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

2020-01-04 07:06张佳慧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俄罗斯

【摘要】俄罗斯是中国的邻邦,1949年之后,因前苏联和我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受前苏联文化的影响较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都和前苏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前苏联解体,两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逐渐拥有了自主独立的教学模式,更具本国的特色。中俄两国高校在音乐教学上都在不断改善自身不足,关注学生个体的特质,让音乐教育的实用性大幅提高,切实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音乐教育;教育模式;音乐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45-03

【本文著錄格式】张佳慧.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区别探究[J].北方音乐,2020,11(21):245-247.

一、中俄音乐教育的发展

俄罗斯与中国的文化交融从几个世纪前就可溯源,当时远东地区生活着大量俄罗斯族人。随着清朝初期管辖地界范围内与邻国贸易需求日益增加,清政府开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俄罗斯的前身沙皇俄国。虽然当时两国之间的社会生活存在很大区别,但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很多与邻国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更相似的人们。国别的限制难以阻挡两国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俄罗斯的很多民谣歌曲也在那个时候逐渐传入我国。

俄罗斯国家的盛衰历史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有所反映。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统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着共产主义这一新制度的产生。人民能够真正拥有平等的权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由于前苏联的音乐发展在当时已有比较骄人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得以让更多家境一般但有音乐志向的青年走进高校校园。前苏联对人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拥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前苏联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处于一段黄金时期。但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等人执政时期,提出了若干禁锢文化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苏和苏美之间的冷战,因此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产生了一些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的音乐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用陶土或是青铜制作出的乐器可以通过击打乐器不同位置的方式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古代人的这一演奏思想在今天也是十分受用的。当代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都是以此为原理。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179年。据《尚书》记载,舜帝时期掌管乐舞的夔,可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家了。他的《箫韶》流传一千年后,孔子也赞其尽善尽美。随着历史车轮的运转,儒家思想的诞生让老师这一职位应运而生并受人尊崇,百姓不论贫富贵贱均可拜师学艺。唐朝时,唐玄宗修建梨园,戏曲演员都称自己为梨园弟子,称唐玄宗为祖师。他们通过拜请师傅学习戏曲,师傅手把手教给弟子戏曲的演唱技巧和身法,直到徒弟能够独当一面登台献艺。我国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与前苏联的关系曾处于蜜月期,很多社会名流都曾经去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留学。因此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前苏联极度相似,学校选择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音乐,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间接掌握了俄文相关知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建交,我国也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将视唱练耳环节当做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把音乐当做必修科目出现在学校课堂,国家加大对音乐高校的建设和音乐人才的培养,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音乐在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和大众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模式探究

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史是辉煌的,早在上世纪前叶就有无数歌剧作品广为传唱。虽然当时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比较困难,对音乐作品的记录方法在当下看来也显得很过时,但这仍然抵挡不了有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当时俄罗斯的高校主要由专业类全日制高校和社会类大学两种办学方法组成。前者与目前我国的专业音乐类院校的教学模式类似,对学生的招生和录取存在一定门槛。后者则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相对专业院校较低门槛的入学条件让很多想提升自身音乐水平的学生得以接受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共产主义倡导国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前苏联的建国初期也是很小的。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对当时前苏联的不断影响,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仅前苏联和外界国家的关系发生着动荡,对本国国民而言,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革。

前苏联时期的高校教育是公益性质的,在招生录取阶段,学生需要参加一次统一的考试。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任何学生不受地域文化、肤色语言、家庭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考试成绩是唯一决定录取结果的因素。在这一优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下,当时前苏联学生对考取音乐类院校的意愿非常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益性质教育免除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国家对民众的教育买单让更多学生走进了音乐高校的殿堂,俄罗斯国民音乐素养得到了充分保障。

俄罗斯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俄罗斯的现代音乐教育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项选择。从俄罗斯现代音乐教育的学制谈起,本科的5年专家制度可以通过比较全面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拥有卓群的音乐能力,通过长期全身心地学习让学生的音乐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此种学习模式类似于中国的本硕连读制度。但与本硕连读不同的是,学生利用五年的时间即可获得俄罗斯高校的硕士文凭。这样帮助学生节省了时间,还可以省去学生在本科升硕士期间需要备考找学校、联系导师等不必要的麻烦。此种教育模式教育出的学生对学校和导师的适应力极强。一流高校的很多老师也有在俄罗斯当地的音乐人脉,可以在大一时就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俄罗斯乐团。让理论教学不脱离实际,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采用本硕连读获得的学历不但在俄罗斯的社会认可度高,将学历拿到国内也会受到上游乐团的青睐。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三年制的理论类博士或两年制的表演类博士。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分类与我国相比更精细更专业,比如在俄罗斯的大多数高校,都将钢琴专业单独成系,并且大致分为独奏专业、伴奏专业、室内乐专业三类。而在中国,一些高校将钢琴与管弦、中国民族乐器一起划分为器乐系,专业类音乐学院也仅仅将钢琴划分到键盘系,因此我国的钢琴独奏学生较多,但艺术指导和室内乐专业的钢琴学生远不及俄罗斯。俄罗斯音乐类高校的课堂授课内容比较贴合音乐实际,因此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在获得国民广泛好评的基础上,也在国际享有盛誉。当然只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够的,俄罗斯的专业音乐教育课程是从俄罗斯国民的少年时期就开始深入的。此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授经常在附中、附小代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国家把音乐教育做到了全民化普及,这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因此俄罗斯的音乐就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学生们耳濡目染,在未成年的时候就能够拥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在学校需要学生组建乐队进行表演时,很多学生可以充当多面手。学生不仅可以胜任简单的音乐演奏,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甚至还可以在国际级的赛事中夺魁,向全世界展示俄罗斯令人骄傲的音乐文化。

笔者就读于俄罗斯喀山国立音乐学院,俄罗斯在很多大城市都设有一等的音乐高校,本校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在建校前期通过层层筛选,由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中选拔出。学校长期秉承着俄罗斯民族严格的教学思想,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学校不仅拥有多支位于世界一流水平的顶级乐团,高质量教学风格更是逐渐被全世界的音乐高校所认同。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中国专业艺术院校的老师们也多次来喀音交流学习,如今喀山国立音乐学院逐渐走向世界,也成为沟通中俄两国乃至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一座桥梁。

三、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探究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高考的恢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越来越多普通人拥有求知的权利。1949年之前,社会各界对文艺工作者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音乐工作难以给音乐从业者带来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比如音乐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创作前难以估算创作的成本,且无法预知创作的付出是否和回报成正比。当时的社会歌曲呈单一化的趋势,很多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很难被发现。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逐渐顺畅,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从这时开始逐渐萌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经在音乐教育上走过很多弯路,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欠佳。学校教师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感受,不得不将教学内容统一调整为以浅显易懂且学生能够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为主的教学模式。音乐类课程应当从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开设,但是小学学校的设置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带来教学质量的个体化差异,有很多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背景的老师也可能会因为学校教学人手的紧张而临阵充当音乐课程教师,这是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弊端。这样的音乐课程,学生不会掌握多少有用的音乐基础知识,更不用说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学习方法了。我国中小学生对主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家长教师不懂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盲目让孩子利用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参加艺术类培训班。有的或许压根就不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家长对学生的控制欲,或者积累在家長圈的谈资而强制要求孩子参加的。如此的教学模式无异于揠苗助长,会让一些有心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望而却步,甚至形成心理阴影,无益于孩子的成长。

到了高招阶段,中国学生想要进入艺术类院校实现自身价值,则需要在高中阶段补习艺术课程。很多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难免有滥竽充数者,即不具备多少艺术技能但想借艺术类高考实现高考录取院校跨层次的考生。报考音乐类专业院校需要单独通过艺术类高考,在高三的备考阶段,学生不仅要一手抓艺术考试,还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这本身就是违背了艺术学习规律的。有学生多年来都没有专心研究艺术类课程,进入大学才接触到艺术课程中的基础内容。有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难以抵挡大学阶段的各种诱惑,长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导致大学艺术类课程成绩一落千丈。在艺术类学校招生名额有限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就需要直面毕业后就业面较窄的棘手问题。

在中国高校的音乐课程中,音乐类院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级的审美和较为明显的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成为了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排名头部的专业音乐类院校,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设置的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质量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在国内非专业音乐院校就读的学生在毕业反馈时,难免会对四年的大学生活产生不满情绪,综合类高校在校园招聘阶段,很难组织为艺术类学生量身定制的艺术类专场招聘会。更有调查表明,音乐类学生在毕业后转行概率高达六至七成。因此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亟需通过改革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四、中俄两国音乐教育模式区别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中俄两国长期作为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交融,比如俄罗斯将汉语纳入高考,以及很多俄罗斯籍人员来到中国生活等就是很好的体现。但是在音乐教育模式上,我国与俄罗斯仍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说两国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结果的区别。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就非常重视对国民的音乐知识教育,在这种优秀的教育理念下,俄罗斯的音乐类学府拥有良好的学风的同时,诞生了无数令世界感叹的音乐名人,留下了广泛传唱的音乐作品。俄罗斯学生从幼年阶段就有了音乐方面较为清晰的学业规划,因此音乐的教学能够被无障碍地推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改不断推进,对成绩的要求逐渐降低,越来越多地区的教育观念也在做出改变。让更多孩子拥有值得回忆的童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加强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良策。

俄罗斯教育给我国带来的启示是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要从幼年时期抓起,不管是在校的音乐课程还是校外的艺术培训,都要保证基础音乐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受益于音乐。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多年来在异国他乡高等音乐学府的学习,在掌握了音乐演奏技巧的同时,更是切实体会到了外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相信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坚实推进下,中俄两国的音乐教育必将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并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董宪瑞.中国俄罗斯民族历史与音乐发展浅析[J].民族音乐,2011(3):14-17.

[2]王童.中国与俄罗斯音乐教育之比较[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4):90-91.

[3]王莹,黄红辉,吴娜.管窥俄罗斯与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现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5):126-129.

作者简介:张佳慧(1994—),女,江苏泰兴,博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