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想的未来世界里,人类和地球总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其中怪兽和机器人的进击是独树一帜的幻想,从而衍生出了怪兽电影和机器人电影的分支。
地球环境恶化,科技突飞猛进;神秘的外星人将一个又一个巨型怪兽传送到地球进行殖民计划,城市接连不断的被摧毁,灾难无处不在。为了捍卫家园,一场怪兽和机甲战士的大战将决定人类和地球的命运何去何从!这是2013年陀螺执导的电影《环太平洋》抛出的科学幻想,是一部融合了外星人、怪兽、机器、灾难的科幻电影。在假想的未来世界里,人类和地球总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其中怪兽和机器人的进击是独树一帜的幻想,从而衍生出了怪兽电影和机器人电影的分支。
怪兽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科幻电影之父乔治.梅里爱的《征服北极》,但真正具有开辟意义的是1933年的电影《金刚》。从原始丛林到纽约大都市,凭借登顶帝国大厦大战飞机的金刚一战成名,虽死犹荣,成为怪兽界最耀眼的明星。21年后,可以和金刚分庭抗礼的怪兽哥斯拉出道了,此后围绕这两大明怪兽的故事便层出不穷。由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制作,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电影《哥斯拉》(1954)灵感源于1953年的电影《原子怪兽》的故事结构,结合了核弹危机和恐龙形象变异成了会发动射线技能的超级怪兽。相对于金刚纯自然式的生命体,哥斯拉摄入核能的设定呈现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反思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怪兽的形象与日俱增,上到外太空下至深海之渊都藏着令人畏惧的怪兽,等待着人类的“探访”。
怪兽虽由来已久自远古起,但如今并不真实存在如此巨型且破坏力超强的生物,只在科幻的异想世界里活跃。相反机器人的历史就显得要短一些,也没有怪兽直给的视觉冲击以及触目惊心的恐惧感。机器人是似人非人的科技产物,这里所说的机器人暂不包括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怪人、来自外星球的变形金刚、需要人作为大脑的机甲战士、通过克隆技术成长起来的克隆人,而是《星球大战》中的话痨C-3POH和R2-D2、《终结者》中的T-800、T-1000和T-X、《机器管家》中的安德鲁、《人工智能》中的小男孩大卫和舞男乔等,由各种机械零件打造的钢筋铁骨机器人或是具有人类生化系统的生化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词源是捷克语的“罗博特”,有奴隶、劳工的意思。机器人的诞生之初是为了代替人类完成工作,但人类并不满足于其“工具人”的身份,电影中的发明者渴望赋予机器人人性的特质,另外机器人也希望像人类一样有情感有人性可以创造生命;人类对创造生命的热情超越了自然法则,机器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将见证“新人类”的崛起。
怪兽篇
MONSTER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怪兽的形象与日俱增,上到外太空下至深海之渊都藏着令人畏惧的怪兽,等待着人类的“探访”。
《侏罗纪公园》:
在怪兽宇宙中,恐龙是除金刚、哥斯拉之外知名度最高的怪兽,家族庞大、历史悠久可以说是怪兽界的“贵族”。1993年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在银幕上活了:哈德蒙博士带着科学家从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提取到了恐龙的血液,于是消声觅迹几千万年的地球霸主得以复现。为此,哈德蒙还特意在努布拉岛建立了恐龙乐园——“侏罗纪公园”,但由于员工的背叛电脑安保系统瘫痪,恐龙纷纷开启了暴走模式。复活早已不存在的强大生物,企图控制它们却被反杀的故事告诫着人类需要警戒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玉子》:
从2006年的“汉江怪物”到2017年的“玉子”,从水污染到世界饥荒,奉俊昊电影中的“怪兽”从来都不是怪兽本身而是这个疯狂的世界。作為一部不尽然是怪兽电影的作品,玉子其实是一个内向含蓄、能和人类建立情感的超级猪,没有通常意义上怪兽的凶猛样子,而是被牢牢控制在资本里的待宰物。比起与人类长期对抗的怪兽形象,玉子显然要温和得多。在这部电影中,米兰达集团才是真实意义上的怪兽,资本的力量如利刃一般毫不留情地杀害着那些屠宰场里悲凉哀嚎的大型生物,冷漠的城市从来不会给予一丝同情。
《异形》:
异形是冷战的产物,外太空的嗜杀者,在怪兽榜单中首屈一指。“冷战时期的科幻怪物侵占人的心灵——而异形却是肉体的入侵者和破坏者。(艾米.托宾)”它们的嘴角流着甘甜的纯净水,却从不放过任何活着的生命体(除了有主角光环的);它们的出生伴随着人类母体的死亡,会猛然撕裂人类肉体破膛而出,带来直击人心的疼痛感。可尽管异形是一个难以驱逐的噩梦,但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类为了权欲想要延长噩梦的期限,以至于异形一出死伤无数。异形系列影片对人类起源、生命孕育过程以及女性和男性社会地位的隐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侧重。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中异形是未知的生命体,恐怖如死神;但在电影之外,异形的美学设计却被奉为圭皋,优雅且性感。
机器人篇
ROBOT
机器人的诞生之初是为了代替人类完成工作,但人类并不满足于其“工具人”的身份,人类对创造生命的热情超越了自然法则,机器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将见证“新人类”的崛起。
《我,机器人》:
说机器人电影就不得不提科幻电影世界中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因不运动而使人类受到伤害;(2)机器人必须执行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定律相抵触;(3)在不违背第一、二条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根据阿西莫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2004)打造了一个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成为人类生活中避不可少的“仆人”,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但某一天开始,机器人收到了控制系统人工智能VIK的操控,它扭曲了三定律对人类发动了攻击,但最终被有了人性的机器人桑尼给阻止了。影片中桑尼是真正产生了人性思维和情感的机器人,比VIKI的进化高级。
《终结者》:
论机器人的战斗力有多强,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是一个硬性代表,即便被打的面目全非被烈火烧的只剩一身金属骨架也能顽强地继续战斗直到彻底倒下,这是《终结者》塑造的超级硬汉机器人。第一部《终结者》诞生于1984年,故事设定在某一个未来世界中,机器人统治了世界,为了铲除人类控制世界的“天网系统”派出了各种机器人杀手刺杀抵抗组织的人类领袖康纳,T-800就是第一位机器人杀手。影片始终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末世氛围,机器人的冰冷质感令人不禁胆寒。
《机械姬》:
电影史中最早且最知名的女性机器人非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中的机器人玛丽亚莫属。影片中机器人肉身化的过程与《机械姬》(2015)中艾娃披上皮囊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外在的皮囊让机器人更像人类也更便于伪装隐藏在人群中。《机械姬》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机器人艾娃为逃离创造者内森的冷酷监禁,欺骗了前来给自己做图灵测试的程序员伽勒才得以逃到外面的世界。艾娃身上既有作为机器人全然理性的步步为营也有作为人类意识里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此矛盾一直羁绊着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古事的结局艾娃虽然像人类一样生活在人群中,但也必将面临着残酷的命运抉择!
人类把怪兽从想象的空间中释放出来,带来了更为逼真的感官刺激;让机器人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模拟了细思极恐的科技危机;旨在用怪兽和机器人这两类虚拟性十足的形象设计反映某种社会现实,从而建立起不止步于猎奇需求的存在价值。以怪兽和机器人为主角的电影主要描绘了一种对抗关系,与同类、人类、超级英雄的对抗,最终通过暴力或“爱”达成某种和解。故事的套路很多,但总有些故事可以跳出固有的模式,展现出动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