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舍赫拉查德》中主题变形手法的使用

2020-01-04 07:06卫璐瑶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摘要】《舍赫拉查德》这部交响组曲,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对应于创作来源《一千零一夜》中的四个故事情节,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去构建不同主题形象,虽然在听觉上有着较大的音响差异,但内在的创作理念仍然和谐统一,本文将围绕主题音响来进行分析,剖析作曲家的作曲逻辑。

【关键词】《舍赫拉查德》;主题音响;主题变形

【中图分类号】J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77-03

【本文著录格式】卫璐瑶.论《舍赫拉查德》中主题变形手法的使用[J].北方音乐,2020,11(21):77-79.

一、作曲家以及作品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舍赫拉查德》这部交响曲是最能代表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一首作品,到今天都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他擅长将本民族的创作风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以俄罗斯当地的民歌旋律作为原型进行创作,并且在体裁的选择上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神话或者有特殊含义的诗歌等。

在《舍赫拉查德》这部交响组曲中,作曲家使用了传统的乐队编制规模,规整的曲式结构,有序的和声序进等来创作,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呈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与主题音响,将这四个乐章的音乐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这些不同的主题还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使得整部作品在有着对比差异的同时,又表现出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二、主题变形

“主题变形”手法对于音乐的发展而言,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技法形式,它既可以在“原始主题”的基础上做细微的变化,也可以使新主题发展成与“原始主题”看似完全不同,但本质上相同的形式。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以开始的“苏丹王”与“舍赫拉查德”这两个的主题为原型来进行展开。

(一)“苏丹王”主题及变形

“苏丹王”主题为整部作品开篇的第一个主题形象,他残暴、无情,仅仅因为年轻时所受的一次情伤,就开始憎恨所有的女性,并且会在每天晚上杀掉她们其中的一名,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愤恨……,为配合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作曲家在音程设计上进行了缜密的思考。

“起始音调”为“下行四度跳进进行”的动机式材料,紧接着第2小节以“迂回式”的音阶材料来对“下行四度跳进”的动机进行填充,使前两小节构成了“下行四度的级进进行”,之后在第三小节,又出现了“下行四度跳进”的动机材料,只是此时并不是“由下属到主的四度进行”,而是以“主音”作为起始音,在此,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IV级和弦的五音,进行到i级和弦的五音(即两个和弦五音的跳进进行),因此这两个音依然满足于“s功能组—t功能组”的进行,体现的是“变格进行”在和声旋法上的应用。

因此,整个“苏丹王”主题的材料都是以“下行四度”的“变格进行”构成,只是配以不同的发展手法,使得整体上给人以阴险、沉重等一系列“负面”的色彩感受,也使得音乐内容蒙上了一层俄罗斯风情的神秘面纱。

整部交响组曲中,由“苏丹王”变形而来的主题一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大海”主题,以及第二乐章的插部主题—“卡德伦王子”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性格上的共同点,因此可以使用同一“原始主题”。

首先,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苏丹王”他因为一次情伤每天都要杀害一名女性,来缓解自己心中的愤恨,是残暴的、绝情的,令人恐惧的;“大海”主题在此时营造的是海上的“风暴”“巨蟒”等一些常人无法克服甚至无法想象的困难,虽然刚开始的海面是平静的、温顺的,但是风暴总是突然袭来,让人们措手不及。“卡伦德王子”是一个左眼瞎了的国王,一生历经无数的磨难,在跟老妇人讲解自己的遭遇时,让人不禁心惊胆战。因此这三种形象,都给人恐惧、捉摸不定的特征;

其次,它们各自有着自己构建主题的办法,三个主题在材料上的最大区别,是来自于声部进行与伴奏织体上,如从“苏丹王”主题过渡到 “大海”主题时,伴奏声部由之前的“八度齐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的进行,第一种是为了营造“苏丹王”令人害怕的形象,加强音响的力度。后一种则描绘了海上的大风大浪,连绵不绝,并且这一乐章在配器上也呈现出了“少—多——少”的一个变化过程,变化的幅度基本以乐器组为单位来进行;再如:“从苏丹王”主题到“卡伦德王子”主题时,最大的改变为配器方式的变化,“卡伦德王子”此时出现了“铜管乐器”的独奏进行,给人以“号角式”的感觉,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人公面对艰难挑战永不服输的精神。因此,主题形象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主题表现手法的变化。具体谱例如下

(二)“舍赫拉查德”主題

“舍赫拉查德”在《一千零一夜》这本神话故事中,是一位温婉、勇敢、聪慧的王后形象,为了拯救众多无辜的少女们,她自告奋勇来到“苏丹王”的身边,每天晚上给他讲一个故事,以此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的只属于两人的爱情故事开始发生,最后他们决定彼此相爱,共度一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的音高材料如下

观察谱例3可知,“舍赫拉查德”主题与“苏丹王”主题,在旋律音调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各自使用不同的音高材料、再配以独特的发展手法,塑造出了两个在性格上完全相反的人物形象,从整体上看,它就是建立在调式主音“e”上面来做的一次“主延长”,始终在围绕着中心音进行运动,并且内部还出现了由“主音——下属音”的“下五度级进”进行,为“四度进行”的“音程转换”,这一进行不仅为这一旋律的中景音调,这也是“变格进行”的一种体现。

以“舍赫拉查德”主题作为“原始主题”进行变形的新主题总共有7个,相比之前的“苏丹王”主题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在变形时,力度也加大,变化的方式相对来说也更加多样化,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较多,因此笔者只选择由“舍赫拉查德”主题变形为“辛巴达”主题以及“王子”主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从性格上来说,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部分。“舍赫拉查德”这位王后,在“苏丹王”大开杀戒时挺身而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解决了这次困境,而且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她是勇敢聪慧美丽善良的女性角色;辛巴达这位航海家,先后七次出海,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从不放弃,坚持去战胜他,他是勇敢坚定并且智慧的形象;王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有着俊朗的容颜,而且心地善良,也有着共度一生的爱人,他是美好善良的象征。因此,三个人物在形象上都有着相似处。

从主题材料上来说,舍赫拉查德更加自由,这主要是由于在作品中,她是作为讲故事的形象出现,因此为了配合诉说性的语气,作曲家在此使用了加延长记号的长音式进行与三连音式的均分进行来写作,给演奏者以较大的发展空间;辛巴达主题是一个执拗的航海家形象,作曲家此时一改之前舍赫拉查德中自由式的进行,变长音为八分音符,三连音时值也进行扩大,加强了男性角色的坚定感;卡伦德王子的主题材料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打乱了节拍的进行,变上行辅助音为下行辅助音,加入了大量倚音式的写法,使得旋律线条在听觉上更加轻快。

从配器手法上来看,舍赫拉查德主题为小提琴的独奏进行,并且在之后乐章出现时依然相同的演奏方式,辛巴达主题同样保持单质音色的进行,只是将小提琴换成大提琴,来凸显男性角色的厚重感;王子主题以弦乐组来进行演奏,其中旋律声部由小提琴组来承担,既显示了柔和的角色,也增加了听觉上的厚重感。符合王子的形象。如以下谱例所示

三、结语

《舍赫拉查德》这部作品,作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不仅体现着作曲家特有的创作风格,还包含着19世纪特有的作曲技法,以及俄罗斯本民族的风格化写作等。在主题形象的刻画上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在整体结构的创建中又融合了“交混原则”,这种手法的使用,加强了整部作品内在的统一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楊和平论展开性变奏手法及其发展[J].音乐研究, 2007(12):4.

[2]贾达群结构构态之二分性结构[J].音乐艺术,2014(3).

[3][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管弦乐法原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5).

[4][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我的音乐生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4).

作者简介:卫璐瑶(1996—),女,山西省太原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曲式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