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 李定芳
摘 要:以数字动画技术为手段的非遗文化保护研究目前理论成果众多,而对于具体的非遗数字动画实施方案、路径、过程的研究鲜有人涉及,没有一套公开展示的完整、成熟案例作为非遗文化数字动画保护的参考。本文以绥宁“稻草龙”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动画技術设计制作动画作品《龙祭》,对绥宁“稻草龙”进行艺术再现和诠释,探索数字动画技术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绥宁“稻草龙”;数字动画技术;非遗保护
绥宁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紧邻广西、贵州。那里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苗、瑶等各民族居此繁衍,在千百年的自然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如东山老人南山小妹、上堡古国、“四八”姑娘节、三月三赛歌会、龙家大王会、东山铜钱舞、稻草龙舞、关峡傩舞、鹅公岭板凳舞、联民舞狮、寨市龙灯舞、乐安逗春牛、动雷剪纸、万花茶雕、黄桑根雕、金屋竹刻、打驼螺、赛爬藤、抢“燕”、背姑娘等各种民俗民风、手工技艺。到目前为止,绥宁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19项,市级12项、省级2项、国家级1项。
一、绥宁“稻草龙”非物资文化遗产
“稻草龙”又称草龙舞,是绥宁苗族的民俗文化,它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是当地人祈祷丰收的舞龙习俗。在沿袭的过程中,这一习俗又与当地苗族的巫傩文化、汉族的道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如今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稻草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八”姑娘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两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保护。其一,确立闻名当地草龙制作艺人杨庆明、杨广生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二,设立艺人所在的大园苗寨为“稻草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其三,在邵阳市博物馆非遗馆中以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示、宣传“稻草龙”;其四,增加“稻草龙”在每年“四八”姑娘节活动的表演规模,提高其影响力。
绥宁“稻草龙”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活动,是对中国龙文化崇拜的祈福仪式,其巫道融合,反应了苗族人祈求神灵保佑,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几百年来,“稻草龙”根植于苗族劳动人民的心中,同其他众多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一起,演变成绥宁苗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文化财富。然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地苗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让祈福祭天的活动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使得当地年轻人与祖辈珍藏的文化遗产渐行渐远,虽各方努力,这项需要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还是在逐渐消亡。
二、数字动画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VR、AR、计算机动画等众多数字化技术成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数字动画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将其运用在非遗文化上的典型代表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展出的三维数字动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创作者用数字动画技术将平面画卷中的人物转化为立体动态的三维角色,并在场景中配以数字灯光系统,巧妙的营造了繁华兴盛的都城汴京夜游景象,为这幅北宋传世名画赋予了新的时代观感。以同样的数字动画技术呈现还有2013年北京园博会主展馆展出的元代《卢沟运筏图》。这些数字动画作品在展示一场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实现了现代人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让参观者在关注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激发了国人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
客观上来讲,任何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上面提到的数字动画展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广泛推广、传播方面就存在着不足。首先,三维数字动画长卷《清明上河图》需要很多投射设备在特定的环境内才能体验,且体验的环境空间、时间有限,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远离大城市的青少年,是没有机会去体验和了解的。然而,非遗传承的关键和希望恰恰是这些青少年,这些未来的文化传承践行者。其次,三维数字动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在视觉展示上是完美的,但是缺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叙事,没有角色代入感的镜头引导,不像影视作品那样容易使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和共鸣,从而产生持续的影响力。而动画艺术本身具有生动、幽默、易接受的特点,青少年对其具有天然的好感和接受力,会自觉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进行主动传播。因此,将动画艺术作品与非遗文化有机结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制作、传播,将是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有力补充。
三、数字CG动画技术再现绥宁“稻草龙”
利用数字CG动画技术再现绥宁“稻草龙”,是动画艺术对非遗文化的故事化表现和演绎,是通过CG动画短片作品《龙祭》向外传播绥宁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积极尝试。作品《龙祭》由请龙、舞龙、化龙三个部分组成,要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则需要剧本创作、人物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动画制作、动画渲染以及后期合成等步骤。
(一)选题与剧本创作
区别于其他非遗数字展示手段,数字动画短片是有故事叙事性的,因此,剧本是首先要考虑的。通过田野调查以及与传承人的交流,了解了绥宁“稻草龙”的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时值秋收季节,却突发蝗灾,眼看稻谷要毁于虫口,颗粒无收。一群小孩用将简易轧制的稻草串联在一起,在田间乱舞,驱赶蝗虫,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得稻草纷纷扬扬,好似一条天龙下凡,吓走了蝗虫,从此,当地人为了表达对龙神的感激与敬畏,就有了舞草龙的习俗。绥宁“稻草龙”偏于一隅,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既有巫傩的神秘又有道教的神话,是中国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选取“稻草龙”祭祀活动为动画短片剧本进行二次创作,并取名《龙祭》,旨在凸显绥宁苗族劳动人民的精神及其传承,展现绥宁“稻草龙”的独特文化魅力。
(二)角色及场景设计
完成了剧本的创作,接来下要确定动画短片的风格,它决定了作品画面色彩、场景设计、角色造型、角色动画以及背景音乐的整体走向,对于有效传承非遗文化至关重要。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有祭祀掌堂师、“土地公”、“土地婆”、舞龙师、以及草龙。本着真实再现“稻草龙”非遗文化的目的,作品《龙祭》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在角色设定、服装道具造型上突出传统民俗元素,重点表现傩面具夸张、变形的五官,表现人物在龙祭仪式中的神秘气息。
角色及场景设计运用的是SAI以及Photoshop两款绘图软件。根据实地考察照片、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动画短片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绘制,然后导出.jpg文件为下一步三维动画造型做好准备。
(三)动画设计及制作
1、角色、场景建模与贴图
创建数字三维角色、场景模型的软件工具有3dsmax、Zbrush、Photoshop、Substance Painter等。首先在3dsmax导入前期的角色、场景设计稿,进行初级模型的创建,完成模型的大效果,导出.obj文件到Zbrush中进行高细节模型的雕刻。在Zbrush中要完成所有细节的处理,包括凹凸贴图以及法线贴图的烘焙。接下来在UVLayout v2 Pro中进行模型的UV展开,最后将展好UV的模型导入到Substance Painter进行三维贴图的绘制,Photoshop做最后的贴图调整,完成三维角色、场景模型的创建。
2、角色动画、Marvelous Designer布料动画
在3dsmax中打开创建好的三维角色模型,开始为角色适配骨骼、创建动画Rig、生成角色表情目标,为角色动画做好准备。
角色表演要惟妙惟肖、生动流畅,这是对数字动画技术的挑战。制作CG角色动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动态捕捉,一种是手K动画。前者需要昂贵的捕捉设备以及专业的演员,进行真人表演,捕捉设备会通过演员身上的光电放射点收集人物动作数据,用于CG角色进而生成真实的角色动画。后一种方法是借助视频参考进行设计取舍,然后运用数字动画规律在3ds max、maya等三维动画软件中手动K帧实现角色动画效果。相较于动态捕捉的局限性,手K动画更能够实现夸张、生动、变形的“动画”效果,这种效果恰恰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因此动画片《龙祭》手K动画贯穿始终。除此之外选择手K动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制作费用相对较低,以便本研究成果即整个数字动画制作流程在其他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上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龙祭》动画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掌堂师、“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身着长袍,而且掌堂师动作幅度大,在数字动画技术中是一个难点。Marvelous Designer布料系统是韩国的一款服装设计软件,因其强大的布料演算功能,现被广泛的应用于CG角色动画。Marvelous Designer布料系統的出现为《龙祭》动画作品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先在3ds max中完成基础角色的动画,然后角色模型以obj格式、动画以.pc2格式导入到Marvelous Designer,在Marvelous Designer中创建服装并进行服装动画模拟、演算,最后将服装模型、服装动画数字导入到3ds max中完成角色服装动画效果。
3、动画渲染
动画渲染的目的是运用三维软件中先进的数字灯光系统为动画作品构建完美的视觉效果,使用的是3ds max高级渲染插件Vray。Vray支持GPU显卡实时渲染,渲染速度快,渲染质量优秀,能够极大的提高数字动画短片的生产效率。根据作品播放平台的要求进行渲染尺寸、分辨率的设置,选择序列帧的方式进行渲染输出。
(四)后期合成
动画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后期合成就是在After Effects、Premiere中对动画作品进行剪辑、修饰,对画面的色彩、光效进行调整,还要匹配字幕和音乐,最终形成声画和谐、统一的完美作品。
四、动画短片《龙祭》的价值体现
以数字动画的手段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是刚刚起步,因此,设计制作数字动画短片《龙祭》,对邵阳地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对绥宁稻草龙的保护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经济价值,为构思绥宁“稻草龙”在当代的数字动画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一定程度上填补邵阳乃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空白。
现实价值:中国的网民规模有8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有3亿,而且还在逐年递增。通过发达的网络平台推广《龙祭》动画作品,观众直接通过手机观看作品,更可以轻松了解绥宁的非物资文化的内涵,感受苗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文化旅游经济、文化价值消费,最终实现绥宁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多维传承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绥宁“稻草龙”是中国龙文化之一,以数字动画的形式传播、保护“稻草龙”,是对绥宁独特龙文化的抢救。同时,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对绥宁“稻草龙”进行艺术再现和诠释,也能够证实数字动画技术在绥宁“稻草龙”的保护、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有力补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推广、实施数字动画技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闫荟.动漫——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新闻爱好者,2010,(04)
[2]邱亚萍.数字动画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方法[J].背景印刷学院学报,2012.
[3]刘艺华.新时期中国影视动画音乐民族风格探究[J].电影文学,2012.
[4]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该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绥宁“稻草龙”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保护研究 》(XSP17YBZC157) 的成果之一;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项目《绥宁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动画保护研究》(16YBX048) 的成果之一;湖南省社科基金《乡村重建背景下城步苗族巫傩图像的调查、整理及数字化保护研究》(18YBX030)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