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艺术创作的体现,民族音乐则是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音乐文化形成。文化是音乐的孕育者与承载者,音乐是文化的表达者与演绎者。音乐与文化从本质上说具有密不可分性。这种交融性的关系在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以广西民族音乐为例,探讨其发展表达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以期以文化的研究视角推动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承与艺术再创作。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附属关系;内在关联
【中图分类号】G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27-03
【本文著录格式】许阳.广西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探讨[J].北方音乐,2020,11(21):227-229.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改课题“2019—2022广西本土音乐融入职业教育美育课程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9B133)。
音乐与書法、绘画、舞蹈等都属于具体的艺术呈现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中艺术创作的体现。当前民族音乐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其文化基础有关。要想深入剖析民族音乐,解读内涵,实现创新传承就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深入探讨民族音乐的特定审美属性与价值,以把握文化意蕴基础上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与时代传承解读
提到广西民族音乐大家,在多数人印象里首推《刘三姐》,具有广西文化特色的民族音乐就是当地的文化展示名片。一首《刘三姐》传唱经典,展示了广西民族音乐的独特之美。回溯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历史悠远、领域全面”来形容。民歌、山歌、嘹歌等各具特色,广西也享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美誉。丰富的民族音乐类型,独具特色的民歌演绎,从文化的角度看,得益于其多民族的融合。广西各民族杂居,壮族、苗族、侗族、彝族等汇聚,男女老少多数能歌善舞,音乐之乡驰名中外。而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带动音乐的综合创新演绎,原生态的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等构成广西民族音乐的恢弘画卷。
就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现状来说,是令人惋惜的。在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广西民族音乐呈现出衰微的趋势,民族音乐在外来音乐文化、商业文化的夹击下艰难生存,一度引发社会对其后继无人的担忧。集中表现为民族音乐传承断层现象严重,年轻群体对民族音乐关注度低,兴趣低。鉴于民族音乐衰微的趋势,当地的文化部门也加大了对民族音乐的扶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打造民歌节、铜鼓节等[1],以期打造当地民族音乐的新品牌,即便如此,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并不理想。迫使我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反思民族音乐的传承。从某种程度上说,广西民族音乐的振兴需要依托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以文化的传承带动音乐的创新演绎。
二、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孕育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需要文化的滋润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音乐就是地域文化的艺术呈现。音乐在文化的范围内。广西民族音乐以广西地域文化为发展根基和背景。音乐的创作、表演、接受、传承等都是特定人群精神文化的体现,特定的区域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音乐,使得音乐在曲式、调式、音节、旋律等方面各具特色,广西民族音乐本身的艺术形态其实是地域文化和群众审美理想的综合呈现。通过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特色。文化是探讨音乐艺术奥秘探讨的金钥匙。
以广西的彩绸歌舞为例,与歌圩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特别是唱词特色上。彩调唱词有着鲜明的唱词特色,表现为韵律的多元与韵调的激扬,并且带有浓浓的传情属性。广西歌圩文化的本质也是传情,最主要的演绎形式是青年男女的对唱,借助对唱表达仰慕与思念之情。歌圩文化的互动方式为求歌与盘歌。前者指的是多个男子向同一女子表白,以歌曲竞争心上人。女子对哪位男子的歌曲有意,则此人可以继续为女子唱歌。歌圩文化强调韵脚押韵,这也表现在彩调歌舞中,如最经典的《刘三姐》中,唱词十分工整,押韵到位,独特的韵脚押韵的特色使得歌词朗朗上口[2],听起来十分优美。音乐与文化体现出了互融与共生的特色。再比如广西民族音乐中的歌曲音乐、器乐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植根于特色化的地域文化中,与当地的文化民俗、说唱文化、宗教文化等密不可分。
三、以民族音乐演绎独特地域文化
音乐的创作需要以文化为土壤,音乐也带动文化的创新发展。音乐也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在特定的时期与背景下,民族文化就是地域文化的展示,起到鼓舞士气、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音乐以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又带动区域文化的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把一个区域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反映群众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反映出这个地区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以音乐为情感的刺激推动文化的建设,让人们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感悟地域文化、走近地域历史,得到民族地域情感的升华。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透过音乐可以感悟到古代地域文化的辉煌和魅力。在广西民族音乐的鉴赏与分析中,能透过节奏、旋律等感知音乐背后的文化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广西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音乐就像地域文化展示的窗口,让人在音乐的海洋中感悟特色的文化,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歌圩文化的主体来源是壮族,广西民众在遇到重大的节日活动时,会自由地歌唱与欢快地舞蹈,借此表达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情。广西民谣历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深受广西民众的喜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情感表达方式。美妙的歌声我们能感知歌声背后的愉悦情感体验,而这份情感体验与地域文化有所关联,表达特定的思想境界[3]。广西彩调的演唱形式与歌圩文化也有密切地联系,以彩调音乐为依托形成了多种歌唱形式,从独唱到对唱到群唱等,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特别是对唱,将青年男女借助歌曲传情达意的愉悦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多的彩调歌舞音乐以歌圩文化为表达对象,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元素。歌圩文化独采花主要是以问答唱法展示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特色,以音乐为载体实现了广西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四、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吸纳式发展
在肯定了民族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功能和地域文化对民族音乐的推动发展作用后,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结合使得广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使得广西地域文化博大精深。两者的内在关联属性使得广西民歌形式独具特色化。体现为节奏的分明与欢快。韵律的轻盈与活泼。音乐吸纳文化因子,文化渗透于音乐表达,文化与音乐紧紧地链接在一起,如《金鸡调》和《龙舟歌》。关注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的折射与突出,民歌文化属性图粗,曲调形式多元。如广西民族音乐为元素的壮族大歌备受推崇,歌曲中的间奏采用的是广西那坡县的壮族山歌,以那坡过山调的经典旋律作为主体演绎,而以广西广为流传的壮族敬酒歌为副歌旋律,讲述了壮族民族文化故事——《寻找太阳》[4]。这首歌曲洋溢着浓浓的壮族文化气息,欣赏优美的歌曲旋律又深入了解了广西壮族文化,感悟到浓郁的壮族文化气息,品味壮族文化精神。虽然这首歌曲属于现代歌曲,但演绎形式、曲调旋律及文化意蕴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音乐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民族风味更为浓厚,壮族地域文化的展示也更为具象生动,這也赋予了这首歌曲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发展
广西民族音乐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必须走与文化同步发展之路。
(一)采集文化元素,整合音乐库,走精品打造之路
民族音乐的持续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持续发展共生。民族音乐的传承必须从文化元素的采集入手,特别是一些濒危的文化素材。必须挖掘优质的地域文化素材,找到其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点,以文化为载体,实现民族音乐魅力的彰显。广西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劳动生产中创作的艺术成果,文化与劳动活动是其情感表达的源素材,因此民族音乐内容多围绕劳动成果、美好生活希冀和优美自然风光赞颂。在文化元素的采集中,要发挥新媒体的信息采集优势,建立文化素材库与音乐素材库等,多渠道采集,多类型采集,乐谱、手稿、音像资料、文化资料等不一而足,以音乐的形式展示广西精彩的地域文化。以文化为载体,整合创作音乐要时刻树立精品意识。为什么在《洪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刘三姐》等经典音乐曲目之后很少有民族音乐的精品,主要原因是创作者精品意识不足。在资金投入充足的基础上,鼓励音乐创作者深入基层,深入挖掘提取广西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加工,深加工,将最原始最宝贵的生态文化素材转变为生态音乐素材,继而创建音乐库,借助创新的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技术等,让民族音乐的创作逐渐产业化。
(二)宣传民族音乐,强调音乐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持,需要具有文化意识的人才支持。鉴于当前外来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低的实际,必须处理好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必须注传承人的培养教育[5]。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强化人们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知意识,强化其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群众的民族文化兴趣点,让他们在认同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外来文化,接纳外来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多元化发展。在传承人的培养方面,以现有的教育体系为抓手,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中,推出校本文化课程,音乐课程等,并基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改革教材与教学模式,实现广西民族音乐教学的立体化改革,关注民间音乐人,联手民族专业音乐家,收集民族音乐元素,丰富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以图文、音视频资料等展示广西的地域文化,展示与之相对应的民族音乐特色,以音乐剧、话剧、微电影、自媒体短片等形式组织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演绎,激发学生民族音乐的自豪感,提升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性。
(三)多渠道的传播,多载体发展,让民族音乐走出去
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走出去的路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广西民族音乐是地域的,也是国际的。广西民族音乐的对外发展必须以多渠道的传播为手段。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是打造音乐节和文化产业。以更广范围更多元渠道的民族音乐传播,唤醒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保护与传承发展意识。如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播中借助三月三的歌圩节[6],举办带有浓浓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活动,让更多的人熟知。春晚上的民族音乐展示更是将其一举推向全国。而“一带一路”的文化宣传交流让其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更多的人开始明白广西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刘三姐》,更有神秘的黑衣壮、平果嘹歌等。以新媒体为载体,让广西民族音乐焕发新时期的艺术活力。抖音上的民歌宣传与流行、电视剧中的风景融入、文化融入与音乐融入、艺术博览会等。在多渠道传播时要重点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传播的文字性,因为广西民族音乐多数为当地语言,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因为语言不通影响其传播的范围与速度,可以将民族语言翻译为普通话,或者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配合图片展示、音视频综合呈现,让世界人民理解并主动传唱与传承;二是在媒体传播时要关注其经济价值。对于杰出的民族音乐创作人更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区块链智能化合约作品,使得音乐创作者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授权管理,加强作品产权保护并使得创作者获得一定的创作报酬。广西民族音乐为代表的民族性音乐其实有很多经济发展的点,如早教机的引入、网站的传播、旅游景点的民俗表演等。走多元传播之路,民族音乐才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六、结束语
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背景与推力的支持。反过来地域文化的彰显可以借助民族音乐得以加速传播。新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地域文化的特色化发展都是城市建设与民族创新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把握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基于内在关联属性,强化民族音乐的发扬与创新发展,带动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品牌培育。广西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关系分析启示我们必须走民族音乐建设与地域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剑.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教学改革探析——评《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7):127.
[2]陈贻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0(18):85.
[3]张曼.民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文化底蕴[J].四川戏剧,2020(6):96-98.
[4]谢美琳.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依饭节民俗活动的音乐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2):154-160.
[5]朱亚欣.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J].当代音乐,2020(3):65-66.
[6]林妮.广西地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J].黄河之声,2020(4):8.
作者简介:许阳(1989—),女,汉族,广西桂林,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