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峰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水利局,山东 东营 257400)
当前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尤其是在基础处理中,灌浆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措施,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同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方法会对灌浆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必要根据地层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灌浆方法,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
在常规裂隙岩层中进行灌浆时,一般需要在1 ~3 h的时间内完成灌浆,单位长度耗灰量应控制在100~200 kg之间。但在灌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吸浆不止的情况,导致灌浆无法结束,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层条件比较特殊,很多浆液从周围地面冒出,或在某条通道上大量涌出。针对此特殊地层条件,需按照下列基本原则进行处理:
(1)降压处理。使用相对较低的压力进行自流式灌浆,在裂隙被浆液充满或浆液的流动性大幅减弱后,不断提高灌浆压力,根据常规要求实施灌浆。
(2)限流处理。将注入率严格控制在10~15 L/min以内,减慢裂隙中浆液实际流动速度,确保浆液能够完全沉积。在浆液注入率开始降低后,提高一定注浆压力,确保注入率始终处在10~15 L/min之间,直到注浆结束[1]。
(3)浓浆灌注。使用稠度高一个等级的水泥浆,通常水泥浆的比例为0.5:1。
(4)添加速凝剂。在稠度相对较高的泥浆中,适当加入一定量速凝剂,如氯化钙和水玻璃等。
(5)灌注水泥砂浆。以实际灌注情况为依据,根据水泥剂量的增加量而增加掺砂数量;砂料的粒径要逐步变粗。在完成砂浆的搅拌且达到均匀后,使用砂浆泵进行灌注。
(6)间歇灌浆。在灌注的水泥达到一定数量或灌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方可停止灌浆,然后进行间歇灌浆。在每次间歇灌浆之前,具体灌浆数量与时间需要以地质条件和灌浆目的为依据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间歇时间一般为2~8 h。
对采用定向爆破方法施工而造成的堆石坝,其坝肩岩体中可能出现由于爆破而产生的裂隙;而在岩溶地区中,因溶蚀作用存在,可能会产生溶洞及溶沟,导致大量漏水。针对这种特殊条件,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灌浆,除了会耗费很多材料,还有可能产生质量问题。对此,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对没有水流作用且倾角相对较缓的裂隙,应先考虑使用间歇灌浆方法处理。如果该方法的效果不够明显,可采用相对稳定浆液进行定量灌注,需要注意的是稳定浆液需要良好地适应地层条件。对有水流作用且倾角相对较大的裂隙或孔洞,可采用以下方法灌浆。
(1)冲灌级配料。在孔口采用较为浓稠的水泥浆对粗砂与砾石进行冲灌。如果冲灌入一段时间后没有效果,则可使用更浓的水泥浆对级配粒料进行冲灌。在配料过程中,先以一定程度的稠度在孔口处倒入,待其灌满之后再采用常规方法灌注。级配料是指粗、细颗粒均含有的混合料,可自然形成一个反滤层。该方法在窄缝中形成一个架桥,并形成反滤层,直到将通道完全堵塞。
(2)模袋灌浆。模袋主要采用复合材料加工制成,其强度较高。在灌浆压力持续作用后,模袋中的水泥浆从袋内向外流出,但水泥颗粒不会外漏。其能降低浆液的水灰比,避免在水下分散,而且在水流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不会被冲失。另外,模袋在一定压力条件下会发生变形,进而适应形状各异的溶洞,将溶洞堵塞。
(3)双浆液灌浆。此种方法属于化学灌浆,水泥浆液与速凝剂通过灌浆管进入混合器中,在混合器中完全混合后,在达到速凝之前即可到达孔底部。为了达到良好的防渗效果,应对浆液扩散距离予以有效控制。除了不能扩散得过远,导致材料浪费,还应防止扩散范围不足,导致防渗体无法达到要求的强度。若浆液的凝结时间过短,会使灌浆孔堵塞;若浆液凝结时间过长,会使混合物被冲走。
当冒点处在集中漏水点时,需根据出水点实际情况结合出水量,先行埋设孔口管,使水通过孔口管向外集中导出,然后封堵周围所有可能产生冒浆现象的孔洞及岩缝,在孔口管处开始反压灌浆。
对沿裂隙走向发生的冒水和浸水现象,当冒水量相对较大时,可按照下列步骤来处理:首先,钻取一定数量和裂隙方向相交且深度较大的孔,在孔中埋设孔口管,通过孔口管将水集中引出;其次,沿裂隙的走向进行凿槽,然后用棉纱封堵整个裂隙,再用砂浆进行填槽;最后,采用相对较低的压力对浅孔进行灌浆,在灌浆达到一段时间后,采用相对较高的压力对深孔实施灌浆。当冒水量相对较小时,先沿裂隙的走向凿除一条深度为5~10 cm的槽,并在槽底设置铁皮,从铁皮上穿过埋设一定数量的灌浆管。
在灌浆孔中有承压水向外涌出的情况,主要出发生在灌浆地层处在水压相对较高的含水层中,以及水库已经开始蓄水,在比水位低的廊道或洞中灌浆时。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灌浆压力必须比涌水压力略高,否则将导致浆液无法灌入。实际灌浆压力应在设计确定的灌浆压力基础上施加稳定涌水压力。在实际承压水情况中,需采用下列方法来灌浆施工:
(1)压力屏浆法。待正常灌浆完成后,应采用稀浆和相同压力进行连续循环灌浆,在灌浆时间达到4~8 h后方可结束,避免灌入到裂隙中的浆液发生回流。
(2)闭浆。在灌浆达到结束的标准后,方可将管上的阀门关闭,确保浆液处在受压的状态,在凝固一段时间后,将阀门打开,确认是否向外发生涌水,若没有涌水,则视为合格。通常情况下,闭浆的时间需按照6 h~8 h控制。
(3)浓浆结束。待正常灌浆达到可结束灌浆的标准后,使用浓浆进行灌注。待回浆的浓度与灌入的泥浆的浓度相同后,关闭管道上的阀门,开始闭浆。
(4)化学灌浆。若采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不够显著,可采用化学灌浆方法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化学溶液会以较快速度在岩石中凝聚,可使细小的缝隙达到密实状态,而且还能有效封堵涌水。
本文分析了各灌浆方法的优缺点,在吸浆量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的灌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施工快捷,但由于浆液扩散太远,将导致浆液浪费;在漏水通道条件下,使用的灌浆方法操作比较复杂,但能充分对灌浆过程进行控制,除了保证实际处理效果,还能减少材料消耗与投资。除此以外在实际灌浆施工中,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灌浆目的,采取适宜的灌浆方法,从根本上保证灌浆质量,达到预期的灌浆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