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霁
[摘 要]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授课要求等做了明确部署,为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提供了基本遵循。然而就教育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一般”等问题。当前人民军队再次投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一线,此类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我军新时期履行使命宗旨的具体行动和生动体现,对我们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理论;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20-02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下文称《新大纲》),旨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更好地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当前,中国军队第一时间参与到抗“疫”阻击战中,军人听党指挥、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再一次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非战争军事行动”一词首次出现在1993年美国陆军《作战纲要》中。相对于战争军事行动,它指的是军队或以军队为主体力量开展的支援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际和平、消除危机、应对突发事件、参与抢险救灾等行动,是军事力量以非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在非战争状态下的运用。新中国成立起,人民军队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非战争军事行动相较于传统战争军事行动,持续时间更长,实现途径和影响范围更广,对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紧扣强军兴军目标,阐述军事理论课程重大意义,解决“为什么讲”这个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科学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前沿,正确地把握国家的安全形势,激发学习国防科技的积极性,拓展知识结构。学生是军事理论课程的主体对象,他们对课程意义的认同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首先,讲清大学生是强军兴军的受益者。“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和平环境是“与生俱来”的,历史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他们而言只存在于历史课本、地区新闻和影视作品中。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与他们个人生活、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与他们个人发展没有关联。课程需要通过抗震救灾、海外维和等军事行动来龙去脉的讲解,着重对比国内外局势变迁,展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程,发自内心地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稳定形势,深刻理解强大的人民军队对国家发展稳定、造福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其次,激励大学生成为强军兴军的参与者。2017年,习总书记在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中提道:“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志士多有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如今,你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在履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任务中,人民军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形象跃然纸上,给广大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高举着“长大我要当空降兵”的地震男孩程强,11年后以英雄部队黄继光班班长的身份走上了天安门阅兵场,其中故事令人动容。课程中要将军队履行使命的壮举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鼓励他们投身强军兴军新实践。再次,引导大学生成为强军兴军的领跑者。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他们非常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军队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对军营还比较陌生,对能否契合自己的理想追求抱有怀疑。课程要在这个方面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人物事例等方式,启迪他们将军队作为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发挥价值的重要平台。最年轻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25岁即参加设计团队,开拓创新、吃苦耐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年轻的“王硕威们”分布在军工各大领域,为中国国防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代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更加适合军营这个舞台,期待发挥一技之长,领跑强军兴军之路,以青春和理想谱写新时代的信仰和奋斗之歌。
二、聚焦立德树人任务,构建军事理论课程内容框架,解决“讲什么”这个问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围绕“立德树人”总任务,加强课程内容梳理和设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打牢思想根基。一讲听党指挥铸军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它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高度凝练。这与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总要求相一致。从2003年“非典”创造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零感染率的佳绩到2020年“抗疫”阻击战中军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从1998年新时期最大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抗洪抢险到2008年集结最迅速、兵力使用最密集的军事行动——四川抗震救灾;从坚守十年亚丁湾护航到克服重重困难的也门撤侨,充分体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统帅一声令下,全军迅疾行动”。一定要把这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讲清楚,激发学生知党、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思想情怀。二讲英雄典型报国心。讲身边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为了适应军队建设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大学生士兵的比例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全军涌现出许多大学生典型。索马里护航女兵第一人北京大学“90后”宋玺,全军精武标兵大学生士兵李国文,感动中国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军校大学生官东等,他们在一系列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军、爱民风采。要生动刻画他们矢志打赢、苦练本领的人物形象,充分挖掘他们背后学习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唤起广大学生学习典型、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三讲国之重器为人民。人民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这一切是在“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引领下实现的。笔者认为讲好武器装备重点是要把“自主研制”和我军“宗旨使命”结合起来,在肯定长足进步、承认客观差距的同时,强调我国军备靠着一代又一代军工人辛勤努力、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研发之路,并在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命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自2013年首飞后,第一次出现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运送军队医疗人员驰援武汉,受到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实现军地资源整合,拓展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思路,解决“怎么讲”这个问题
传统军事理论课程存在“师资紧张”“课程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极大影响和制约了授课质量和效果。非战争军事行动为军事理论课程“怎么讲”提供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扩充“谁来讲”。《新大纲》要求按照学生数配比军事教员。目前院校开展线下教育主要依靠学生辅导员。他们军事理论薄弱、日常工作繁杂,很难集中精力在军事理论课程上下功夫。邀请现役军人来校辅导存在政策限制、手续复杂等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涉及的人员可以作为辅助教员参与教学工作:参与行动的退役军人可以从国家安全、指挥行动等层面进行宣讲;交通、人防、国教、电视台等单位部门人员就国防动员的意义、过程和要求做详细阐述;受益于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的群众代表可以从自身感受谈一谈国防力量强大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延伸“在哪儿讲”。军事行动已经从战场拓展到非战争领域。同样,教学可以从课堂转移人防设施、救灾现场等相关场所。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直面中国国防力量的壮大历程。另外,用好地方军史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采取组织参观、聆听讲解的方式,让当代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史有更直观的认识。课堂以外,鼓励学生多去自己家乡搜集革命故事和英模风采,寻找有关战争遗迹,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又能激发学生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努力學习的内在动力。确保“有效讲”。主动加强与国防动员部队共建,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军营参观、教学观摩、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弥补教员军事素养的不足,帮助解决军事热点问题,切实提高军事理论水平,确保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不犯错、不走弯、不走偏。积极同各地国防教育办公室协商,吸纳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参与各级国防教育讲师团,在巡回宣讲中完善授课内容,提高授课技巧。回到学校作为教员助手,帮助拟制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军队展开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机,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好资料收集工作,迅速、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