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赛事70年发展历程、成就、经验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展望。研究认为:武术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低谷、恢复、提升、蓬勃、创新6个阶段;取得了赛事管理体系建立、数量类型多样、品牌建设初成、助推健身明显、国际影响扩大的成就;以实践导向构建赛事道路,与时俱进定位赛事任务,规划引导促进赛事发展,是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对武术赛事发展进行了展望:优化赛事工作机制,建设赛事治理体系;化解赛事矛盾,满足人民美好赛事需要;强化赛事功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发展多样赛事,促进武术产业繁荣;加强赛事国际传播,打造武术文化国际名片。
关键词: 武术赛事;文化强国;武术产业;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75-11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etc., the 70-year history, achievements, experie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events have been reviewed,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events has gone through six stages:start, trough, recovery, promotion, flourish, and innovation; it has achie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event management system, a variety of typ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rand, the promotion of significant fitness, and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t is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to achieve success by constructing a road to practice, positioning the mission with the times, and plann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events was prospected:optimizing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ev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event management system; resolving the conflicts of the ev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s beautiful event; strengthening the event function and ser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martial arts industry;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events 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ard for martial arts culture.
Key words: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cultural power; martial arts industry; healthy China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4,Ningxia,China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70载春秋。70载沧海桑田,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武术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与传统文化价值追求。70年的沧桑巨变中,武术赛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健康中国”战略、人民体育美好需要等方面都对武术赛事的发展提出了新期望。作为回应,必须要谋划新时代武术赛事发展之路,实现武术赛事的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历史与现实的镜鉴。通过对我国武术赛事的发展历程、取得成就、实践经验等进行系统耙梳和全面总结,结合武术赛事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新时代我国武术赛事发展之路。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赛事70年发展历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武术赛事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持续向前。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武术赛事也在不断地调适,以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建国后,我国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十八大”;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暫行规定(草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等;这些重要时刻和政策,对于武术赛事在内的体育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国内邱丕相、白晋湘、孟涛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武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对我国武术赛事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划分为6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6)
建国后,武术赛事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开启了发展之路。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倡导发展武术,随后国家逐步开始对“同封建迷信、藏污纳垢等联系在一起”的武术进行社会主义的积极改造,使武术走向了“锻炼身体的实用价值”和“树立优美形象”的新方向。1952年,毛泽东同志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倡导开展体育运动;同年,国家体委成立,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1953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中武术成为表演项目之一,迈开了武术进入竞赛领域的第一步。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颁发,武术被列为赛事表演项目,同年召开了第一届武术表演大会;1957年,国家审议通过《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武术第一次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赛事快速发展的开端;紧随其后,第一届全国武术评比大会举行;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召开,会后国家成立了第一届武术协会;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正式出台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武术被列为比赛和表演项目;1960年,举行了全国武术运动会,依旧沿用比赛与表演项目形式;此后三年后受自然灾害影响,武术赛事暂停了2年;1963—1964年,先后举办了第一、二届武术与射箭锦标赛;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举行,武术成为表演项目。纵览这一阶段武术赛事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均表现为“第一次/届”,呈现出了起步态势。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1)在发展定位上,以锻炼身体的自然质功能为主,寻求为人民体质增强做出服务;2)在发展管理上,完全由政府主导,带有政治任务性特征;3)在发展方式上,呈现出粗放性特点,主要是以表演赛事为主,竞技赛事及其规则处在摸索中。
1.2 低谷阶段(1967—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体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体育制度、运动队、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等被迫废止、解散、关停,武术赛事的发展也陷入了低谷。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是,对于民族政策的认识陷入低谷。当时中央政府全面否定了前期的民族政策,认为新中国“没有民族差别,更不能搞民族特殊”;取消了诸多的体育机构与组织,体育工作基本停滞;[11]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严重流失。1968年,林彪等人炮制了“五·一二命令”,否定了前期国家体委的工作,并决定对体委系统实行军事化管制,破坏了武术赛事的管理组织,武术竞赛的群众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武术的竞赛形式也扭曲为“革命武术形态”,出现了“板凳破步枪”式的对练、“语录拳”等怪异形式,严重阻滞了武术及其赛事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发展的政策断档。从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来看,这一阶段未能延续前一时期出台诸多相关政策的良好势头,未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政策出台,使武术赛事的开展无“法”可依,难以开展。三是,前期部分武术赛事此间发展凋敝,助推作用削弱。尽管1972、1974、1975、1976年,分别召开了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汇报表演大会,但与前期的同赛事相比,在竞赛项目规模、参赛单位和运动员数量等方面均表现出“小”“少”,同一赛事未能连续举办,对助推整个武术赛事的发展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1)从发展定位上来看,武术赛事的发展在政治环境的裹挟下,发展理念出现偏离,脱离体育本质与社会实际;2)从发展质量上来看,武术赛事注重形式化,质量较低;3)从发展的延续性上看,武术赛事伴随政治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断裂与萎缩。
1.3 恢复阶段(1977—1983)
1977年,改革开放逐步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全新发展,武术赛事也走出了“文革”的阴霾,步入了恢复阶段。一方面,恢复了武术赛事组织和队伍。1979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名古屋决议》,正式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这一决议的昭告世界,促进了我国体育组织和队伍的恢复。前期遭到破坏和停滞的武术赛事组织和队伍,也拉开恢复大幕。1982年,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恢复武术协会和各种武术组织,筹建武术院(或武术研究院),恢复武术运动队。受此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武术赛事组织和队伍纷纷恢复,展开了武术赛事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恢复了各种类型的武术赛事或规模。1977年,恢复召开了全国武术比赛,参赛人数和武术项目数量较前期大幅提升;1978年,恢复举行了以青少年为主的全国武术比赛;同年,随着武术散手调研组《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的完成,武术散手赛事开始解禁和恢复;1979年,恢复了对武术的挖掘、整理并召开“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武术被单独列为比赛项目,太极拳推手进行了首次表演比赛;随后,举行了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实行了修改后的《武术竞赛规则》,恢复武术为全运会竞赛项目;1980—1982年,恢复并连续举办了全国武术表演赛。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召开,29支代表队的189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武术比赛,赛事规模有所恢复。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1)在发展定位上,武术赛事发展理念回归正轨,重新走上了对社会和群众发展贡献的道路,赛事规模数量增加;2)在发展管理上,以国家体育机关为主的单一负责体系,开始有所突破和完善,各地区和不同行业建立起负责武术赛事的武术协会;3)在发展方式上,我国重回奥运大家庭,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思路明确,相应地竞技武术赛事地位突出,单项和不同群体武术赛事开始出现。
1.4 提升阶段(1984—1994)
1984年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经过前期的恢复,开始步入提升阶段。前期于198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武术竞赛”任务的解决举措此间开始发轫。在此良好形势下,武术赛事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提升。一是武术赛事摆脱了“表演赛”的称谓,赛事身份有所提升。1984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表演赛改为全国武术比赛,并从当年至1988年,连续举办“全国武术比赛”的赛事,不再举办名称为“表演赛”的赛事;1989年,国家体委又将全国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与时俱进地与国际各单项“锦标赛”名称一致,进一步提升了对武术赛事身份的认同。二是武术成为全运会、亚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比赛份量有所提升。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被正式列为全运会比赛项目,设16块金牌,计入各参赛单位总成绩; 1990、1993年,武术分别首次进入亚运会(第十一届)、东亚运动会,并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引起了亚洲各国对于武术比赛的重视。三是武术赛事走出国门,国际影响有所提升。1984年,举行了武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8个国家参加,为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开端;1985、1986、1988年分别举行了第一、二、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7、1991、1993年,日本、北京、马拉西亚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第一、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随着这些国际武术赛事的举办,增强了世界人民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竞技武术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随后的199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四是武术赛事制度与规则的完善有所提升。一方面,出台开始实行武术运动员的等级标准制度。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和實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武术段位制也由此开启。另一方面,颁布或更新了一些武术规则。1989年,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促进了武术散手赛事的发展;1991年,实施了新的《武术竞赛规则》《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促进和推动了武术单项赛事的发展;1994年,首部《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颁布,推手赛事开始走向正轨。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1)在发展定位上,开始注重提高竞技武术赛事身份,培育和发展高级别赛事;2)在发展空间上,武术赛事开启了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进程;3)在发展管理上,完善和修订了武术制度和规则;4)在发展项目上,赛事项目种类进一步增多。
1.5 蓬勃阶段(1995—2011)
从1995年开始,伴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年)的颁布,推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发展,武术赛事也逐渐走向了蓬勃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化武术赛事发展开来。1994年,中国武术协会综合分析了武术赛事开展的多方面因素,最终决定召开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挑战赛系列赛事,拉开了我国武术商业化赛事的发展帷幕,此后各种商业化赛事蓬勃开来。如,中华武术散手南北争霸赛(1994—1996)、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2000—2003)、中国武术功力大赛(2004—2010)、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2008—2012)等。二是武术赛事的类型丰富起来。除了武术套路赛事,这一时期散打(手)、功力、推手赛事等逐渐兴盛。如,200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邀请赛,标志着中国女子散打赛正式启动。随后,中美散打对抗赛、泰拳赛等开始兴起。功力赛事方面,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武术功力赛论证会,并在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功力大赛。这一赛事的举办,在武术赛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一种新类型的武术赛事诞生。推手赛事在前期技术和规则长足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全国武术锦标赛,直至2002年的发展都受人瞩目。三是武术赛事数量快速增加。2011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体育总局《关于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的颁布,武术赛事举办的审批得到了松绑,促进了武术赛事的数量快速提高。仅以2011年为例,当年共举办全国和国际高水平武术赛事近30场,是1995年的3倍,民间的群众武术赛事更是数以百计。四是武术赛事规则进一步改革。2002年,新的《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试行)》实施,裁判改革为A、B、C三组,分别负责全套动作质量和其他错误动作、动作演练水平、难度动作加分,三挡九级的打分制,进一步促进了武术规格、难度的提升。这次新规则中的“太极拳竞赛规则”也有所改革,促进了太极拳更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和要求。2011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修改后出台,降低了裁判临场的主观随意性,鼓励运动员加强进攻,增强了比赛的精彩性。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1)在发展管理上,武术赛事组织实现了由政府单一化组织向政府、企业多元化组织的转变;2)在发展手段上,注重国家宏观指导与微观具体办赛的结合,推动了赛事数量、类型的增加;3)在发展结构上,武术赛事相关产业发展开来,助推社会经济发展;4)在发展标准上,考虑到了武术进奥运的制约因素,武术赛事规则再次改革。
1.6 创新阶段(2012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颁布、“人民为中心”体育发展思想确立,武术赛事的发展也迈入了创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兴类型的武术赛事出现。如,2016年开始举办全国武术短兵比赛,以及出现在国际武术节、传统武术赛事中的长兵比赛。还有近年兴起的传统射箭,即中华射艺比赛。如,“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国际传统射箭精英赛、全国传统弓射箭比赛等。二是多种主题的武术赛事涌现。如,2018年“一带一路”传统武术邀请赛经、2019年“一带一路”新加坡武术文化艺术节、2019首届一带一路“丝路散打之星”中华武术交流大赛、“健康中国·丝绸之路”传统武术精英赛等。三是国际武术赛事、交流增多。从国外举办的武术国际赛事来看,国际武术交流赛、欧洲国际中华武术节、美国洛杉矶(新泽西)国际武术大赛、加拿大国际功夫节、中俄运动会武术比赛、海峡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在此间连续开展,规模保持稳定并提高。从国内举办的武术国际赛事来看,仅2015年国内就举办19场。另外,我国还积极组织武术代表团赴联合国表演,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组织武术竞赛巡演,高校国际间文化交流,进一步繁荣了武术赛事的对外交流。
这一阶段武术赛事发展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1)在发展定位上,武术及其赛事融入了国家战略,强调要为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现和提升助力;2)在发展价值上,注重武术赛事的全民健身引领、产业建设、国家形象宣传等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发挥;3)在发展目标上,表现出以服務社会向服务人民需求的武术赛事转变;4)在管理机制上,表现出多主体的参与与融合。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赛事70年发展成就
2.1 赛事管理体系建立,工作机制有序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管理体系也从国家到地方逐步建立起来,工作机制有序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1955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升格为武术处,专门负责国家对武术方针、政策、赛赛等工作的开展。195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届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赛事的开展。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对国外称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国家体委又将训练竞赛四司的武术处合并到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统一管理武术赛事及对外推广工作。1990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武术协会成为国家直属事业单位。1994年,国家体委武术协会更名为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998年,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仍然保留并至今,负责国际性和全国武术赛事的组织、管理。
从地方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县的武术协会也有序建立起来,在地方体委(体育局)的领导下,负责武术赛事的组织、开展等工作。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后,各省区市体委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武协、完善了管理机构,使武协的工作得到落实。随后,武术赛事的发展逐渐提升,各行业、协会的武协也纷纷成立。研究显示,1989年时各地就建立武协742个。由此,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到各省区市、行业、部门武术协会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国家与民间社团相结合的武术管理体系,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武术赛事的发展。
2.2 赛事数量类型多样,回应了人民的武术赛事需求
经过70年的发展,武术赛事数量类型变得多样,回应了人民的武术赛事需求。从不同发展阶段来看,人们对于武术赛事的需求也表现出了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群众体质积弱,增强体质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武术也经过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改造,以尽可能多的数量和类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积极为人们的需要服务。据统计,1949—1977年的近30年间,举行各类武术赛事15场,平均2年1场;赛事类型主要以套路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水平武术赛事、多样化武术赛事、群众武术赛事、商业武术赛事等的需求都相应提高,与之相应武术赛事的数量和类型也随之增加,有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从数据来看,2005年,全国性的武术赛事达到了21场;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2场;赛事类型也已形成了武术散打、套路、功力、功法多种类型,其中套路又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赛事。近几年,人们的需求更加多样,与之相应地赛事的数量和一些新型赛事也增多和涌现出来。如,2018年,仅体育总局武术中心举行的全国武术赛事就达到了58场,加上国际、商业性等赛事,已接近120场;新的赛事类型长、短兵和射艺开始兴起。
2.3 赛事品牌建设初成,带动了武术产业发展
武术赛事品牌是指能够带给武术赛事经营者溢价和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潜意识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带动武术产业发展。我国武术赛事品牌的建设,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82年,首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促进了武术赛事多元化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出世。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指出在树立武术产业基础上,积极实施武术赛事有偿服务。1994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提出广泛开展赛事管理和营销活动。2000年,《2001—1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重点开发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2002年,国务院提出要全面科学地安排国内各项赛事,充分发挥竞赛的效益。2010年,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赛事,打造有影响、特色的赛事品牌。2011年和2014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46号文件,对武术赛事品牌的建设和加速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提出更高要求。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武术赛事分别在竞技、商业、民间武术赛事中初步建成了一些赛事品牌。竞技赛事方面,如武术世界杯赛、世界传统武术节、武术锦标赛等;商业赛事方面,如“昆仑决”“武林风”等;民间赛事方面,如少林武术节、武当武术节等。
武术赛事品牌的初步建成,带动了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0年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促成经贸投资89.84亿元。1999年中美功夫对抗赛,门票收入150多万,仅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转播权就100多万港元。“昆仑决”带来的市值2017年就已被预言达到100亿美元。1994年举行的第一届少林武术节,产生了15万元的经贸成交额,第二届时已增长为2.1亿,到第六、七届时已增长到23亿;其所带动的产值在2014年已高达72亿元。1991年武当武术节,短短4天贸易成交额达到7亿元,2013年已增加到了25亿元。
2.4 赛事助推健身明显,促进了“全民健身”战略实施
1995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2种以上健身方法,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具有易于普及的健身优势和身心俱进的锻炼功能。武术赛事的多年开展,促进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助推了群众武术竞赛的开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术赛事的恢复、提升,助推了以民间群众基础较广的武术项目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术赛事。如,1990年开始的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赛事;1991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16届的“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1992年开始的民间武术馆(校)、社武术比赛;还有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一些武术传统地区定期举行的民间武术节、武术年会等各种武术赛,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广东南拳邀请赛等。另一方面,促进了群众武术健身人数的增加。1985年起,伴随武术赛事的发展,开始实施的武术段位制以及全国武术之乡赛事、全运会中群众太极拳竞赛,对群众习武人数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具有武术段位习练的人数已经达到了80多万,全国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人数已经接近7000萬,“全国武术之乡”的数量也已增长到了100个。
2.5 赛事国际影响扩大,助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符号之一,放射着文化光芒,承载着文化使命,对于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及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多年来,武术赛事走向了国际,影响日渐扩大。一方面,国际赛事日益增多起来。1960年,中国武术队第一次走出国门交流,到1974年出访美国和多个国家地区,再到1982年第一次举办武术国际友好表演赛,至今已有多个国家地区举办武术赛事。如,国际武术锦标赛已在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亚美尼亚、加拿大、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15届。此外,不同国家、地区还纷纷举办了诸多国际武术赛事。如,欧洲国际中华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行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武术比赛大会至今已成功举行13届;美国新泽西国际武术大赛至今已成功举行8届等。另一方面,国际赛事组织有序建立和增多。武术赛事的组织主要为武术协会。1985年,国际武术联合筹备会委员会成立;1986年,由9个国家成立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1987年,8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1989年,由7个国家成立了非洲功夫联合会;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已从起初的38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了150个国家或地区,覆盖了所有大洲。
武术赛事国际影响的日渐扩大,提升了国家软实力。据中国外文局的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国际民众对于中国文化认可度最高的载体武术排第一位;2015年海外受访者的调查,对中国认可最典型的三项文化中武术为其中之一;2016—2017年,该项调查的结果仍然相同;2018年的调查仍然显示,武术位列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之中。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赛事70年发展经验
3.1 坚持实践导向,构建符合实情的武术赛事道路
回顾我国武术赛事70年的发展历程,武术赛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从起初裹挟于“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中,作为一个表演项目的起步发展,再到赛事的蓬勃、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武术赛事发展道路,取得了诸多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各项事業取得的成就,证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诸多优势,今后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从我国武术赛事发展历程与成就来看,同样体现出了其发展道路的合理性。这是因为,我国70年武术赛事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武术自身实情的道路,具有实践性。
一方面,符合武术的特征实情。武术项目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如何兼收并蓄采用合理的赛事形式、规则进行竞赛,使其最大化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貌是面临的问题。通过7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武术各种类型的赛事及其对应的规则,包括套路(单人、对练、器械),散打(手),太极拳/剑,功力,推手,射艺等,基本囊括了不同类型、内容的武术项目,尽可能地保留了不同类型武术的特色。另一方面,符合武术的发展实情。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0年的武术赛事的发展中,规则、制度等出现的问题,对武术赛事的发展带来阻滞。面对这些问题,武术赛事在发展中边完善、边提高,适时改进推出多部相关规则,并对部分赛事进行退出、论证后再进入。如,推手于1989年成为武术竞赛项目,后因规则在2003年退出锦标赛,在经过规则的完善、论证后,于2013年再次进入锦标赛。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武术赛事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否定和再否定,符合自身实情。
3.2 坚持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武术赛事发展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武术赛事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因为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出武术赛事发展的任务,才促进了相应成就的取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体质羸弱,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武术赛事积极响应,通过表演和竞技赛事的形式,积极为人们增强体质,培养强健的建设者助力。1979年,为服务我国重返奥运的大局,中央政府确定了侧重抓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的方针,武术独立为单独的竞技赛事,数量和规模全面提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开启了新篇章,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了政府管理、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社会办武术赛事被广泛接受,商业武术赛事开始兴起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2000年后,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全民健身如火如荼,武术赛事适时改进规则、群众武术赛事活动数量、类型更加多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出台,“以人民为中心”体育思想的确立,武术赛事承担起了引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国家形象宣传等多元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武术赛事的发展任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过程,从国家不同阶段的现实出发,服务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
3.3 坚持规划引导,促进武术赛事的良性发展
规划是人们对于某一特定领域制定的发展愿景、计划和行动方案,包含着特定发展理念下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虑。科学的规划和一以贯之地执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早在1951年,我国就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自此我国各行业开启了“规划之路”。从武术赛事来看,我国也在不同阶段出台了相应的规划,促进了武术赛事的良性发展。1958年,《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出台,尽管有所冒进和脱离实际,但是对于武术赛事在内的体育运动技术发展和锻炼人数提高有一定帮助。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出台,又强调发展武术赛事的重要性和作用等;2006年,首个体育五年规划出台——《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随后,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陆续出台,也都对武术赛事的发展、提高提出了要求。2016年,体育总局出台《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在武术赛事品牌、规则、产业等提出了要求和目标。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三方面对武术产业发展做出了要求,武术赛事如何围绕此规划发展成为重点。
4 新时代武术赛事发展展望
4.1 优化赛事工作机制,建设赛事治理体系
我国建立的武术赛事管理体系,为赛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赛事领域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正经历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倒逼行业生态。国发〔2014〕46号文件提出了要取消赛事审批,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取消赛事审批的目录,拉开了赛事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幕;在市场方面,企业、社会组织举办武术赛事倒逼赛事管理体制改革,武术赛事行政主导运作的效率低下也饱受诟病。尽管取消了武术赛事的审批权,但由于赛事举办的关联主体较多,一般的市场主体又难以进行多部门协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赛事,更加困难重重。在这些背景下,原有管理体系以难以适应发展所需,需要优化已有工作机制,建设武术赛事治理体系。
首先,加强武术赛事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武术赛事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关系到赛事发展的方向、目标、前景等。武术赛事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要重点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对市场、社会组织的监督和评估,正确看待社会组织的功能,降低社会组织的合法准入门槛。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要提高“内外兼治”能力,增强发展的治理保障力。
其次,明确武术赛事治理体系的主体职责。从体育治理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体育组织、人民群众。武术赛事治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从而各司其职。对于体育管理部门,要明确在武术赛事举办中的“掌舵”角色,充分把控方向和大局,发挥引领、保障、监督等作用,保证武术赛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该简政放权,完善社会组织办赛的相关法律,营造良好的办赛氛围。对于社会组织,要鼓励其积极性,引导它们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争取举办武术赛会的承办权、参与权;加大社会资本对赛事的投入,保障赛事的平稳开展。对人民群众,要积极支持、引导他们踊跃参与武术赛事,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行使监督权和表达赛事需求。
最后,激发武术赛事治理多元主体的活力。激发多元主体的治理活力,有利于武术赛事的更好发展。为此,体育管理部门将武术赛事承办权下放,实行“放管服”措施,允許民间资本进入参与治理,同时制定和完善多元主体治理的激励政策,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要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参与的治理能力;提倡人民群众合理表达参与的诉求、提升参与意识,畅通参与途径,共同发挥治理作用。
4.2 化解赛事矛盾,满足人民美好赛事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就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美好生活需要,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武术赛事来看,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武术赛事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充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武术赛事的地区差异较为突出。东部地区在经费投入、人才、配套服务、体育消费等方面具有优势,武术赛事的数量和类型也较为多样;西部地区受经济、消费条件影响,赛事数量和类型表现不佳。2)高质量武术赛事不足。近几年,随着人们观赛需求的高涨和理性,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真打实斗的高质量武术赛事。3)武术赛事发展和投入不平衡、充分。赛事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只关注“竞技武术” 赛事发展,较少关注“群众武术” 赛事发展;不充分表现在长期只把武术赛事当做体育部门的事情,只把武术赛事当做体育项目的问题审视和选择路径。赛事投入的不平衡、充分,主要是各地对于竞技武术赛事的投入普遍较高,对于群众武术赛事的经费、场地、乡村等投入不足。有研究明确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对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负效应。面对武术赛事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需要积极化解,进而满足人民对武术赛事的美好需要。
首先,构建需求识别机制,掌握人们的武术赛事需求。充分了解人们对于武术赛事的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衔接。只有充分了解人们对于武术赛事所需,才能确保政府供给的有的放矢,精准对接,否则还是会与人们的需求相脱节。为此,应该构建人们对于武术赛事的需求识别与反馈机制,负责调查、收集人们的需求,为供给提供服务。可以利用赛事期间的随访调研、日常意见征求、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多种途径开展需求征集。同时,还需要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以人们的满意为核心制定指标,动态评估武术赛事供给状况,尽可能确保满足人们需求。
其次,整治武术赛事假象、乱象,确保赛事质量。武术赛事中“兴奋剂”“假打”“民间约架”等假象、乱象,破坏了人们对武术赛事的高质量期望。为此,各地武术赛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竞技、商业、民间武术赛事的赛前、赛中、赛后监管,确保参赛运动员的真实身份,杜绝“兴奋剂”问题;规范各类武术赛事名称;惩治与武术赛事挂钩的赌博、诈骗、集资等行为;减少或取缔被人们诟病的武术赛事;培育和发展高质量武术赛事。
最后,坚持赛事“自我道路”的基础上,追求“平衡与充分”发展。有学者指出,我国体育武术、运动武术一家独大使得武术赛事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武术归属于体育部门的独家管理,是导致武术赛事“不充分”的根源。这样的权利职权划分和行为定式,使得武术赛事的“公共服务体系”显得脆弱,对群众武术及其赛事“照顾不周”。基于此,在校正武术赛事发展不平衡、充分的问题上,除了上文指出的尽快建设赛事治理体系外,当前各个阶层的管理者要在清楚武术赛事现实状态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不同类型武术赛事在武术发展进程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且不可偏重某一种赛事。应该在坚持武术赛事“自我道路”的发展基础上,追求“平衡与充分”发展。具体要抓好竞技武术赛事的工作,以竞技武术赛事引领武术赛事的发展。竞技武术赛事不应只是正式的国际、国家级等“竞技武术”赛事,还应该包括那些影响力“深”、辐射力“广”的武术赛事。同时,做好群众武术赛事的发展普及,夯实武术在国人文化素养中的基础。武术赛事的投入不平衡、充分,实质是对于相关资源的配置不均,主要包括总量、内部及空间三方面。今后应做到在总量配置方面,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增加武术赛事的供给总量;在内部配置方面,要协调不同领域的投入,既要保障优先发展领域,也要考虑人们所需;在空间配置方面,要体现空间正义、公平,维护地区间、城镇间的同等对待。
4.3 发展多样赛事,促进武术产业繁荣
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各大媒体进行了转发,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强烈反响。该规划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三方面对武术产业发展做出了要求,将武术产业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学者直言,发展武术产业已成为武术发展的时代使命。面对这一使命的召唤,从我国武术赛事的实体来看,尽管数量和类型多样,品牌也初成,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影响,效果仍有待提高。结合新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提高,人们休闲、娱乐、旅游需求的增多,积极发展多样产业,促进武术产业繁荣。
首先,发展品牌+武术赛事。前文对于我国武术赛事的取得成就中已指出,武术赛事品牌初成,带动了武术产业发展。新时代,武术产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发展“品牌+武术赛事”的路径仍然有效。这是因为,武术赛事“品牌”凭借其良好的口碑,在无形中能顾引导消费,吸引热门的消费倾向。因此,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竞争中,不管是竞技、商业、民间武术赛事的开展,都应该积极树立和培育“品牌”意识。新时代,中国武术赛事在引领产业发展中,应从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入手,在赛制、规则和知名度方面,增强广大爱好者对赛事的认同和喜爱。
其次,发展创意+武术赛事。创意产业目前在全球呈现出一种蓬勃产业态势,产值规模已占到了全球GDP的11%。武术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武术创意影视产业、武术创意表演产业、武术创意游戏产业、武术创意竞赛产业。我国武术创意产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些进步,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叶问》等电影、《风中少林》的舞台表演、“仙剑奇侠传”游戏等。今后,应更好地开发“创意+武术赛事”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加大政策的扶持,鼓励各地开发有特色的武术赛事创意产业及其衍生品,促进武术产业的繁荣。
最后,发展旅游+武术赛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黄金产业”,受到了各行业的重视。据统计,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97万亿。相应地,各地为满足市场所需,开发了出诸多武术旅游等产品。例如,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甘肃崆峒山,都开发了相应的武术赛事旅游项目并取得了成功。在这些良好效应下,中国武术产业应积极发展“旅游+武术赛事”的项目,开发体验、表演等多种模式,实现对于武术产业的促进。
4.4 强化赛事功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可以说,该战略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能够增强人体健康。武术赛事对于助推群众武术竞赛的开展、群众武术健身人数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健康中国”战略下,应采取措施强化这些赛事功能,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好服务。
首先,完善武术赛事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武术赛事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下,政府需要把武术赛事服务体系的完善放在显要位置。具体应包括:完善武术赛事在政策上的法规建设,确保和规范对于武术赛事的资金投入和推进措施。同时,武术赛事的资源投入也影响着赛事的开展,决定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要完善保障武术赛事基础建设、人力投入制度,确保武术赛事的顺利开展。
其次,扶持民间武术赛事正规组织。很多民间武术赛事正规组织,是政府赛事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对于推广武术赛事、提高武术锻炼人群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组织可能存在着一味地重视表层的技术,忽视武术文化内核的不足,这与“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不完全相符。同时,其所具有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也可能不高,影响了民间武术赛事的高效开展。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国家要对这些民间的正规组织进行扶持和帮助,弥补其存在的不足。
最后,构建一体化学校武术赛事。“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水平关乎到祖国的未来。武术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结合现有学校武术赛事现状,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赛事体系,有效衔接不同学段赛事水平、内容,避免低学段比赛中的“拔苗助长”现象。
4.5 加强赛事国际传播,打造武術文化国际名片
纵览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赛事70年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当前武术及其赛事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面对国家文化发展和软实力提升的新需要,我国也制定了“文化强国”的政策,并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由此进入了3.0时代,被赋予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从“国际化”转向“国际型”的历史使命。武术赛事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面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当积极作为,加强国际传播,打造武术文化的国际名片。
首先,提升武术赛事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武术赛事的国家交流,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良好作用。从前期的国际武术赛事的传播来看,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似乎只是武术管理部门和武术人的责任,其他部门和国人的参与程度不高。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平台主要依附于武术圣地,如少林寺、峨眉山、武当山、陈家沟等,其他传播主体正在积极融入中,如高校、民间武术组织等。虽说武术赛事传播的组织主体较为多元,但这些交流的组织主体较为分散、各自为营,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武术赛事的国际传播也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推进,其工作层次也有待提升。下一步,应充分认识到武术赛事开展国际交流的战略意义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官方为主、官民互动的传播主体,建立政府、学校、体育组织、个人联动的机制,促进武术文化走“进”外面的世界,走向国际。
其次,平衡武术赛事国际传播的地区不均。从我国武术赛事的国家传播来看,自1960年,中国青年武术队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了该国第二届全运会“友谊晚会”的表演,拉开武术国际交流的序幕之后,武术对外传播逐渐繁荣起来。特别是1974年赴美国表演的成功,广泛地开启了对外传播之路。截至目前,在国内和亚洲、欧美等国家举办了多届武术国际赛事,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也建立了武术协会。但是,实事求是说,目前武术赛事在世界上的普及推广及传播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普及与推广严重不足。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体育交流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国家沟通民心的重要媒介。国家体育总局也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拓宽武术传播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应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布局,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武术赛事交流,增加沿线国家、地区的推广活动,平衡武术赛事国际传播的地区不均。
最后,发挥国内赛事对外传播的引领作用。国内武术赛事的发展现状、水平,对武术赛事的国际传播具有直接的影响。做好国内武术赛事的发展,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吸引更多国外的效仿者和追随者,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当前,国内武术赛事的“繁花似锦”与内涵的“空旷虚无”,是赛事发展的困境之一。有效化解存在的困境,对武术赛事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中国武术赛事要在国内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国武术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构建和站稳中国武术独特的价值节点和“生态位”,坚定文化自信的态度和立场,以此充实国内武术赛事的内涵。故此,应做好国内武术赛事的传播,以内带外,充分发挥国内武术赛事的引领作用,助推国外赛事发展。
5 结语
70年弹指一挥间,一路走来武术赛事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起步,到“文革”跌入低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提升,以及综合国力提高后的蓬勃、创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当前,中国武术赛事在经历了70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为武术赛事的继续向好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多元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与现代化问题,已经被多次写进了国家最高的赛事、产业、旅游、健康、文化等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武术的“多元化”角色,也为新的武术赛事创造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宽泛的新机会和新视野。基于此,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创造是文化生命所在”的真理面前,要以史为鉴、守正创新,规划好、设计好、践行好新时代武术赛事的发展大业,争取取得武术赛事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王震.中国武术的回眸与展望[J].体育学研究,2018(3):55-60.
[2]白晋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9-14.
[3]孟涛,崔亚辉.新中国武术70年发展历程解读及当代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391-397.
[4]龚茂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25-28.
[5]杨建营.对接“国之大事”的武术发展战略调整[J].2018,42(6):53.
[6]袁金宝,马文国,唐军.武术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3):329.
[7]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傅砚农.“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极其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72.
[9]朱珊,王冬.文革期间我国体育变迁状况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42.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6.
[12]苏肖晴,李一平,施文忠.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1999,33(6):30.
[13]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对外交流及启示: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73.
[14]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J].体育文史,1999(9):36.
[15]郑国华,祖庆芳,何平香.我国少数民族群眾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J].2016,39(2):17.
[16]殷鼎,杨建鹏.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发展研究[J].2017(10):39.
[17]韩斌,高文洁,詹全友.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18]纪洪海.新时期下武术赛事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9]赵连文,朱雄,王岗.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历史回眸与新时代发展论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7):134.
[20]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1]阴晓林,赵广圣,郭玉成,等.张山先生访谈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127.
[22]马剑.一种发展武术的准则秩序——基于中国武术段位制运行机制的比较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15.
[23]李娟.对中国武术段位制20多年来的成就回顾与展望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8(3):39.
[24]杜林胜,洪浩.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27.
[25]梁勤超,朱瑞琪,李源.中国武术散打赛事“争霸现象”批判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68.
[26]陈新萌,赵光圣.我国武术商业赛事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148.
[27]李世英.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8]洪浩.功法比赛:武术赛法的创新[J].搏击,2007(8):2.
[29]郝卓彬.太极推手历史演进及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8.
[30]李臣.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1]何瑞虹.2002年武术套路试行规则评分内容的相关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423.
[32]杨静.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3):119.
[33]周若夫,周小青,张冬琴,等.规则改动对散打运动的影响——以2004和2011年版的规则为例[J].武术研究,2018,3(9):40.
[34]贠琰,郝勤.有的放矢:建构有关“中华射艺”的动态认识与挈领概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2):6-11.
[35]李臣,郑勤.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的理性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58.
[66]冯剑.群众体育赛事从管理到治理:动力、逻辑与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3):334-337.
[6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8]辜德宏,王家宏,王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11.
[69]王力,张长思,钟秉枢,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14.
[70]王岗.建构新的中国武术“充分与平衡”发展的大格局[EB/OL]. [2018-09-04]. http://www.chinafabu.com/a/sygd/20180904/38731.html.
[71]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EB/OL].[2019-07-25]. 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919105/content.html.
[72]王垚,张成明.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困境与突破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9):75-79.
[73]王崗,张玲玲.武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40-45.
[74]王岗,李卓嘉,雷学会.对中国武术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理论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6):68.
[75]杨家坤,张玉超.我国武术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J].体育学刊,2015,22(2):52-54.
[76]贺寿昌.从知识到资本——创意产业的上海思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7.
[77]汝安,虞定海.武术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11-13.
[78]新华网.2018年全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EB/OL].[2019-02-13].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2/13/c_1210058734.htm.
[79]陈勇.我国武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2):36-42.
[80]明磊,石爱桥.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本土化”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133-139.
[81]吕韶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以武术国际推广3.0时代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6.
[82]张长念,赵庆建.武术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和根本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25.
[83]王国志,张宗豪,张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偏向与转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70-74.
[84]孟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文化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3.
[85]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关于印发《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7-26]. 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735683/content.html.
[86]袁金宝,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5):44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