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英
那天数学课做练习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在学生中间巡视……
走到第四组第一排时,发现小诚把习题捂得严严的,不仅把已经做过的练习纸折到练习下面,而且还用左手把练习纸都遮挡起来,右手用笔在手指缝里“掏”着写。我很是不明白他何以如此严密防范,前面又没有同学,旁边是走道,同桌是我们班的学霸,用得着这样防范吗?
我笑着对他说:“诚诚,你看你全都遮挡起来了,怎么能看得见呢?你可以不让别人看见,但你总得让自己看见题目、审清题意啊?放心做题吧!没有人会抄你的,我替你看着呢!”
小诚仿佛没有听见我的劝诫,仍然保持严防死守的姿态,只是时不时地把左手指缝撑开一点,然后动一下笔。
我站在他旁边,根本看不清他在写什么。忽然,我好像明白了,小诚要防的对象难道是我吗?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走到后进生旁边看看,想了解他们如何读题、审题、做题,并试图从他们做题的蛛丝马迹中窥探他们出错的原因,然后抓住他们没有认真听的证据。可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认真有时会有副作用,激起了小诚这样上数学课缺乏基本学习动力的学生的心理抗拒。缺乏自信的小诚肯定是怕我看见他前半部分的错题或空题吧!
后进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不得不思考,就算此刻错误暴露出来训斥他一顿有用吗?有畏惧和防范心理的他又能听进去多少呢?
我努力调整了一下自己焦躁的心态,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老师不看了,你放开写吧,这样题目才看得清楚些哦,不会做的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的。”然后知趣地离开了他的位置。
小诚没有求助于我。课后我仔细看了他的作业,好几题都是明摆着不动脑筋做错的。我觉得该和他好好聊一聊了。
“你看‘我家的床高60(米)。1米有多长呢?伸出手臂比划一下给老师看看。”他思索了片刻,慢慢地伸出手臂来。
“1米接近你的一庹长,60米会有多高呢?”我边问边让他想象。他下意识地望了望办公室的墙面。
“那你估计一下我们一层教学楼大约多高?”
“大约3米。”
“算一算60米大约是多少层?”他愣了半晌没有吱声,可能是算不出来,也可能就没打算知道。
“60米是不是很高很高啊?你家的床这么高,那你每天是不是都乘电梯上去睡觉啊?”他笑了,笑得很腼腆,很羞涩。这是平常很难见到的笑容。
于是,我又给他讲了几则数学学不好闹出笑话的故事,终于打开了他的畏惧心结。然后,给他辅导了如何去想象1厘米、1米的长度,或用我们的“身体尺”去估测物体的长度。他听得很认真,末了自信地说了一句:“于老师,这下我真的全会了。”我一听很有成就感,即便是这样简短的回答,也是我们以往很少有过的交流。
回到练习讲评课上。“一本字典厚5(米),填得对不对?”我指着习题问全班。大家一边举手,一边迫不及待地喊道:“不对,不对!”在小手如林的人群中,我第一次看见小诚也举起了手。“今天这个问题我们让小诚来回答吧。”“不对的,因为1米接近我的一庹长,5米都比教室还高了,这么厚的字典怎么方便看呢?”他一边说,一边使劲地比劃着。“是啊,这么厚的字典你得站在哪里翻阅啊?”我调侃道。“看来我们只得请孙悟空来翻阅了!”他笑翻了,前俯后仰。
我不知道小诚未来的数学学习会怎样,但至少从那节课后,他开朗了许多,数学课不再是一个人闷不作声,偷偷在桌底下做小动作了,而是学会了倾听,有时还能积极参与大家的讨论。
其实不是后进生没有进取心,而是他们缺少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我们只有学会使用同理心,理解每一个后进生的苦恼与困惑,主动去温暖、关爱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