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

2020-01-04 07:06张馨之李雪芬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传承

张馨之 李雪芬

【摘要】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文化只能用口头的形式传承,歌唱便担负着“以歌传文”的历史重任。侗族大歌里包含了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充分反映了侗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是東方民族合唱皇冠上的明珠。不管是从社会功能方面还是作用方面,都展现出侗族大歌的魅力,对所包含的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价值及传承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究,探讨其音乐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侗族大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43-03

【本文著录格式】张馨之,李雪芬.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J].北方音乐,2020,11(21):43-45.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贵州肇兴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9zc102)阶段性成果。

一、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延展

(一)仿生特征

音乐起源最古老的说法理论就是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侗族大歌也不例外,侗族人非常崇尚自然,他们的和声是从自然中获得真谛。他们会模拟大自然,从中获取景致进行艺术创造,借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侗族是一个“水边的民族”,大多侗寨都和水相邻,要么有河流、有大池塘或者有大井,自然风景秀丽,鸟语蝉鸣。

现在所知道的到的声音大歌,就是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和声”,是侗族人民对大自然音响的巧妙模仿。侗族大歌通常低声部在主音“la”上持续很长时间,在模仿溪水淙淙持续不断的流淌声,低吟浅唱;高声部的独唱则由嗓音天赋极佳者,尽兴发挥高音,模仿蝉鸣鸟叫,婉转清脆。所以侗族大歌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相知相识总结出来,表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多声部特征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成为东方民族合唱皇冠上的明珠,是因为那优美的的曲调和多声部的演唱方式,“一领众和”的演唱特点,打破了个中国传统音乐“单音性”“落后”的标志。

侗族民间合唱主要部分——歌词叙述部分中,自领唱进入合唱后,使用的多是支声手法,由一个旋律及其同时支分出的变体组成,共同表达同一音乐形象。一般而言,侗族大歌具有高音和低音两个声部,低声部为主旋律声部,虽然处于下方位置,但歌队担任四至十人左右齐唱,音量会比高声部大一些,以至于不被高声部掩盖;高声部是派生,一人或两人轮流担任,是基础旋律的分支变体,在倾听低声部旋律基础的同时,高声部的歌首在上方结合歌词创造性地即兴变唱,可以灵活发挥。

二、社会功能的价值体现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只能用口头的形式传承,歌唱便担负着传播文化记载历史的重任。侗族大歌就是从侗族人民生活中得以产生、发展,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歌”。对于侗家人来说,歌唱不仅仅只是美妙的艺术,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交往化

侗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仪式的民族,也是喜欢社交的民族,侗族人民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在侗乡有“礼仪之乡”美誉。在侗寨,人们的社会交往都是以集体活动展开的,个人身份是很难进入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社交空间的,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思想的,是个体与集体的、集体与集体之间建立互动交往的介质。

侗族人民为了增进村寨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会在村寨之间定期举行“集体做客”和“定期互访”的基本人际交往的大型“为也”活动。“为也”的主要音乐行为:拦路迎客、鼓楼献唱、互敬酒歌、鼓楼对歌、行歌坐月等。

侗族人的拦路和拦路歌,是侗族民间生活和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侗族人们热情好客,凡有远客到来,侗家就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欢迎,接送客人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拦路”,就是主寨在路上设置一些障碍物,外寨客人和主寨用对歌的方式将障碍物慢慢清楚,在拦路过程中所出现的音乐就是“拦路歌”。其演唱的目的是营造热闹气氛,增进彼此寨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通常“拦路歌”都是由主寨的年轻女性歌班先起唱,再由客寨青年男性进行回应对歌。比如女性歌班先唱拦路的理由:“我们正忌寨,忌寨三天门不开,四门关闭紧把守,为防“强盗”来劫寨。若是天黑你们转不去,眼下天光你们快走莫耍赖。”男性回唱:“莫要忌寨快让我们进,也莫拦在村前和路头,我们急着赶路去“六洞”,误了路程我们不罢休。山边有路我们偏不去,这条大路是我祖上修,今天好歹都要从此过,不怕你们板凳拦路头。”两寨歌班从对歌中逐渐相识,在歌来各往中,唱歌气氛逐渐热烈,消除初次见面拘束感。

“拦路歌”结束之后就是鼓楼对歌了。鼓楼对歌主要指的是侗族各村寨不同歌班的男女在鼓楼进行对歌交流,是整个侗寨最热闹的时刻,也是异性之间最重要和频繁的沟通手段。刚开始大家会以情哥情妹相互称呼,并会在歌唱中试探性的询问对方是否单身,女性歌班会以大歌的方式先表明自己的单身的身份,男性歌班听到女歌手单身身份后便以歌相回。鼓楼对歌的时间较长,不同村寨的歌班可以对歌直至通宵达旦。拦路歌让侗族男女们相识,鼓楼对歌让他们相知,在对唱情歌中逐渐增进感情。

侗族大歌将不同村寨、不同辈分的人联系到一起,不仅大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加深了寨与寨之间的情谊,更是加强了整个民族之间的联系。

(二)文化教育性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口传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民歌就是口承语言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的文化积淀,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他们的历史习俗、伦理道德、生活经验等都是用歌来记录、用歌来传承,堪称侗族文化生活总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侗族大歌中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感悟人生。

1.歌唱自然

如侗族大歌的《嘎所》是用人声模仿鸟去觅食发出的“林林……”声;《春蝉之歌》里模仿蝉鸣声“咛咛咛咛……”等,充分体现了侗家人对大自然的歌颂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嘎所》中的歌词:“麻雀上河边找吃的,一对白练鸟也上河边找吃的。林!林!……地叫着,多么好听呀!麻雀上河边找吃的,好像一个人撑船撑不上,过不了河滩,过不了河滩。”

2.歌唱爱情婚姻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侗族也不例外。在侗族大歌中,描写爱情的比例是很大的。如“我上坡去做活路的时候,就常常在想你,痴心痴意,想得理不出各头绪来,我只有躲在半坡芦草中暗暗流淚,一唱这首歌,我就更想你了。”这首在侗寨中,劳动与爱情是水乳相融的,唱歌不仅是劳动生活的调剂,也是爱情生活的滋润。在爱情里,也有悲剧爱情故事,如女声大歌《噶统——噶景空》的歌词大意:

“我们,一个腊汉,一个姑娘,

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性情相合,年纪也差不多。

哪晓得我家爹妈,要我去嫁别个,

嫁到哪里去,也不跟我说,真是想不开啊!

眼看着你和别个去成家,只好怨自己没缘法。

命里没个好丈夫,只有打单身了。

和我一样的姑娘们,

他们都坐了家,拖了小娃。

光剩我一个人,这个寨子我怎么能住得下啊!

……

情歌啊,我在痴痴地思念你呢!

你没有好好细思量,就讨了别个姑娘,

如今看见你不快活,我心里也跟着难过。

……

可惜一个好腊汉,竟去和别人做伴了

想起来,还是要怨恨爹妈啊!

两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到景空坡。

走到景空坡,一个丢不下一个,

拿出毒药一包来,你吃这一半,那一半就给我,

两人同时吃下去,一个死了,一个也不愿意活!”

这首女声大歌表述了一对男女,他们情投意合,相互喜欢,但是女方家给女孩包办了婚姻,不同意他们在一起,致使他们分开,最后女孩已死殉情。这个悲剧故事是在进行一种侗族婚姻理念的教育,是在抨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信念。

3.歌唱伦理道德方面

侗族人民对于伦理的教育也达到了一定高度,侗族大歌的内涵宽泛,对于维系民族情感以及宣扬民族意识都起到了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侗族大歌中有一种伦理大歌,可以润物细无声的从各方面教育了侗族人,侗语称“嘎想”。歌词内容是关于道德、社会规范、家庭伦理等。侗族大歌通过对人伦亲情的赞美,反映了其对于生存意义的认识程度。如伦理大歌《父母恩深》“把乌黑的头发给了我,您才白发鬓鬓;把美丽的面颊给了我,您才皱纹深深;把温暖的胸膛给了我,您才心血耗尽;把坚强的毅力给了我,您才弯曲了腰身……”这首大歌讲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告诉孩子们懂得感恩父母,成为侗族社会倡导尊老爱幼的经典教材。

4.生产劳动化

音乐的劳动起源说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劳动给予音乐的内容。侗族大歌有很多就是在日常劳作中产生灵感,在辛勤劳作中创造出了旋律优美的侗族大歌。在体力劳作时,人们本能的会根据身体所承受的压力进行宣泄和释放,侗族大歌就是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将劳动生产生活进行记录。例如《筑塘歌》中的歌词唱到“砌好田埂来种庄稼”“筑成大塘好养鱼”,就是对日常农耕生活的完美体现。再如《四季劳动歌中》也对一年中的时间进行了总结——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合适进行下一年的开荒,将时令特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进行完善的结合,提醒人们要把握每一次时机进行劳作。体现了侗族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够从大歌中听出侗族人民的勤劳质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侗寨,劳动和爱情也紧密相连的,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是侗族男女青年的爱情基础。如:

“男:如能得你成双为夫妻,我俩一同上坡去种地;

我调肥料走在前,你在后面替我拿着衣;

我挖地来你撒种,重的活路自有我出力。

女:若能和你结成伴,再苦再累心也欢,

上山种地我两同挑肥,轻活重活二人共承担;

你走前来我跟后,同做活路同流汗;

我俩相爱结成对,整个村寨人人都称赞。”

歌词朴实,表现了夫妻间相互体贴、相互爱护、共同劳动的情景,也是侗族男女青年向往的生活。

(三)社会次序

在侗寨,侗族大歌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侗家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侗家小孩一般3岁左右开始向自己的父母、歌师学习侗族大歌,他们不仅教小孩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从歌中学习到侗族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规矩。如侗歌唱到“天亮了,鸡叫了,大人要去山坡做农活了,小孩也要起床了。”在大歌学习中,其实他们不只歌词中学规矩,在唱大歌的和声中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行为的约束。歌师在教唱中会要求所用的演唱者在“一人唱、众人和”的过程中,耳朵仔细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控制好自己的声音,绝不能允许某一个声音突然跑出来,因为侗族大歌要讲究彼此之间的和谐。大家在演唱和训练的过程之中,就学会了自己的声音要与其他的声音和谐相处,共同地创造一个美妙的和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学会对自己约束。所以从大歌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制度文明,规矩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音乐更是侗家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对于加强村寨得团结友好,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三、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涵盖了侗族文化、生活、社会的精髓。是侗族人民进行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侗族文化进行了传递和升华,具有非常浓厚民族色彩的中国民间艺术,也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由人们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世代相传

走进侗寨,找寻歌师,组建侗族大歌传承队伍。侗寨的传统是传歌不传文,歌师就是侗寨里最有文化的人,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礼仪习俗和伦理道德,是侗族大歌传承的灵魂人物。所以我们要找寻歌师,对经济困难的歌师进行生活上的帮扶,保证歌师队伍的存在。然后建立一些侗族文化保护机制,走法制之路,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比如由政府出资或民办行为等,在侗寨开办一些“侗歌班”,让歌师现身教唱,传授技艺;对歌师进行激励政策,在各种赛事活动中,获奖者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让歌师的地位受到社会尊重。要趁歌师健在,做好队伍组建,扎根传统文化建设,侗族大歌将永远飘香在贵州大地上。

走进社区,按照“政府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开展各种活动,将侗族大歌队融入社区文化。积极办好民族节日活动,充分利用民间节日,如农历二月二的“赶春社”、三月三的“采桑节”“吃姊妹饭”、六月六的“祈丰斗牛”、七月十二的“赶歌坪”等节日中,充分展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的侗族人参与进来,增强侗族人民对大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可以避免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节日的淡化,而导致梯队建设断层,还可以保证正常的民俗活动,使侗族大歌有生存的空间。

(二)创新民族特色

传承既是为了保护,也是为了发展,创新乃是更好地传承。我们可以在侗族大歌演出种,舞蹈上加入一些生活场景,这样更有画面感,打造品牌文化;侗族大歌得内容材料可以丰富多彩,适应时代变化。侗族大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创新品牌建设,建设特色民族风情街,将侗歌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推行和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同时增加了侗族人的经济收益。近年来大家的旅游路线从游览山水和历史名胜转向体验民族民俗风情,我们可以建立旅游一条龙的销售方式,适当调整侗族大歌的运行模式,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融为一体。这不仅打造民族村寨的同时,还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侗族大歌的民族魅力。

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作为人类的艺术瑰宝,保护和传承其稳定形态的文化刻不容缓。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已成为本民族的精神之源,彰显着本民族的历史本色,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其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张贵华,邓光华.侗族大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毅.歌与生活——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张中笑.侗乡音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4]陈守湖.侗族大歌生境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11).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传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