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王军涛
摘要: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书于明朝中期的《水浒传》和清朝中期的《红楼梦》都受到时代的影响,笔者从两本书的成书年代、文本内容、典型人物、主旨思想和象征意义入手,分析文本背后的作者主旨思想,简述两部书的成书背景,结合文学理论的创作理论和解读方法,探析两部名著文本的思想主旨与时代和作者的关系。
关键词:《水浒传》;《红楼梦》;探析
目前对于两本名著的研究,都是探讨单部书的阴阳变化,而没有将两本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探讨两本书成书之间的思想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比如徐鸿翔、阮双利在《<水浒传>是一部阴阳失调的书》从女性视角审视作品,得出《水浒传》是一部赞颂男性而贬低女性提倡陈腐妇女观的小说的结论;张同胜在《<水浒传>与<周易>的“阴阳”思想》中从“治乱认识”、“华夷之辩”、“贤不肖之分”、“忠奸之争”和儒道思想五个方向分析,证明《水浒传》方方面面都提现了“阴阳”;刘秀玲、郭小璐《<红楼梦>易理接受要点分析》中,探讨《红楼梦》中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物极必反、天人合一思想与易理的关系;朱嘉雯的《<红楼梦>中的阴阳之理》中分析正邪虚实等内容体现的阴阳观念;徐晓林《<红楼梦>“多面一体”叙事艺术研究》从情节、人物塑造和评价入手,探讨《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特点;魏琳在《从<周易>阴阳论浅谈<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中从饮食、性别颠倒、贾府兴衰为切入,分析《红楼梦》中的阴阳论在作品中细节的体现。
要想从阴阳观的角度分析两本名著,首先要搞清楚“阴阳”是什么和“阴阳”的影响。
一、阴阳的定义和其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阴阳的诞生与卜筮分不开,先人从卜筮的变化规律,用绳结、线条的连和断代表阴阳,发挥阴阳与刚柔对应,并作为道义的标准,进而用阴阳解释世间万物。
阴阳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阳论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既包含矛盾律也包含发展论,历朝历代对阴阳都做了不同的阐述和发展,阴阳论的观点已烙刻在每位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中国人的独有文化符号和象征。
董春先生的《易学视域下的儒道会通——以王弼易学为中心》中具体论述了受易学影响的儒道发展,刘大钧先生在《周易概论》引用张岱年先生的论断“《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写成的”,《周易》的产生意味着理性和德性在筮占中发挥越来越也重要的作用,代表着迷信神话的时代逐渐终结,开始运用理性决策,这个时期产生的诸子之学,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种思想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前进发展,而儒家和道家的冲突和交融、批判和交流不仅为各自的思想明晰了发展方向,还通过对方的思想和主张的驳斥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易传》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人所作,但期主旨思想并未发生变化,通过阴阳正反建立的六十四卦体系,为我们提供一个解释、认识、看待、预测宇宙万事万物的一个途径,所有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不断完善,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是所有人汲取人生指引的源泉。《周易》古经成书之时,儒道思想体系尚未形成出现,当时只是把《周易》当做卜筮之书,孔子对《周易》的推崇是众所周知的,在发展“阴阳论”的观点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德义观,"孔子晚而喜《易》"(《史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10)"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都是明证,甚至可以大胆地推论,孔子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与《周易》印证,《周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近些年出土的文献对《老子》一书的确切内容提供更多的参考,但作者是老子的观点还是不容置疑的,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史官,当时的史官除掌握本朝的历史事件、国家大事外,还要具备天文历法、占卜批卦的能力,《周易》作为当时的卜筮的标准是被史官熟知的,老子熟知其内容进而被“阴阳论”的观点所影响是肯定的,虽然当时的《周易》古经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阴阳论”系统学说,但用断连的符号表示阴阳的思想已经很明确,庄子认为“易以道阴阳”是中肯的,那么老子从“阴”的作用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另外老子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的看法处处可见。
阴阳不但对儒道两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化做出贡献,比如佛教译经时吸收道家“清静无为”、“无我”、“齐万物”这些更容易被中华民族的提法,加速了佛学在中华的传播。阴阳的影响还在政权更迭、日常政务上发挥着解释和助推的作用,对历代文人创作、评价作品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水浒传》《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版本
《水浒传》成书几百年来,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的争论一直是研究《水浒传》的热门话题,直至2011年,李伟实先生发表的《<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中,李伟实先生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力的证据,得出盖棺定论的结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嘉靖九年间(1524-1530),作者为罗本(字贯中),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终于尘埃落定,目前没有新的文献和论点驳斥李伟实先生的论断,我就不再赘述。
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写于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之间,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第一次刊印到现在,版本之多已达数十种,近年还不断有《红楼梦》的新论断和新观点出现,主要集中在《红楼梦》的版本、内容和作者,进而产生关于作者和版本、内容的不同解读。笔者限于学识和篇幅,不将关于作者和版本的论述一一列举,本文只根据作者的生平和成书年代来展开讨论。
三、“阴阳论”在文本内容的直接体现和深层的影响
《水浒传》的作者创作年代虽然已经被李伟实先生证实,但仍未被大多数出版社接收,也未被民间大众接受,《红楼梦》的版本众多,普遍采用曹雪芹和高鹗合作的版本,限于学识,本篇文章不考证版本演变和内容差别,这篇文章中引用的原文和回目均采用2019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阴阳思想对《水浒传》、《红楼梦》文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本中阴阳的直接出现,二是文本背后稍微深层次的体现。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打一用物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
《红樓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迎春关于算盘的灯谜,可以这样解读,“天运”是天数,是客观存在,是命中注定,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普遍规律,是支配万物运行生生不息的“太一”,是封建统治必然衰败的象征,不因人的努力和意愿而发生变化;“人功”是人的主观努力和意愿,是个人的奋斗,是生活在“天工”规律下的众生,是妄图改变影响天工的人,这中间的道理实在是不断发展变化,丰富无穷。“有功无运也难逢”正是人生处处不如意、世事无常无奈的结果,就其原因就是命运早已注定,个人的努力改变不了命运。第三句、第四句就是分析人人努力却无奈的原因,无非是不晓得阴阳变化的最终道理。迎春用算盘的上下珠子表示阴阳,终日忙碌表示打算盘,引申为算计、谋算,但人再怎么算不出天数,再怎么谋也脱不了隔绝天地(暗指最终极的“太一”)的框框。
看迎春的遭遇,正印证“人算不如天算”,诗尾一句正表明作者深受“阴阳论”的影响,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区别正在于是否掌握阴阳背后最终的“太一”,“太一”就是最终的“道”,最大的“理”,最终极的“规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14”,湘云在跟翠缕的对话中,把“阴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运用都说尽了,把中国古代重大的哲学命题用嬉笑的对话来解释,作者实在是别出心裁,阴阳相互对立、转化、依存的辩证统一观点,用在万事万物都行得通。翠缕甚至想用个反例难倒湘云,却想不起来,正是从反面证明“阴阳论”的正确和包罗万象。
翠缕说“这糊涂死我了”其实映射了大多数人不懂,用两个丫鬟的对话来阐述中国传统至高无上的“阴阳论”,明显是作者推崇女性、赞赏女性的表现,也是全书凡是重大话题和活动必有女性的表现。“主子为阳,奴才为阴”的说法早在屈原的《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逸注:“阴,臣也。阳,君也。”,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可以称“阴阳”,夫妇之间可以称“阴阳”,主仆之间也可以称“阴阳”。在《红楼梦》中,“女才多才多艺”的小说现实与“男子无能”的小说刻意描写正是全书“阴盛阳衰”的表现,是全书“阴盛阳衰”的表现,暗示着女性取代男性成为社会重心,是女性崛起的表现,也是佐证作者预言男性没落的一个片段。
《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宁国府骨肉病灾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用大量笔墨书写毛半仙请卦的具体过程,这段我们可以看到,毛半仙用卦辞治病的过程可以分这几个步骤,先是祝辞、请辞、验辞,“先请内象三爻”就是《周易》古法,用三枚铜钱放在卦筒里,摇动后倒出,看三枚铜钱的正反,一正两反叫“拆”,两正一反叫“单”,三正叫“交”,三反叫“重”。每摇一次得出的结果是“一爻”,共摇六次,就是六爻:前三爻是“内象”,后三爻叫“外象”,合为一卦。最后再把爻与干支相配,推算吉凶祸福。
从上边可以看出《周易》在清朝已经发展完善,有完善步骤和解卦的方法,用阴阳论的观点来看病在当时已经泛滥。
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
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细推治乱兴亡教,尽属阴阳造化功!
《水浒传》引首
作为《水浒传》的引首诗,把当时的政治情况和梁山聚义甚至天下万民碌碌熙熙都归根于“阴阳造化”,虽然是宿命论却可以显示出作者深受阴阳观念的影响,甚至《水浒传》里各色人物都是在“阴阳观”的宗旨下完成的,全诗既可以当做对整本书情节的概括和预示,也可以看做对所有人物遭遇、情节发展的解释。
《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行者罪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15”和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题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15”中,分别写下两段关于算命道士的故事,《周易》的阴阳观发展的另一个职业——算命先生,打着阴阳和风水的旗号,做着坑蒙拐骗、故弄玄虚的勾当,从书中这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阴阳人”在明朝的风行,特别是深受迷信思想毒害的底层民众特别信奉,但究其根源,恐怕与嘉靖皇帝信道有关,上行下效,身处其中的作者肯定对“阴阳人”行走乡间有深切的体会和厌恶,凡是出现的道人和“阴阳人”在作者笔下鲜有正面形象,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嘉靖皇帝的荒唐做法的揭示和讽刺。
《水浒传》中有很多关于行兵打仗场景的描写,在第七十六回“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吴15”和第八十八回“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15”中有典型的描写,从两段排兵布阵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阴阳观”的影响,排兵分正兵和奇兵、明兵和暗兵,阵中前后相连、首尾相顾、动静结合。从这两段可以管中窥豹,可以看出“阴阳观”对兵家的影响,阴谋阳谋、正奇结合、五行相克相生、藏兵伏兵奇兵正兵的结合运用在真实的历史中是鲜活的案例,在文艺作品中敷衍而出的就是夸大夸张的战争场面,《水浒传》中战争的场面、打斗的场面无一不是惊天动地气势非凡。
在《水浒传》中打斗和战争的场面越是宏达,越能显示作者心中对重建清明吏治的决心;这样英武勇猛的强兵悍将,这样宏达的场面败的越惨痛、下场越凄惨,越能显示反动的恶势力的顽强深厚,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作者对治理秽乱肮脏社会遇到巨大阻力的侧面反映,是作者多番思考尝试推演后,产生的无力无奈,尽在这些恢弘的失败中。
分析总结阴阳在两本书中的出现次数和场景,分析其对主旨和思想的影响。比较两本书对同样场景的处理和结果,分析阴阳侧重变化的原因。
《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14”有一段贾珍和尤氏的对话,内容是关于贾敬办寿的事项。《阴骘文》是道教信徒假托文昌帝君的名义写的书,主要讲因果报应和灾福的变化,目的在于劝人行善积德,道教信徒认为传抄此书能积累阴德,阴德也可以理解成福报。贾家老太爷贾敬虽离家修行道法,其实并未彻底从世俗生活中脱离,过年时要回家祭拜祖先,家人还时刻惦记着向老太爷表孝心,在书中还有几处提到老太爷,对老太爷的尊崇地位还是贾家阖府上下认同的。
学界讨论贾敬避世修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贾敬与儿子贾珍的老婆偷情,情人去世,情感上受了打击,表现的看透世间百态,认为府苑生活是非场,要向道教求解脱。道教信徒讲究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既是修行目的也是修行途径,强调通过修炼自身内丹达到羽化飞升的目的。外丹与内丹,是道教修行的两种途径,其后因乱服丹药而死,是不是说明贾政通过修道而产生真正向道成仙的想法?贾敬与嘉靖是谐音字,是不是影射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烂用丹药?书中除了这一段含沙射影,写男性的好色、无能和乱伦,还有贾珍和秦可卿、贾瑞和王熙凤的乱伦爱恋。
如果上述的论断成立,贾政与儿媳的乱伦情爱,不但是礼教家庭的耻辱,贾政更是读书人的败类,随后贾政离家修行,其实是躲避世人冷眼的一种途径,不能看做是一心向道和求解脱,而贾敬与嘉靖的谐音,更多的可能是讽刺意义,与作者写作目的是一致的。男好色而女多才,是《红楼梦》的显著特点,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相符的。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14”秦可卿死后化作香魂一缕向王熙凤告别,提醒王熙凤思量家族破败后的退路,暗示王熙凤提前在祖坟周围提前购置庄园、田地准备好以后的安身之处,把对荣国府、宁国府的未来放在一联诗中。
其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周而复始”都是“阴阳论”的直接表述,用阴魂的状态向睡梦中的王熙凤提醒、警示是阴气旺盛的表现。除此之外,《红楼梦》最出名的就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中的预言更为具体详细,同样是梦中所遇还集中在《红楼梦》的后三十回,贾家衰败后,观园中众女逐渐离世或嫁人,基本每个女子离世前都会有一番灵魂告别,比如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14”,宝玉梦中追着黛玉的灵魂到阴间,揭示黛玉绛珠的身份;第一百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14”王熙凤梦到曾经迫害的尤二姐,暗示熙凤时日不多。
死去的用亡灵的方式向牵挂的人告别,或者做梦去见久已死去的人,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一般都有预示或忠告,虽然是宣扬愚昧落后迷信的封建思想,但人的梦境如此奇幻不可捉摸,谁又能全面否认梦的预言作用。现实是阳世,活着的人是肉体阳身,死后的世界是阴世,死后的灵魄是阴魂,用死后的灵魂向活着的人发出警示,是阴阳的互动,是死者最后的遗言和牵挂。
《水浒传》中对阴阳的继承集中在江湖术士和排兵布阵,对“阴阳观”的轻蔑和利用的态度,蜈蚣岭飞天道人和一般“阴阳人”都是江湖术士,靠对乡村愚夫蠢妇的欺骗恐吓过活;排兵布阵使用阴阳不过是用以夸张强兵悍将,用以铺陈兵戎整齐强壮。当然《水浒传》中也有阴魂和活着的人对话的场景,通常都是直截了当,没有《红楼梦》中那么含蓄慰藉,从表面的字意上看,不如《红楼梦》的预言警示明确肯定,从遣词造句和语境氛围上看,不如《红楼梦》优美流畅。
四、典型人物的比较
《水浒传》、《红楼梦》个性鲜明的人物数以百计,本着说明主题的标准,各选三个典型分析对比,选取作者着墨较多个性鲜明事迹较多的人物,探讨阴阳对其的影响,《水浒传》选取林冲、扈三娘、阎婆惜;《红楼梦》选取王熙凤、贾雨村、贾瑞为例,引用两本书原文,对比处理同样事件的态度。
(一)王熙凤和扈三娘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14”里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的场景,是大观园女眷的一次集中露相,是王熙凤第一次在《红楼梦》亮相,是从林黛玉的视角看王熙凤,当所有人都敛声屏气,只有王熙凤的笑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待到其人出现,被簇拥者身材婀娜、衣着华贵、风姿绰约,贾母虽然口头笑骂其实推崇喜爱,原来是从小充当男儿教养的“链二嫂子”。从王熙凤出场的排场、衣着、面容和贾母的态度以及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位外表张扬、美丽、讨贾母喜欢的奇女子。《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14”写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由来,这一段是秦可卿死后,贾珍求王夫人、邢夫人同意王熙凤帮忙料理丧事的情形,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王熙凤从小就果断干练杀伐决断,名声在外;二是王熙凤能胜任料理荣国府内务的“管家”职务;三是王熙凤自己愿意料理宁国府的内务。王熙凤的干练和声威不但在荣国府,还在宁国府,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奇女子。《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14中写王熙凤死前后的场景,这是王熙凤死之前一个篇章,王熙凤经历了荣府衰败后,被当成家败的“替罪羊”,又被丈夫贾链无端抛弃,又被几个冤魂纠缠后,向刘老老托孤的场景,这一段里王熙凤把刘老老当做亲人,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不但把巧姐托付给刘老老,还改嫁给刘老老屯里的富翁,甚至相信刘老老祷告许愿能让自己睡个安稳觉。这一段看出王熙凤的无助,贾府的黄煌大厦轰然倒塌后,不但贾府财产被抄,王熙凤和丈夫贾琏的私房钱也被抄了去,失去金银和家族的支撑后,王熙凤彻底垮了。
《水浒传》第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15”中描写了一丈青扈三娘的出场,之前在第四十七回只说她“使两口日月双刀,马上如法了得”,这一段算是扈三娘第一次正式亮相,一丈青形容身材高挑,骑青鬃马轮双刀,她的装束像男武将,而且能杀强兵虏猛将。扈三娘和王熙凤出场类似,都是具备阳刚美的女性,王熙凤粉面含威,扈三娘马上功夫了得,都是胜男子的女强人。第五十一回“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15”和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15”写梁山好汉用连环击夺去祝家庄后,强迫一丈青扈三娘與矮脚虎王英结婚,而王英个头矮、好色,是一百零八将中垫底的角色,一丈青扈三娘是位样貌和武力都优秀的女性,即使这样在男权至上的水泊梁山也是被安排被结婚。
“推拖不得”耐人寻味,最能充分反映扈三娘的心理,扈三娘不是自愿的,她是被周围的梁山好汉包围着作出的决定,在扈家庄基本被灭,兄长扈成下落不明,此时的扈三娘无依无靠,只能委曲求全,宋江的“义妹”不过是更加名正言顺的“名”。第九十七回“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岭神助宋公明15”交代了王英和扈三娘的死,扈三娘虽然是被迫和王英成婚,婚后虽然曾经有过不和,但每次出征基本都是夫妻齐上阵,扈三娘和王英在一百零八将上的排名也是挨着的,王英是第五十八位—地微星,扈三娘是第五十九位—地彗星,王英和扈三娘凡是出军基本都在一起。扈三娘最终为救丈夫或者为丈夫报仇而死,可能是夫妻之情多于战友之情。
王熙凤和扈三娘都是不弱于男子的女强人,但王熙凤在众多女子中突出,扈三娘却埋没在众多男性中的光辉下,王熙凤无论是在出场的次数,还是语言的刻画上都比扈三娘多,是位提起名字就能让国人产生形象的人物,而扈三娘却相对暗淡的多,究其原因,无非是作者的倾向不同,王熙凤需要刻画清楚活灵活现才能显示女性的崛起,虽然是女子也要有伟丈夫应有的气概和果断,才能更明了表达作者阴盛阳衰的思想主旨;扈三娘在《水浒传》中无非是作为男性的一个陪衬,就算是女子也要有阳刚武力会舞枪弄棒,是作者全面阳刚美的体现。
(二)林冲和贾雨村
《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15”、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15”和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15”中,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这里我只简单探讨林冲种种表现背后的心理变化。林冲第一次出场是通过鲁智深的视角来描写的,这时候的林冲是头戴方巾、手执折扇的文人打扮,如果不是鲁智深身边的泼皮点出禁军教头的身份,有几个人能知晓这样一个中年人是个舞枪弄棒的练家子;第二次选取风雪山神庙一段,说明林冲思想彻底转变的态度。从一个温饱有余的官吏之家到阶下囚,林冲家庭破碎,妻子无辜死去,官爵被奪,流放途中差点死在野猪林,就这样高俅还是穷追不舍,派出陆谦斩草除根,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后已经表现处反抗的倾向,直到躲在山神庙后边知晓难逃死罪才彻底反抗。之后在梁山上的表现,被白衣秀才强迫缴纳投名状,不愿强抢老弱,直到遇到押送生辰纲的杨志才算完成任务,而后晁盖一行上梁山,主动帮助夺去梁山头把交椅,其间晁盖一行不过是协助,不见吴用用了什么妙计,就是以退为进故作姿态逼林冲动手,这是林冲思想第二次转变,这时候的林冲已经适应做绿林的身份,开始积极谋划山贼的未来。林冲火拼之后,再没有值得关注的出彩之处,逐渐埋没在梁山众多好汉中。
林冲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官吏,到彻底走上梁山,到以山贼的身份来标榜自己,第一次转变是被高俅为首的奸臣谋害,被逼迫到没有退路只能死才投向梁山;第二次转变是从上梁山到主动火拼王伦,为留住晁盖一行主动出击,为梁山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不再讲究名分。林冲前后的转变,第一次是被迫的,是自己没有更符合封建礼教的做法的情况下被迫自保杀人,第二次是自己主动出击,主动找到晁盖献计,这时林冲俨然以山寨主人,从山寨发展和自己的生存的角度考虑。
林冲的转表,作者更深层次的目的有三,一是揭示宋朝官场无能腐败臃肿,上层官员的无情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置礼义廉耻和基本人伦于不顾,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二是封建礼教和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林冲被迫害的越深,直到被逼到处死之外无路可走才走上梁山,始终是林冲的忠君思想或者官本位在作祟,在发配沧州的路上先后拒绝鲁智深、柴进的规劝,我们不难推出林冲此时还是把当官当做唯一正当的出路,甚至心中还幻想表现良好继续做官的想法;三是唯有以暴制暴,用武力打破这逼死人的封建枷锁,用血淋淋的斗争来反抗终结无处不在的无理压迫。
从阴阳角度看,所有针对林冲的谋害都是阴谋,误入白虎堂到沧州密谋迫害,林冲和晁盖一行的密谋火拼也是,而参与者都是男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男性之间不用光明正大的对决来定输赢去留,只用阴谋来做见不得光的事,阴为阳用是一种阴阳失调的病态,是社会风气的病态,这种阴阳失调的社会必然会被打破。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14”、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14”、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14”是比较集中写贾雨村的三回,贾雨村第一次出场还是滞留在葫芦庙的赶考书生,接受甄士隐的接济后才得以上路赶考,高中后外放地方,升任做甄士隐岳父的县令,娶了多看了他两眼的娇杏为妾,被革职后,做了林黛玉的“西席”,又通过林如海的介绍和贾政联系上,依靠贾家的势力选了金陵应天府,上任第一个官司就是处理曾经的恩人家的女儿被卖两家导致的死人案件,贾雨村在曾经的葫芦庙葫芦僧的提示下做“顺水人情”回报贾家,之后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因贪污被抄家,最后一回又借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做全书的结尾。
贾雨村是全书埋伏的一个暗线,贾雨村的经历类似贾家发家繁荣衰败的过程,作用可以和林冲在《水浒传》的作用类似,是个能以点概面的典型人物。“貌似有才,性实狡猾”是对贾雨村最中肯的评价,因为长相谈吐先后获得甄士隐、林如海、贾政的赏识,又凭借偷奸耍滑和贾家支持曾官封“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明清两代实际的丞相。贾雨村的发家是官场一系列潜规则和上下勾结的成功案例,贾雨村的破败同样是官场斗争和潜规则结合的必然结果,贾雨村的无能和贪婪在这个过程中展现无遗,复起靠贾家的支持而本人只会偷奸耍滑,判案考门房的提示自己毫无主见和正确的判断标准,担心自己穷苦的经历传开就把门房赶走,就像贾府中忠心救主的焦大不受待见一样。
贾雨村即“假语村言”,从贾雨村开始到用“假语村言”结束,《红楼梦》放在外边的线索是贾府的兴衰,潜伏在暗处的一条线索是贾雨村的成败,两条线索互为里表、相互补充,很多情节在两条线索上有相似之处,两条线索的故事发展也有着相似的方向。表面的线是阳,另一条线索是阴,两条线索结合在一齐就是一部完整的阴阳结合的“完整好故事”。
林冲的转变是水泊梁山众多好汉被逼上梁山的代表,贾雨村的成功也是众多读书人成为官宦之家的典范;林冲的经历是被从上到下腐烂到底的官员迫害下造成的,贾雨村的落寞收场也是众多无能又贪婪的封建官员必然结局;林冲的转变代表作者阴盛阳衰后阳刚必然兴起的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武力暴乱来重建朗朗乾坤的希望,贾雨村的经历是作者揭示封建官员相互勾结掩护的丑陋面目,预示着以贾雨村为代表的封建官员必然没落的预言。
(三)贾瑞和阎婆惜
《红楼梦》第九回“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14”、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14”、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14”全程写下贾瑞身死的经过,贾瑞是贾家没落的的旁支,贾瑞从小父母双亡,是爷爷贾代儒抚养长大,对他管教甚严,贾代儒不许贾瑞多走一步,贾瑞二十来岁的人还没娶亲,虽然被王熙凤捉弄两次仍不死心,既受了两次风寒又身心疲惫,病情愈加严重,普通的草药无效后,贾代儒向贾府求人参二两,王熙凤只给几钱人参渣,贾瑞在得到风月寶鉴后不听劝告照阳面后泄精而死,被阴差套走还要带上风月宝鉴。
贾瑞成长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没落家庭,贾代儒只知道严加管教,一味对贾瑞严格要求,“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缺乏对贾瑞心理需要和情欲需要的了解,二十多岁只具备情爱的能力却得不到满足,在遇到王熙凤后一发不可收拾,王熙凤略加勾引的话语都是“纶音、佛语”,虽然被王熙凤作弄两次,仍不忘王熙凤的模样,恨不能抱在怀里,贾瑞不可遏制的情欲是其死亡的根本原因。
乔孝冬发表在2016年《红楼梦学刊》第四辑上的文章,用《十日谈》的里尼埃里和《红楼梦》的贾瑞作比较,里尼埃里被寡妇爱莱娜下圈套后展开报复,彻底报复爱莱娜并放弃爱莱娜,贾瑞被王熙凤设计骗一次后还是死性不改,还是抱着对王熙凤的幻想直到死亡,乔孝冬进而从东西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比较,得出西方文化以人为本提倡官能享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提倡的礼实际上是压抑人性的观点。
通过阅读贾瑞出场的几个回目,可以看出,贾瑞的死固然有性欲不可遏制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第一个就是不自量力方面的原因,就是没认清自己的地位身份和王熙凤的差异,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能得到王熙凤的垂青,却忘了自己家连二两人参都要求爷爷告奶奶才能要到二钱人参渣末,而王熙凤在对秦可卿的对话中曾说过“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除此之外就是情智方面的差异,自己还是个混在学堂没有功名的学生,王熙凤是比男人还强的奇女子,贾瑞的盲目自信和王熙凤的狠辣果断在这几回中能看出巨大的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礼教之别,贾瑞是王熙凤的族弟,王熙凤是贾瑞的嫂子,跨越辈分和名分的乱伦偷情是贾代儒、王熙凤这个封建大家庭所有的成员不能容忍的,也是整个社会不能容忍的,从这方面来说这场畸形的爱恋注定失败。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15”写了宋江杀阎婆惜的过程,阎家到山东投奔官人不得,闫公还病死在山东郓城县,闫家无力购置棺材安葬,宋江出资解决了闫公的安葬问题,阎婆出于报恩和自己的养老问题打算,把女儿阎婆惜许给宋江,宋江给阎婆、阎婆惜置办家产、供应衣食,但宋江不在意男女之情,一心放在枪棒上,给了阎婆惜和张三苟合的机会,阎婆发现后强要宋江和阎婆惜欢好,宋江和阎婆惜相对无言,宋江感觉阎婆惜不懂报恩回报,更因为阎婆惜逼得宋江马上拿出晁盖送百两金子而殒命。
曾兰燕发表在《安徽文学》的文章,站在阎婆惜的角度,分析阎婆惜被杀的原因,同情阎婆惜的遭遇;王广鹏发表在《文存阅刊》的文章,从多个视角分析造成阎婆惜悲剧收场的原因,认为有多重社会原因和身份原因。从宋江的视角客上看,宋江为阎公提供丧葬费用,又供应阎氏母女吃穿住用,阎婆惜却勾引张三,阎婆惜当然是以怨报德的典型。阎婆在得知宋江没有婆媳在身边伺候后,主动找王婆撮合,把女儿许给宋江,一方面是为了报恩,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打算,得知女儿和张三苟合后,不是劝诫女儿,而是想用宋江常来顾家,不给张三可乘之机,最后更是硬拉着宋江和阎婆惜欢聚,确认阎婆惜被杀后稳住宋江,直到闹市才喊叫抓凶,全然不顾宋江的恩情和自家女儿的不轨,也是个恩将仇报的反面。但是从阎氏母女角度看,阎婆惜把女儿许给宋江,不图给女儿名分只图报答宋江赠送丧葬资用的恩情,女儿许给宋江后,宋江算是自己的女婿,给予供养食宿是理所应当的义务,发现女儿被杀后,自己一个老妇人比不过宋江孔武有力,只能明哲保身;阎婆惜正年少,貌美多娇,嫁给三十多岁的黑宋江,还得投还送抱刻意温存,宋江不解风情,冷落美人,阎婆惜才找到温柔体贴的张三,而后发现宋江和梁山山贼联系的证据,希望借此摆脱宋江,只是武断宋江收了百两黄金却不给自己,逼得宋江杀死自己。阎婆惜一心想要摆脱宋江,想和心爱的情郎张三过活,却失去了看清环境和身份的眼力,忘记了宋江是酷爱舞枪弄棒武力远胜于自己的男子,因此,阎婆惜被杀实在是所有的巧合综合的结果,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从阴阳角度看,阎婆惜手握宋江勾结梁山山贼的证据,是阎婆惜的阴柔胜于宋江的阳,但是阎婆惜逼人太甚,导致宋江的阳反弹,也是阴盛阳衰、阴极而阳的表现。
同样是出于情欲,贾瑞和阎婆惜落得同样的下场,因情而遮蔽自己明辨现实的双眼,贾瑞死在不自知,阎婆惜死在不自明;贾瑞死于王熙凤的狠辣,阎婆惜死于宋江的武力;贾瑞比不过王熙凤的阳——狠辣果断,阎婆惜也比不上宋江的阳——武力勇猛。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为表达写作意图,贾瑞和阎婆惜不过是两部作品中不起眼的“佐料”。
五、结论
由于《水浒传》作者从传统的说法——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到确定编撰者为罗平,创作年代在明朝中叶,基于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观点和看法可能都要重新梳理。从历史上看,明世宗朱厚熜在位近46年(1521年4月20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嘉靖年间的朝政随着世宗皇帝对政治的态度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前期励精图治推行新政,社会各方面展示欣欣向荣的一面,甚至有史学家评论这时期是“天下翕然称治”;明世宗中期,嘉靖皇帝醉心炼丹修道,自甘堕落,独尊道教,长期不上朝,大权旁落到许嵩手中,吏治腐败贪污盛行,明朝开始走下坡路;后期内忧外患,北方蒙古扰边,南方沿海倭寇横行,军中兵变多发,阁臣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隐隐有崩溃的征兆。宋徽宗赵佶时期,皇帝宠信奸佞,醉心书画,崇信道教,大兴园林,官吏无能腐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民间起义不断,金兵虎视眈眈以饮马长江为志,传位给太子后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耻”。
两位皇帝的表现如此相似,所处时期都是内忧外患,宋徽宗和明世宗都宠信奸佞,两位皇帝都不热衷朝政,两位皇帝都不知民间疾苦,北方都面临被侵的威胁。宋徽宗赵佶传位给太子赵恒后自己专心书画金石,是导致“靖康之耻”和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宋徽宗、宋钦宗下场虽然凄凉,但也是最沉重的历史之鉴。作者写作一部阳刚气十足的小说,肯定有以小说讽刺皇帝的意图,是文人不自觉表露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是作者用隐晦间接的途径从反面提醒执政者。
白居易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作者罗本有意以演绎宋徽宗时代水泊梁山的故事为中心的写作,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些想法诉诸于作品就是要用暴力宣泄积压于胸中对世宗皇帝的不满,用快意恩仇赶尽杀绝来表明自己驱逐异族重建清明政治的愿望,浓墨刻画宋朝汉族高官昏聩无能、贪污枉法、堕落腐朽的丑陋嘴脸,来映射明朝嘉靖年间中后期那些依附严嵩助纣为虐、残害清官的奸佞官员。当然《水浒传》中不仅是反映社会黑暗吏治腐败,也注重写社会良善忠义的一面,写宋徽宗时期的上层高官的贪腐无能、沆瀣一气,也写底层官吏的义薄云天、武艺高强;既写朝廷机关的臃肿效率低下,也写水泊梁山众好汉的能文能武;既有小人的偷奸耍滑、男盗女娼,也有君子的忠君爱国、宁死不屈,作者出于义愤和恢复中华的雄心壮志,在文章中描写雄武强壮的男性确实比温婉柔顺的女性多,从这个角度看,《水浒传》确实是“阳气有余而阴柔不足”,但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意向,当时的歪风邪气只能用大刀阔斧的手段才能镇压,用阳胜于阴的作品倾向正是实现清明政治的需要,再分析《水浒传》就觉得作者在文本上是契合“阴阳”平衡的观点的。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后期,正是清朝政治经济发展到极胜转向衰落的转向期,曹雪芹早年是江南织造府的公子锦衣玉食,家道败落后靠朋友接济和鬻文卖画过活,正是经历大起大落,屡遭打击,才升华了人生境界和情怀、积累了人生感悟,对遭遇的无奈和对社会深刻的认识促成《红楼梦》的成书,契合司马迁“发愤作书”的说法,对自身经历回忆和反思,对社会真实现状的经历和观察,对社会发展有的判断和预言,是《红楼梦》的创作的源泉。清朝工商业的发展除了促使小资本阶级的产生,也使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延续几千年的男女关系和地位也发生转变,男性不自觉地让女性参与到社会治理和权利斗争中,使女性得以扭转男性附庸的地位,男性在《红楼梦》的无力和女性的多才多艺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几千年来男女关系和地位的逐渐转变,更深一层是以男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没落,以女性为代表的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必然兴起。
明朝嘉靖年间的社会现状主要是皇帝带头不作为,歪风邪气盛行,社会黑暗,政治阴森,需要阳刚之气强力干涉和纠正,所以《水浒传》中多有阳刚威猛雄壮男性角色和场景;清朝乾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男性为尊的封建主义盛极转衰,男性高高在上的主导地位被崛起的女性逐渐取代,男性不自觉让权于女性,是女性逐渐占据社会主导的现实和预判,所以《红楼梦》中女性阴柔的力量占据大多数篇幅。
因此这两部书都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观察、思考后,表达自己思想结晶的作品,由于明朝嘉靖年间跟清朝乾隆年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思潮、社会矛盾的不同,两部书總体上看都是阴阳平衡的,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也有阳刚,但具体文本中呈现的阴阳表现迥异,《水浒传》阳刚的破坏、毁灭的方面要突出,阳刚美盖过阴柔,甚至某些典型女性都有阳刚突出的一面;《红楼梦》阴柔的力量要胜过阳刚中,必须是阴柔美胜过阳刚,阴柔的女性角色也有阳刚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刘松来.十三经精解·易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
[2] 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8.
[3] 西汉司马迁.史记 易行,孙嘉镇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 2006.
[4] 孔子.论语·述而[J].意林,2012(05).
[5] 春秋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冯国超译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6] 曹雪芹,高鹗,徐晓玲编辑.红楼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7] 施耐庵,罗贯中,徐晓玲编辑.水浒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8]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 刘勰.文心雕龙校注[M].中华书局,1959.
[10] 许鸿翔,阮双利.《水浒传》是一部阴阳失调的书[J].大连大学学报,1999(05).
[11] 张同胜.《水浒传》与《周易》的“阴阳”思想[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
[12] 刘秀玲,郭小璐.《红楼梦》易理接受要点分析[J].文艺评论,2017(05).
[13] 朱嘉雯.《红楼梦》中的阴阳之理[J].曹雪芹研究,2019(01).
[14] 曾兰燕.《水浒传》中阎婆惜悲剧成因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7).
[15] 李伟实.《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6).
[16] 王广鹏 .山东版《水浒传》阎婆惜悲剧分析[J].文存阅刊,2020(07).
[17] 乔孝冬.《十日谈》与《红楼梦》的“两性经验”比较[J].红楼梦学刊,2016(04).
[18] 魏琳.从《周易》阴阳论浅谈《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J].商业故事,2019.
[19] 董春.易学视域下的儒道会通——以王弼易学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7.
[20] 徐晓林.《红楼梦》“多面一体”叙事艺术研究[D],西藏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春雨(1993—),男,河南扶沟县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王军涛(1973—),男,甘肃张掖人,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现在工作于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史诗学、民间文学、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