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01)
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原材料的配比、混凝土生产技术以及对混凝土的后期维护效果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目前常见的混凝土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其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引起的。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首先要明确水分占比,而用水量又与骨料拌合物息息相关。混凝土最终的强度和质量,受到骨料质量的决定性作用。为了强化骨料的性能,必须要严格把控砂石的密度,以及质地较软的颗粒物的占比。如果砂石中泥沙的含量过高,那么骨料的强度将不尽人意,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部分混凝土生产厂商为了节省成本,在骨料中添加了过多的低级配砂石、以及硬度较差的泥沙。得到的骨料因为达不到基本标准,而无法正常投入使用,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拖延混凝土生产进度,对工程施工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对混凝土的质量检查工作也不到位,各种劣质的混凝土材料进入市场,阻碍了社会生产建设的高效进行。造成这样的局面,各个部门都负有责任,必须做出一定的改进,加大混凝土质检力度。
蜂窝、麻面、孔洞,是频发于混凝土预制阶段的质量问题,往往出现于混凝土模板的表面。引发这一质量问题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混凝土模板表面光滑度不够,或者表面干燥混凝土含量较高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这类问题。在进行混凝土浇灌项目前,需要添加足够的水分,并确保模板安装严密。但在实际施工中,这些细节被施工人员忽视,导致混凝土表面十分干燥粗糙,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大量的凹陷。此外,混凝土拌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拌合工作不到位,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因为成分分布不均匀,有些部位的砂石含量较大,进而出现蜂窝的问题。最后,应该尽量采用分层浇筑的浇筑方法,如果按照传统的浇灌技术,那么在浇灌环节,混凝土因为尚未成型,容易出现离析的情况。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或者对混凝土浇筑环节的重要性有不正确的认识,在支撑架构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使得混凝土浇筑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浇筑效果不甚理想,容易引起混凝土结构性裂缝。在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支撑体,因为混凝土在没有成型时,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需要有支撑作用的模板进行固定,以达到快速成型的目的。但支撑架构对材料的硬度要求较高,生产制备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这部分开销,而选用了劣质的支撑架构。这样的模板不足以支撑混凝土,不利于浇筑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此外,出现结构性裂缝问题,也有可能是在混凝土浇筑阶段,存在不规范的施工操作。例如在支撑架构安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进行浇筑操作。对混凝土的振捣和下料会给支撑架构造成较大的压力,严重超过模板的最大负荷。最后,由于施工人员的判断不准确,在混凝土尚未完全成型时,就将模板等支撑架构拆除,也会增大结构性裂缝出现的概率。
非结构性裂缝与结构性裂缝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发生于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结构裂缝会对整个结构的稳固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局部断裂的问题。而非结构性裂缝的严重程度要小得多,具体指的是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其表面因为过于干燥而发生的起皮和裂缝现象。但非结构性裂缝同样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理,裂缝的范围会扩大,裂缝深度也会不断增大,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结构性裂缝。引发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在混凝土第一次收面环节,对混凝土的状态掌握不全面,在混凝土表面洒了过量的水。其次,混凝土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因为发生热胀冷缩而引发裂缝起皮问题。此外,混凝土二次收面也至关重要,但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后期养护,部分施工单位的后期养护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发生此类混凝土质量问题多数是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主观意识问题引起的。例如交接班时对技术细节交底不够清晰,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质量检查不到位等。这类混凝土质量问题多数是由于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的质量控制意识比较淡薄所致。而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这类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详细检查模板,包括模板的可靠性、缝隙等,并使用清水冲洗模板。控制好混凝土的拌和时间,通常在2 min 以内为宜。在浇筑高度>2 m时应使用串筒、溜管以及其他仪器下料。在混凝土入模后应控制好振捣时间,一般按各点25 s 左右为振捣时间。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常采用的防控手段,主要是加大混凝土初期养护工作力度。通过细致全面的养护措施,能够减少混凝土因为缺水而引起的收缩问题。尤其是在冬季进行施工时,由于气温较低,混凝土成型速度慢,而且在过低的温度下容易出现体积收缩的情况。因此可以采取用薄膜覆盖的方法,来达到保温的效果,降低混凝土因体积变化而裂缝的概率。此外,施工单位也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确保施工流程符合规范。最后,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外加剂的种类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混凝土的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充分结合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以提升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所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禁加水,且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到终凝期间进行二次收面。另外,应加强保温和保湿等养护措施。混凝土常规养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浇水养护、薄膜布养护、养生液养护以及蒸汽养护等。前三项属于自然养护范畴,最后一项属于加热养护范畴。
混凝土养护工作在实际开展时,也有值得注意的要点。首先要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结束后的养护频率,在浇筑时就明确科学的作业面,以保障混凝土的振捣工序能够按时完成,再进入到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其次,部分混凝土在生产时,添加了一定含量的外加剂,能够加快混凝土的成型速度。但混凝土的成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过快或者过慢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无论是促凝还是缓凝类型的外加剂,都要慎重添加,需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制备要求和标准。混凝土的浇筑和初凝两者间的这个时期,混凝土内部硬度较大的颗粒物沉底,而其中的水成分则上升到表面,也就是常说的泌水现象。由于水分的蒸发,混凝土体积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为了保障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需要进行第二次收面工作。施工人员要尽量避免在混凝土表面留下脚印等痕迹,以免影响混凝土整体的光滑和美观。二次收面工作结束后,还要实施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以防止出现表面粗糙的现象。
为控制振捣不密实的情况发生,应注意:
2.5.1 当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为300~500 mm 时,且横向结构混凝土厚度>500 mm时,可以1∶6-1∶10 的分级梯度进行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预先覆盖下层混凝土500 mm以上。
2.5.2 混凝土在振捣时所插入的振捣棒间距为400 mm,振捣时间控制在30 s 以内,在30 min 后进行二次振捣。
2.5.3 新浇筑混凝土上层与下层交接处的底面应浇筑厚度为5 cm的水泥砂浆。
混凝土质量问题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类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如蜂窝、麻面、孔洞、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结构收面粗糙、振捣不密实等情况。针对上述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问题,本文逐项提出了控制措施,为各类混凝土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施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