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1+X”阅读策略探究

2020-01-03 10:11吴淑玲
新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绘本习惯文本

吴淑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那么,如何在达成《课程标准》的同时,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性研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本文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入手,分析了小学低年级“1+X”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紧扣核心目标,坐实“1”的导读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机,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期,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基础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方向、阅读途径、阅读方法的引导,落实对“1”的导读,然后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去阅读同类型的作品,通过对“1”的阅读,过渡到后续“X”的阅讀。

以《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课伊始,笔者先从上节课新学的生字“治”引入本课同音生字“制”的学习,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加入字理的分析,从科学识字上认识字形、理解字义,使学生对“制”印象深刻,为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用洪水视频短片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及巨大的危害性,从而意识到治水的不易,为下文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最后出示大禹治水图片,通过语言引导:“让我们满怀深情、满怀崇敬地称呼他——大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大禹是人们世代敬仰、爱戴的英雄,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鸣。紧扣核心目标,坐实“1+X”中“1”的导读功能,以精读本课课文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延伸,让后续阅读“X”的时候更加有策略性。

二、把握四个原则,精选“X”清单

“1+X”指的是在一个精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若干篇题材类似或写法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让阅读变得泛化且更有逻辑性。“1+X”的阅读策略是让学生阅读某一类文本,构建这一类文本的阅读习惯,从而养成阅读的惯性思维。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单元学习的主题进行“X”的选择,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1. 注意阅读的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会马上想要阅读类似的文章,这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环境,找到了这类题材文章的阅读乐趣,想要从同类型的文章中感受相同的阅读思维、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完课文《妈妈睡了》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绘本《袋子里的心》,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温馨与伟大;在教学完课文《雾在哪里》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绘本《风从哪里来》,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高,阅读感受也特别丰富。

2. 注意阅读的多元性。

在进行“X”文本的推荐时,要注意保障学生阅读的多元性,在不偏离文本“1”主题的同时,全方位地进行课外书类型的补充。比如,古今中外不同作家的同主题作品、文章角色由人物延伸为动植物的作品、同主角不同题材的作品等,都可以纳入“X”文本的备选清单中,让学生多涉及一些阅读题材,丰富阅读思维。

3. 注意阅读的广泛性。

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将精心挑选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不必自己去寻找“X”文本来阅读,还能让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大自然”,本单元中有《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和“语文园地”中王安石的《梅花》,这四篇文章分别以动物、植物等为主题,以大自然为线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通过简洁优美的词汇,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意境深远的古诗,表现了大自然中事物的变化规律。笔者从自然科普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推荐阅读的清单无论是科普童话类的《101个蝌蚪宝宝》《下雨了》,还是古诗《书湖阴先生壁》,都是“X”文本的不二选择。

4. 注意阅读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性,阅读习惯、识字量、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固定的,所以教师在选择“X”清单的时候,要保证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差异性,要将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文本进行组合,让不同阅读基础的学生都能够从清单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从而维持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指导,实现“1+X”融合

1. 增强趣味性,阅读并讲述故事。

阅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但如果只有内化没有输出,那阅读行为就是不完整的,而讲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学生以“1+X”的策略进行阅读之后,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教师、同学或者是家长,然后由他们进行评价与交流,找出1与X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教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绘本《世界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跟爸爸妈妈分享书中有趣的故事,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能快乐地与爸爸妈妈分享故事,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感受,都想要做一个有趣、幸福、快乐的人。

2. 渗透方法,提供阅读思考单。

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是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培养的过程。在阅读前带着目的去阅读,能够很好地保证阅读的专注性;在阅读中思考,能够保证阅读的质量;在阅读后思考,既能够巩固阅读的成果,又能激发思维活跃度。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渗透方法,帮助他们搭建思考的桥梁。教师可以提供阅读思考单,从主要文本“1”中提取思考线索与语文要素,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X”的阅读。

3. 变换形式,使阅读多元化。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让阅读多元化是一个实用且高效的阅读策略。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基础,识字量也有限,他们喜欢阅读一些带有很多图画的童话书或者是绘本,对枯燥、单一的阅读学习抱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可以变换阅读的形式,通过文字视觉化、阅读情境化、环境自然化等形式,帮助学生开展阅读,将“1+X”的内容进行融合,让阅读变得有趣且丰富。

简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形式,要重视阅读策略中“1+X”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绘本习惯文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