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新阶段,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代的指导下,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在高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大多高职院校都在利用第一课堂进行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来论证第二课堂可以更有利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其他能力,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堂;德育;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两课”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两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已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可。课堂教育往往以外在的“关于道德的概念”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为中心,正如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陈述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只是“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行或者行为。”[1]它是一种关于道德的只是,是一种外在道德灌输的产物。本质上,德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是培养思想行为的养成教育,其最终目标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它需要学生经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通过“第二课堂引导、促进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
二、核心概念界定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向导、动力和保证作用,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2]
“第二课堂”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从形式和功能上看,它区别于第一课堂,同时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以其多样的形式、宽泛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灵活的特点,发挥着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三、课堂德育内容的探索与措施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渗透正逐渐走向明朗,课堂德育的教育需求,也不单单是思政老师的责任,之前大家总认为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思修课、毛概课等进行知识的教授,内容也无非就是在课堂上的45分钟或是90分钟正能量的传播,但是,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理念快速发展,课堂德育也不光是思修老师或是思政课的特有标签,形式也不单单的存在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形式内容的多变也意味着课堂德育的发展趋势慢慢成型。
根据学院自身情况以及调研过程中的访谈了解到,现在的课堂德育绝大多数为多方融合的方法进行的,也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一个具有主体化、社团化、互动性的特色的素质教育组织形式,它很好的把社团形式、俱乐部形式、讲座形式、运动代表队形式、社会实践形式等巧妙的融入到了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第二课堂是展现学生课堂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方法,学生通过自身兴趣的选择,在自我感兴趣的领域里,可以很好的展现自己所学到的课堂德育的内容,也是教师们检验课堂德育教授效果的重要平台,所以课堂德育通过第二课堂延续的路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四、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截止目前为止,多数高校没有规定第二课堂的课堂制度,所以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依然是自由式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问题,因为没有相关的强制规定,所以导致了即使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但有的学生依然可以选择不参与其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结合我院现有情况和调研其他院校的结果来看,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主要包含于社团、俱乐部、讲座、运动代表队、社会公益、模拟法庭、辩论赛、情景剧场等,学生们的选择也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学院及老师并无权加以强制性的干预。
五、存在问题
课堂德育在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制度的构建应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反馈,让学生们从计划到执行再到反思,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且完善的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课堂德育在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的构建上也存在缺失,首先,在教师人力资源的保障上,虽然第二课堂构建了指导教师制,即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是有指导教师存在的,但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教师资源的发挥作用有限。我院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并没有采取目前其他部分高校把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学分化的做法。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旨在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拔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学生们拥有的时间是固定的,不停的为学生们安排第二课堂的活动会很大限度的挤压他们在第一课堂中的时间或是其他业余时间,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内部矛盾,适度适量的安排第二课堂的比重才能更有益于学生课堂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玲.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功效浅析[J].教学理论研究, 2014(33):150-151.
[2] 江涛.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3] 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 .太平洋网络,2015-10.
[4] 王晓如.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85-88.
[5] 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02):74-76.
[6] 马阗.在第二课堂活動中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论坛,2016(09):206-208.
[7] 孙聪.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9-20.
[8] 赵祥麟,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