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自身不良贷款增速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增加,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文章聚焦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这一核心问题,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方法重点就银行不良贷款和资产负债管理两者之间所可能存在的关联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效降低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并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负债;格兰杰因果关系
金融行业对区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效用:它不仅能够有效优化区域内金融资源的科学配置,同时作为社会经济的“造血器”,对于稳定宏观经济的意义重大。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自身的经营效果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程度。特别是全国经济发展增速持续降低,以及我国经济面临较强的下行压力形势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性以及抵御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增加。[1]文章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研究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资产负债指标间的关联关系,以M商业银行为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实证研究两者间所可能存在的相互关联与彼此影响的现实性关系。
1 M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M银行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家拥有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境外投行等金融牌照的银行集团。从不良贷款规模的情况来看,当前M银行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持续增长趋势——从2014年1月(317亿元)到2019年1月(578亿元),短短5年时间不良贷款总额增长超80%。而这一情况的发生与我国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体制改革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自从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逐渐步入增速放缓的发展区间以来,我国整体的金融环境显然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的优化,因此M银行在这一时期的不良贷款增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M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幅和增速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2014—2019年间M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的增幅接近翻番,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幅度也超过2%,这意味着M银行的资产质量管控差强人意。
在流动性指标方面:虽然近年来M银行的实际资金流动性情况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波动趋势,但整体增长的态势较为显著。这意味着虽然近年来M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较高,但由于M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关注度较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不良贷款增长的压力。
2 M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资产负债管理相关性分析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主要来自M银行2014—2019年度的财务年报中所披露的关于总体资产负债相关的真实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信用风险评价与流动性风险评价,还包括与偿债能力、净收益等直接相关的信贷数据。在针对这些初始数据进行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之后,针对文章所遴选的几类评价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分析
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针对M银行不良贷款与资产负债管理两者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不良贷款与资产负债管理评价指标间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NPL对CAR与ROE表现出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LDR、LR对NPL表现出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PCR、NIM在不同滞后阶段与NPL彼此间存在差异性较为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据实证结果:一方面,除宏观经济因素之外,经营绩效、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偏好等因素均对M银行不良贷款具有显著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于M银行不良贷款的作用逻辑为“不良贷款增加——为抵御不良贷款所产生的资本收益下降风险而被迫采用非常规投资决策——诱发更深层次的不良贷款危机”,在这一作用链条的影响下,M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款风险管控与资产收益均将进入下行通道,长此以往或将不良贷款风险扩散至银行关联产业;另一方面,以M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近年来的不良貸款呈现出显著增长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在2015年、2017年、2019年均出台了旨在管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宏观调控政策,但金融机构出于维持资本收益的角度仍将会采用“影子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等手段来提高息差收入,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及化解M银行由资产负债管理不当所带来的不良贷款风险,是M银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另外,应该肯定的是,当前M银行正在采用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代表的方式方法来改善自身的经营绩效,这对于提高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抗压能力、拓展收入渠道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见,M银行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该谋划兼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不良贷款管控规划,来全方位增强自身收益能力。
3 基于实证结果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策略
3.1 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建议
第一,强化系统化风险管理。强化贷前尽职调查的核心工作就在于从操作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等多维角度来进行风险的全面管理与系统化控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置条件就在于强化贷前的尽职调查,在贷款发放前就建立第一道防线,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贷款审批制度。对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客户而言,需要就其资金使用的取向,结合个人征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户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控制,并最大化地实现以制度化的将其固化到客户监管的工作流程中。[2]对于宏观层面的法人实体而言,则需要关注贷款抵押品检验报告及贷款押品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从警戒线与处置线的角度强化我国银行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
第二,严控不良贷款存量与增量。商业银行应科学把握不良贷款存量处理与增量防范两者间的关系,即基于流动性的角度对不良信贷资产进行管控。而不良贷款的增量防范是对不良资金流动的事前防控,即从预测的角度对银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善于利用不良贷款存量处理与增量防范相结合的方法来及时处理不良贷款问题:如委托专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并运用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来及时回收不良贷款的残值。还可通过呆坏账准备金、发行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数量等手段来化解不良贷款所可能带来的衍生性金融风险。[3-4]
3.2 提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建议
第一,提升金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不能局限于表内,而应扩展至表内外、全体系。在资产端,对表内与表外资产都要实施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支配与强有力的控制。对负债端,应根据资金募集的方式对表内外负债进行科学化的统筹管理。更为关键的是,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客户的经营能力。[5]在资本端,应侧重于采用以优化资产配置为手段来统筹管理银行表内外的资产负债,对资产负债的摆布采取更具时效性与针对性的策略,使其能够与当前的资本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并以此为基础,从做“存量”朝做“增量”的方向转型,持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
第二,优化自身资产管理的“流动性”结构。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态势,不断增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需要从历史趋势、季节因素等角度来研判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态势,还要持续关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要优化信贷资产配置与信贷结构,在审慎监管的条件下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由于信贷资产流动性管理的实质是科学分析一段时期内存贷款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优化资产与负债管理的组合,来增强流动性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如要持续强化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控、加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秉承央行所提出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信贷资金流动性管理要求,来不断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春志,李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贷款内生机制及解决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2(12):142-146.
[2]龚朴,冯鹏熙,孙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逆向选择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12):12-18.
[3]吴启航,陈慧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1):19-23.
[4]伊馨.商业银行处置“僵尸企业”债务:困难、原因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