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注重空间叙事的太空电影来说太空就是不可复制的空间寓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那个浩渺无边的世界,一切既渺小又伟大。
烟火的绚烂一瞬伴随着巨响,浩渺星空的绚烂却是悄无声息的。超越地球的外太空世界,辽阔、静寂、寒冷……有着比孤独还孤独的失语处境,比黑暗还黑暗的无尽深渊,如同《异形》(1979)中的经典台词,“在太空中,没有人能听到你尖叫!”
太空,一个无法用尺度去衡量的空间,藏着无数未知等待人类去触碰。通过这些遥远莫测的未知,人类得以自由想象某一可能。借由科幻电影的视角我们望向超脱于世俗、难以企及的太空,以各种样态的奇观引领风格迥异的冒险,为勾勒太空电影这一类型的故事留下里程碑式的足迹和影响深远的火花。
烟火的绚烂一瞬伴随着巨响,浩渺星空的绚烂却是悄无声息的。超越地球的外太空世界,辽阔、静寂、寒冷……有着比孤独还孤独的失语处境,比黑暗还黑暗的无尽深渊,如同《异形》(1979)中的经典台词,“在太空中,没有人能听到你尖叫!”在那些与太空有关的电影中,或冷峻惊悚潜伏着未知难解的谜题,或奇异炫目充斥着怪奇景观和多元的星际文化,又或建立在现实已知的太空知识下再现和重构了真实的太空,而这都离不开人类对太空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奇观和冒险是太空电影的两大支撑,对于外太空的想象和探索精神是自地球生长出来链接未解外界的纽带,是一份好奇心的驱使更是开拓精神的本能。1902年由乔治.梅里爱执导的《月球旅行记》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同样是第一部太空电影),“比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计划还要早67年。”不同的是在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中,月球是一个和地球相差不大的星球,有类似土著人的月球人、热带雨林般的植物、变化多端的气候等,可事实上月球只是一个荒凉且没有任何生命、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从《月球旅行记》(1902)到弗里茨.郎《月里嫦娥》(1929)纳森.朱兰《最先登上月球的人》(1964)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1968)邓肯.琼斯《月球》(2009)等,无论是早期假想式的奇幻月球还是真实的荒芜月球,人类尽管知道了月球没有“嫦娥”或其他文明和生命,月球仍是科幻作品中瑰宝级的元素。1957-1975年之间美苏进行的“太空竞赛”就围绕登月事件展开了比拼,经过冷战的催化航天事业亦取得了质的飞跃,造就了人造卫星上天、第一个太空人漫游宇宙、首个空间站的建立、飞越行星登陆行星等划时代“竞赛结果”,所有的“第一次硕果”都在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也让太空电影汲取到了充足养分,涌现了一批现象级的太空电影。
1983年的电影《太空先锋》就根据美国历史上首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真实故事改编,以“阿波罗计划”为主题的《阿波罗11号》(2019)、《阿波罗13号》(1995)等也都对这段时期所获得的成绩做了“回顾”。1957年的苏联电影《通向星际的道路》是一部意识形态电影,为“竞赛”服务的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太空思潮”,据说《2001太空漫游》在“失重状态、灼热的星球和旋转式太空站模型构造等现实主义描写”上都受到了它的重要影响;1962年的《暴风雨之星》是《通向星际的道路》的导演帕维尔.克罗素的后作,跟随竞赛的深入展现了苏联在火星、金星的富有想象力的勘探场景;此外,不得不说的还有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1972),故事根据波兰作家斯塔尼斯拉夫.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改编,是一部表面上讲爱情故事实际上藏着虚空宇宙的故事,相比于库布里克对于外太空精密的设计和人类起源的思索等宏大的叙事,塔可夫斯基一如既往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从自我展开塑造了一个别样隐晦变化多端的太空世界。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点一点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形成了银河系、太阳系、其他行星构成的宇宙中的一大体系,但人类似乎对宇宙还是“一无所知”,相较于宇宙来说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孤独的。
“一无所知”让幻想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放飞,为了改变这种冷清处境,太空歌剧出现了。这类太空电影映现的是一种热闹的放飞模式,未知加已知、想象加現实,囊括了想象可以到达的边界,孕育全宇宙的文明。《星球大战》系列是太空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以太空旅行为主题、脱胎于科幻小说、具有庞大的星际文化为基底、太空只作为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其完整的世界观构建、突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具有鲜明的“爆米花”特色。“星战”讲述了以天行者家族为代表的光明派绝地武士与帕尔帕廷为代表的西斯黑武士之间正邪交锋的故事。影片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外星生命和星球地貌,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管是机器人还是外星人都有足够有趣的设计。
1977年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上映时,斯皮尔伯格描绘了一段外星人拜访地球的电影《第三类接触》在同年11月16日上映了。不同于太空歌剧将星际文明进行了“全知的幻想”,探索外星文明的太空电影则还处于摸索假设的阶段。
在还未对接到外星文明的当下,外星文明的善与恶是太空电影一大创作元素,斯皮尔伯格倾向于善,《第三类接触》(1977)和《ET》(1982)就是最好的证明。《地球停转之日》(1951)被称为最早和最知名描写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科幻佳作,影片虽没有高超的视觉特效、不够奇观,对乘坐飞碟来到地球的天外来客也做了人性化的处理,外星人和人类表面来看并无差别,甚至比人类更富有人性。这部诞生于冷战背景下的作品,将人类的冷漠和虚伪与外星人的渊博和善良进行了对比,也表现出人类对和平的祈盼。2008年翻拍的《地球停转之日》显然比不上前作,像一部灾难片,值得一看的是基努.里维斯的美颜。《地球停转之日》中的人类恶意揣测前来劝告人类要和平的外星人,甚至置其死地,这里也出现了另一个创作元素:人类在面对外星文明时是善还是恶?
1997年的电影《超时空接触》就由一位热衷于探寻外星文明的天文学家艾莉带领观影者体验了一番超时空的旅程,是对太空探索外星文明的一次尝试,影片对科学和宗教的剖析也值得深入了解。艾莉对外星回应的态度总是保持着善意,与高官和权威为主导的政府机构意见相背,影片中那句台词“如果宇宙中存在的生物只有人类,那将是对空间的极大浪费”不仅是科幻电影绝佳台词之一,也表明了艾莉对外星生命强烈的探求欲和美好的愿景。面对公众艾莉无法向他人证明外星文明的存在,但这场星际旅行留下一段长18小时的静电录音,结局是真或假没有确切的结论,因为人类还将踏出更远的一步。
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在太空电影中,“摇篮”是地球也是空间站、同类生命等象征,人类虽不会被束缚在摇篮里却始终抱着回归“摇篮”的渴望,“摇篮”如母体的子宫,在那里人类才是相对安全的。
由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电影《地心引力》(2013)一开场便直白地说出太空贫瘠的生存困局,“在离地球1600公里的外太空,气温在258至零下148华氏之间骤变,声音无法传播、无气压、无氧,太空中不可能有生命”。蔚蓝的地球,漆黑的宇宙,宇航员们正在维修哈勃望远镜,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击中了他们,最后只留有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女博士莱恩.斯通独自求生。影片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绳索就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空间站、地球都是母体的象征。太空的失重状态是一种漂泊无根的迷失空间,虽然区域无限大却会给人封闭的密室感;而地球的地心弓引力带着神秘的牵引力会紧紧地把人“抓住”,不至于出现生理上的漂泊,有着所谓的立足点。当莱恩突破难关回归地球的土地时,那种落地的安全感慢慢将她包裹,她此刻的重生对应着人类生命的演化,从海里到陆地从步履蹒跚到直立行走。
太空电影的诞生至今已有118年(1902-2020)一直在成长,逐步呈现出了更为震撼的视听效果,但太空电影的核心并未局限在感官体验。作为注重空间叙事的太空电影来说,太空就是不可复制的空间寓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那个浩渺无边的世界,一切既渺小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