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大快朵颐享受美食的时候,感染性腹泻这个“小怪物”或许已经蠢蠢欲动。俗话说“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性腹泻呢?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这些病原体的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实际上,临床常见的致病菌和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肠道致病菌,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通称痢疾杆菌,可引起细菌性痢疾。
2.致泻性大肠杆菌
埃希菌属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分,大肠杆菌为其代表菌种。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不致病,但当体内出现菌群失调,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就会引起腹泻。致泻性大肠杆菌也是5岁以上幼儿及外出旅行者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3.空肠、结肠弯曲菌
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影响人类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这种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伴有呕吐。
4.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多数沙门氏菌的感染是由于吃了不卫生的食物或是喝了不洁净的水导致的。感染沙门氏菌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某些菌型可致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
目前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沙门氏菌菌型,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菌型及变异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有报告称该菌可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引起交叉感染。
5.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
6.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
7.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常在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秋冬季是感染高发期。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会在短时间内自愈。
日常生活中防范微生物进入体内,要做到以下几点: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品;保护水源,保证饮用水卫生;改善居住条件,保持环境卫生;养成勤洗手习惯,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减少细菌在皮肤表面的数量;尽可能不吃剩饭剩菜,减少病毒及细菌感染率;婴幼儿以母乳喂养为主,对病原体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婴幼儿奶瓶等要定期消毒;周围儿童出现感染性腹泻,要注意小范围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易感儿童可考虑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进行主动干预。
1.腹泻轻症患者,可在家中治疗,继续清淡饮食,最重要的是防止脱水。如果口干、尿量比平日减少即存在脱水,轻者可口服糖盐水、补液盐。
2.益生菌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病,能有效减少腹泻的发生,能显著降低艰难梭菌感染。益生菌尽可能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3.腹泻严重者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因大量丢失水、电解质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日常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就餐自备碗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隔夜食物要充分加热煮沸后再吃;厨房所用砧板要生、熟分开,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5.加强锻炼,注意保暖。多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夏秋季节天气变化严重,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进入秋季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