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纲
[摘 要] 神、佛、道与妖是对立统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唐僧历经八十一难成长为佛,蕴含了量变到质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困难和磨难与成功是相伴而生,相互转化,是通向成功的台阶,是成功所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在求真的路上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关 键 词] 量变;质变;求真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232-02
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历久弥新。小说重点展现异彩纷呈的神、佛、道世界并与妖魔世界的斗争,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哲学意义的思考。这些哲学意义对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成就重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下就《西游记》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举隅并就其现实意义作粗浅探究。
一、《西游记》中哲学思想举隅
(一)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又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又是可以转化的。《西游记》形象地揭示了神、佛、道与妖魔双方的对立统一,相伴而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分为两类。
1.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如小说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五回描写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两个看炉的童子,第四十八回到四十九回描写在通天河中作怪的妖精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第七十四回到第七十七回描写的青狮、白象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大鹏金翅鹊竟和如来佛有亲戚关系等。这些妖与神、佛、道都有这样或那样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可以说这些妖存在于神、佛、道管辖下的一个统一体中;而妖怪下界为害,又与神、佛、道思想形成了矛盾对立。
2.在某一具体个体中存在妖性和佛(神、道)性两方面的矛盾
如孙悟空本身就是妖(魔)性与佛性对立统一的结合体。如《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死六名打劫的贼人,第二十五回在五庄观推倒镇元子的人参果树,这些表现了孙悟空的魔性,但孙悟空已经皈依佛门并希望成正果。其妖(魔)性和佛性处于不断斗争中,既对立又统一。这种两面性的表现在《西游记》中还有许多突出表现形象,如猪八戒、沙和尚、奎木狼等。这些神、佛、道形象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形象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西游记》正是通过神、佛、道与这些妖(魔)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和矛盾两方面对立、统一于一体中的关系,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西游记》中描写了神、佛、道与妖(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具体事例。如太上老君看炉的两个童子,是观音菩萨向老君借来到下界为妖,后老君仍度他们转化为道童,从道到妖和从妖到道的转化依赖的是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的外因力量;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因恋私情下界为黄袍怪,后在众宿星帮助下仍到上界为神,内因促成其为妖怪,众宿星搭救使其转化为神;红孩儿在号山为妖,被观音菩萨收降为善财童子,成为佛家弟子,其转化主要是观音菩萨这一外因帮助。妖猴孙悟空经过菩萨指点后皈依佛门,在去西天路上斩妖除魔,内心经过不断的斗争,逐步确立佛性才得以转变为斗战胜佛,内因和外因都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都形象地体现了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神、佛或者有强大法力的道家童子也有可能转向其对立面,二者不是一成不变,在内因和外因这些条件的驱使下是可以转化的。这就说明内因和外因这些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各种艰险困难,“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里程越十万八千里之远,途径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等诸国,过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等州郡,抵御死亡的威胁,经受住金钱、权欲与美色的诱惑,克服自然界各种艰难险阻,“日日山,日日岭”,每天要经历跋涉奔波之劳,忍受饥渴风霜雨雪之苦。在取经路上,唐僧秉持佛家理念,宣传佛家思想,以慈悲为怀,念念不离善心,逢庙敬香,遇佛礼拜,坚持修行。唐僧师徒正是经过一步一步的坚持与积累,才完成了取经的壮举,实现了从普通和尚到佛的转变。唐僧師徒的成功形象地揭示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二、哲学意义浅探
(一)困难和磨难与成功相伴而生,相互转化,是通向成功所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事业能获得成功,但成功并不会轻易到来,必然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磨难。《西游记》一书形象地启示我们:困难和磨难与成功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如同妖和神、佛、道是相伴而生的。在事业的进程中,困难(磨难)与成功此消彼长,每战胜一次困难(磨难),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经过不断战胜困难,成功自然来到。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向成功转化的过程。
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战胜了八十一难,终于获得成功,取得真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唐僧师徒经历的这些困难有好多是神、佛、道家为唐僧师徒特意安排的。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观音菩萨向太上老君借得的两个看炉童子,特意让他俩下界为魔,目的是为试探唐僧师徒是否真心西去;在第九十九回中,我们看到唐僧师徒本来已经取得真经,为了迎合“佛门中九九归真”的思想,观音菩萨又加了一难,凑足八十一难,可谓煞费苦心。总之,《西游记》中不少妖魔与佛、道、神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可以说,困难、磨难是玉帝、老君、佛祖、菩萨对取经人诚心、意志、决心和智慧的考验。唐僧取经历程告诉我们:战胜困难和磨难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是通向成功的台阶。困难和磨难结束了,功德也就圆满了,正果也就修成了。所以,我们应该乐观面对困难和磨难,更多地接受困难和磨难,这样才能使你修得更高境界。反之,如果畏惧困难或者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良机会失之交臂,成功就会丧失。
只有经过困难和磨难之后才能促使人们更加成熟起来,内心才能足够强大,更好地完成上天赋予的重要使命。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西游记》中,对取经这件大事,玉帝、如来佛、太上老君三方一致的意见,就是都要考验、磨炼唐僧师徒,从而拯救并成就他们。唐僧奉佛祖旨意到西天取经,不仅肩负取经的使命,还有传播佛经的使命。所以,在唐僧师徒特别是唐僧身上肩负将来佛经能不能真正传播到中原大国进而走向世界的重任,关系到佛祖教义能否真正落实到位的大事,关系到佛教的声誉以及能不能普及的大事。若对取经人不加考验,难以明辨真人,像佛经这样的宝贵经典或许会明珠暗投,佛教遍行于世也会成为空谈。而取经之后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工作更辛苦,如同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只有像唐僧那样经过反复被考验,历经磨难一心传播佛经的信徒才配得上传播佛家经典。所以,唐僧师徒经历的困难和磨难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推而广之,对将来要肩负起重要历史使命的人来说也必须经历像唐僧师徒类似的困难和磨难。
(二)坚持求真得道多助
唐僧取经是为了传播佛祖教义,教化民众脱离苦海,弃恶从善,消弭战争杀戮,达到西方极乐。这是造福天下苍生的正道,得道多助。所以,在取经路上,唐僧得到了佛、神、道家的大力支持。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佛家对取经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一直关注并帮助唐僧脱离灾难。从开始寻找取经人,安排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随同唐僧同行,到九九归真的圆满布局上都是观音菩萨具体负责的,在唐僧遇难途中,观音菩萨几次现身处理具体事务,如收降白龙马、沙和尚、红孩儿、金鱼怪等。以玉帝为代表的上天特意安排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一则是为了保护唐僧安全,再则也是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保障取经事业的顺利进行。此外,遇到重大险情时黎山老母、太白金星也化身传话,二郎神、哪吒等大神也主动参战,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家也积极帮助取经人,老君又送仙丹又亲自帮助孙悟空降魔。这些都说明,正因为唐僧师徒从事的事业是正道,所以才得到大力支持。
唐僧师徒经过了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到西天取得真经,不仅是正义事业的胜利,更是坚持不懈的胜利。在取经途中,唐僧意志坚定,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不畏豺狼虎豹,不惧妖魔鬼怪。在巨大的权利和倾城倾的国色相面前毫不动摇,坚持十四年,风餐露宿,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唐僧取得真经的事例同时告诉我们:堅守正道,顺应人民的意志,一心一意,坚持不懈,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相反,如果逆历史潮流,必然南辕北辙,难以成功甚至遗臭万年。而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必须以事业作为定海神针,保持定力,意志坚定,否则也难免功败垂成。
参考文献:
[1]冯文楼.取经:一个多重互补的意义结构:关于《西游记》思想蕴涵的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1992(1):67-82.
[2]汪德羞.《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和孙悟空形象的意义[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37-43.
[3]刘维俊.《西游记》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07-114.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