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一问三不知”形容一个人啥也不知道。其中,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觉得对敌方情况了解不够清楚,所以不可轻举妄动,他对荀瑶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三不知”的本意是要提醒大家,做事情之前看清事情的全貌,全面思考之后再做决策和执行。除此之外,还可以指装糊涂。
“闭门造车”是指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其实,在“闭门造车”的出处里,后面还有四个字:“出门合辙”。合在一起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释为只要按照规矩来办事,即使是关起门来造车,也是可以上路的。语出朱熹 《中庸或问》:“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后来用作成语,只有“闭门”没有“出门”,自然就带上了“只凭主观办事,不管是否符合实际”的含义。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