高点,由此也对社会劳动装备必然有着更加精准、更高质量、更赋特色的品质要求,因此,促进劳动装备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发展显得日益重要,这既是社会劳动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劳动装备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劳动装备的共性、一般性需要与个性、特殊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劳动装备应当坚持量体裁衣、量身定制、因劳施备、务劳所需,秉持尊重个性、彰显特色以及增进劳动自由、提升劳动境界、追求劳动品质的装备理念,由以促进劳动装备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发展。劳动装备的供给与服务、社会劳动装备治理需要充分、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各行各业的劳动需求与供给、劳动分布结构、劳动形态及特点、劳动条件及趋势、劳动装备需求的个性及特色、劳动发展的平衡与充分状况、劳动装备问题等,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劳动环境、劳动类型、劳动需求、劳动特点、劳动个性来科学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特色化、个性化、高质量的劳动装备供给服务,从而使得劳动装备的供给服务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我国科技、制造、航天、教育、网络、交通、海洋、贸易、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领域的行业劳动需要、精准劳动需要、精益劳动需要、高质量劳动需要及其特色劳动需要、个性劳动需要,充分体现各行各业各岗各科劳动发展的行业个性、岗位个性、劳动个性与劳动特色,充分体现劳动装备的行业特色、个性特色与装备特色,真正实现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的守正创新发展、特色化发展、精准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劳动装备发展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一方面,需要在追求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的精准化和精准体现装备功能的行业特色需要、劳动个性需要中促进和实现劳动装备发展的特色化;另一方面,也只有在不断促进劳动装备的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中,才能真正促进实现劳动装备的技术精准化、行业精准化、专业精准化、服务精准化。只有不断促进劳动装备的特色化、精准化发展,才能促进实现劳动装备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和实现劳动装备技术与装备水平的高度化。劳动装备只有面向行业部门不断走向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才能为社会劳动不断创造和提供高质量、高水平、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的劳动技术、劳动服务、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秩序及其劳动生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劳动自信,实现社会劳动的充分利用,更好地实现社会劳动治理。

(四)积极引导、规范和促进劳动装备行业的市场化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劳动装备制度、劳动装备规范标准,还是劳动装备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发展,都得落实于具体的市场实践、成为具体的市场化行动,真正转化为促进劳动装备发展的市场智慧、市场治理与市场力量。因此,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的特色化、精准化、高度化发展,根本上需要依靠和发挥市场治理、市场机制与市场力量的作用,需要积极引导、规范和促进劳动装备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装备资源配置和促进劳动装备行业全面发展、充分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解决劳动装备行业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政府通过加强在劳动装备市场发展方面的制度供给、规制规范及其市场监管,科学引导、系统规范和鼓励支持劳动装备行业“产学研服”的一体化发展、市场化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市场力量促进社会劳动装备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供给与服务,全面提升社会劳动装备的市场化供给能力与治理水平,从而为社会劳动提供全面、充分、精准、高质量的市场化装备供给与服务,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装备基础与重要劳动保障。

引导、规范和促进劳动装备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就要从以往劳动装备的“大一统和一般样”的刚性供给、粗放供给模式,以及劳动装备供需之间衔接对应不平衡不充分、装备服务严重短缺与滞后、装备市场发育不全面不充分、装备供给能力与水平不高的社会劳动装备供给体制机制状况,积极转向劳动装备供给的市场分工精细、市场体系完备、市场功能健全的市场化劳动装备供给模式,就是向着全面、充分、精细、精准、精益的市场化装备供给与服务模式全面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劳动装备供给市场上各类供给分工主体各务其业、各致其专、各施其长、各向所需、各赋特色、各精其强的精细化、精益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市场化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业态。依靠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的这种有序、规范、诚信、精业、严格监管、品质竞优的市场化体制机制,精益生产、科学开发适合各类劳动的各自特点与劳动需要的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精准化、绿色化、人本化的劳动装备技术与劳动装备系统,实现社会劳动装备技术、劳动装备服务的系列化、系统化、特色化、精准化开发利用,实现劳动装备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全面加强和提升我国的劳动装备治理能力与水平,使我们真正发展成为世界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的一个质量强国,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一流、精准、和谐、美丽、全面而充分的劳动装备供给与服务。

(五)给予一定的自由劳动者科学、适宜、安全的社会劳动装备供给服务

此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者”之谓,只是一个相对的、现实的实践发展层面的现象性表达概念,对于这里的“自由”不宜作实质性的抽象与绝对化理解。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与自由开放,社会劳动范围日益广泛、劳动形式与劳动体验日益丰富、劳动者的社会劳动转换更趋灵活,因而劳动者的劳动角色变换、劳动自由流动现象相应地渐趋增多,相对而言,这也就是自由劳动的形式、自由劳动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多,一些相对形式的自由劳动者逐渐成为一个数量不断扩大的社会群体,由此引起了相应劳动形式的社会劳动装备供求问题。目前来说,这类自由劳动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劳动志愿者是一个流动性大、劳动相对比较灵活与自由的社会劳动群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劳动志愿者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志愿者的活动内容越来越广泛、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其二,已过规定的工作年龄阶段上限但仍有着良好的劳动意愿与劳动素质、保持着强烈的事业心与奉献精神的一部分社会退休者,这样的一部分社会退休人士,在他们健康状况亦佳的条件下,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参与、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这种劳动愿望与劳动需求也是一种自由需要、自由劳动需求,实际也是社会志愿劳动的一种需求形式。公民有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增多的这样一些自由劳动需求、合理劳动需要的满足与实现,尽可能提供适合的、必要的、适宜的劳动空间、劳动装备、劳动条件与劳动保障,这是社会发展不断文明进步、民主自由以及劳动不断解放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因此,社会劳动装备的发展,需要积极考虑这样一种社会自由劳动需求的关照与满足,只要他们的劳动愿望良好、劳动素质具备,对于他们自主、自愿、自励、自强的自由劳动需求,应在社会劳动装备供给方面给予一定条件的支持与保障。为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科学探索和制定完善适应劳动志愿者自由发展需要的、全面服务于劳动志愿者的合理合法合规的劳动装备服务制度,科学加强社会志愿劳动监管,积极为各类劳动志愿者提供科学、适宜、安全、灵活便利的社会劳动装备服务,让劳动志愿者群体能够得到体面、全面、充分、精准、和谐的社会劳动装备服务,引导、支持劳动志愿者为社会发展充分奉献自己高质量的社会劳动。总之,不断加强和提升面向劳动志愿者的劳动装备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这既有利于充分满足志愿者的劳动需要、发展需要、身心需要和生活需要,充分体现社会的劳动关怀与劳动激励,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劳动热情、劳动兴趣、劳动经验、劳动智慧及其劳动专长与劳动创造,从而可以广泛增进我们社会的劳动传承、劳动感情、劳动积累、劳动文明以及财富创造与人才培养。

余论:研究贡献及其问题延伸

在劳动装备问题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中国制造”层面上“以产业制造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研究,缺乏劳动与装备有机结合、有机统一的一体性与实质性的发展概念范畴。本文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根本研究立场出发,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实践内涵,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加强劳动装备治理作为统摄性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以劳动者劳动为中心”的、体现装备治理与劳动治理有机统一的“劳动装备”这一发展概念范畴,这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治理问题。劳动装备的概念内涵、劳动装备的时代意义、总体性装备原则以及治理路径,论文在这些方面尝试做出的研究探索,对于劳动装备科学、劳动装备治理、劳动治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论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提供的是一种治理视角、治理思维与治理价值,彰显的是一种治理特色与治理智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意义。当然,本文的研究是框架性、演绎性、思辨性、概统性的,可以说是关于劳动装备的带有本论与初论性的一个系统架构研究,囿于条件所限,相对缺乏基于中国特色的具体入微的实证与规范,比如劳动装备原则的具体细化、劳动装备治理的制度体系构建、劳动装备治理指标体系的科学设置、劳动装备的学科性建设等问题,本文未能做出探讨,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需要科学研究、深化研究和加以实证规范的劳动装备治理问题。

注 释:

①“和谐”“善美”之词此处为动词性使动用法。

②语出《论语•卫灵公》。其意是指一个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先要使他的工具锋利即先要准备好工具,这就是说工匠的劳动准备工作很重要、很关键;比喻要做好一件事,事先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③劳而不诚、劳而不敬、劳而不力、劳而不实、劳而不责、劳而不励,即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不够诚实、劳动不够敬业、劳动不够尽力、劳动不够务实、劳动不够尽责、劳动缺乏科学激励等这样一些不太理想、劳动并不充分的劳动情形。

④全面性、相备性、人本化原则,亦可理解为劳动装备的全面性、系统性、主体性原则,因为相备性原则重在强调劳动装备应有的系统性内涵,人本化原则重在强调劳动装备需要充分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人格。

⑤过度劳动装备这里主要指的是对于劳动装备的物质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技术评估、技术适用、技术风险、技术生态、技术趋势以及技术文化方面,缺乏科学完备、客观辩证的装备技术鉴别与价值鉴别,相对忽视劳动者劳动与物质装备技术之间功能属性的科学区分,忽视物质技术装备对劳动进行替代的合理的功能区间与技术替代边界,往往在一些片面、局部的商业化与市场化短期决策利益的驱动下,在劳动装备上盲目强调劳动的技术替代,盲目追求所谓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替代与技术推广,因而导致“装备过度替代劳动、过度排挤劳动、过度排斥劳动、过度强制劳动”的有悖劳动传承、劳动积淀、劳动精进、劳动创造与劳动自由的一种片面的劳动装备情形,这是一种泛工具化、泛技术化以及过度去劳化、代劳化、限劳化、荒劳化的劳动装备倾向,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专制性劳动装备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狭隘的资本化本位导向的装备倾向。

⑥马克思“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思想观点的基本旨义是指“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⑦此者情形(即这种“自为劳动境界”)属于“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之境界范畴。

猜你喜欢
劳动者装备劳动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致敬劳动者
港警新装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防晒装备折起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