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疾病的中西医浅析

2020-01-03 10:13李雁丹孙朝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情绪疾病

李雁丹 孙朝辉

摘要:情绪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祖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以不同方式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合理的调节好情绪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情绪;疾病;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2-0101-03

当今社会,人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方面的压力都越来越大,随着这种压力的增加,人们情绪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差。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情绪作为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都做了一定的论述。现代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与健康和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大多数人认为人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感染了细菌或病毒,而消极的情绪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保持稳定健康的情绪,对维持身心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 中醫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情绪致病认识深刻,对情绪的认识主要是七情学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而七情五志间生克乘侮与胜复制化构成了中医的情志学说。七情中“悲”与“忧”性质相似,“惊”与“恐”性质相似,可以合而论之,这样五志与“七情”就统一了。传统医学理论对疾病的描述主要是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六腑及其他器官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七情变化通过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情志与五脏的紧密关系在中医诸多古籍当中早有详细论述。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意思是说不同的脏腑功能与对应的情绪有关。《灵枢·本神》又详细论述了不同脏腑的功能异常时表现的情绪变化特点。《灵枢·本神》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意思是说中医认为肝脏功能不足的时容易出现惊恐,功能过盛的时容易发怒;又如“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意思是说中医认为心的功能不足时容易悲伤,功能过盛容易表现为欣喜、狂喜不止等。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五脏功能的状态可以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同样,情志的变化则以五脏为基础,情志同样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灵枢·百病始生论》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复散也”;《灵枢·九针论》记载“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灵枢·口问》中记载:“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等。充分说明了不同情绪对五脏的影响,说明了情绪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样,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也不乏其例子。《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记载华佗以情绪治病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输骂之。郡守果大怒,……吐黑血数声而愈。”金代张从正所著《儒门时亲》记载了利用情志治病的具体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言夺之。”

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的异常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耗伤。如《素问·疏五过论篇》中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俎。”情志还能够诱发他邪或与他邪合而为病,《灵枢·贼风》中记载:“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祖国传统医学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论述非常详尽,历代医家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亦有诸多发挥。情绪是诸多疾病的重要病因,诸多疾病也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同时,情绪还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情绪之于疾病可以概括为:是“因”、是“症”亦是“药”。

2 西医对情绪与疾病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主要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有研究表明,在身心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情绪活动这个中间媒介而实现的,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情绪是身心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中间枢纽,情绪会影响人的解释、判断、决策推理及风险认知等一系列的高层次认知过程[1-2]。

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丹麦生理学家兰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是自身对由刺激引发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机体变化的一种体验和感觉,而不同的情绪类别对人体的作用有非常大的反差[3]。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机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提高人体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激发人的创造力;而消极情绪会导致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失调。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因此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功能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人体的消化系统,当我们发生较大情绪波动的时候,如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部胀满、疼痛、腹泻,甚至消化性溃疡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FGIDs)患者中约42%~61%伴有心理障碍疾病,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4]。赵占强、胡文静等[5]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情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调畅情志对治疗此类疾病有一定疗效,能够明显改善肠道症状。Mawdsley等[6]指出情绪因素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复发。柯美云等[7]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胃肠道生理功能间可以通过脑肠轴相互影响。

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和情志异常也有很大关系,有研究显示,大概90%的肿瘤患者都长期遭受过抑郁症的折磨,甚至有些患者的直接死因就是抑郁症而并非肿瘤[8]。国医大师张震认为气机郁滞是致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上以疏调气机为主[9]。情志与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密切的关系,不良情绪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加重心血管疾病症状。常艳鹏等[10]临床研究表明,情志证候是冠心病病变的要素之一,情志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

其次,情绪与皮肤、内分泌、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功能都存在密切的关系。例如紧张、烦躁时容易出现头皮油腻、脱发、尿频、尿急等症状;情绪波动大时,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激素大量释放,导致心率加快,血压迅速升高;情绪抑郁时,女性出现乳房胀痛、月经失调。如果人体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小到感冒,大到肿瘤都与情绪密不可分。甚至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也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玲欢等[11]对25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5例新冠肺炎患者都存在轻重不等的消极情绪,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情绪疗法干预后,可以促进COVID-19患者康复。在国内抗疫期间,权威部门也发表指南,明确指导公众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包括人民大众和防御人员等。可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当中,情绪因素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重点内容。

3 如何调节情绪,避免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不约而同地非常重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这种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情绪与疾病互为因果的关系、产生这种因果关系的物质基础、情绪治病的方法等。控制好情绪,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代荀子曰:“治气养生”,说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平心静气才能做到养生。情绪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充足而不过,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通过情绪的控制和把控,保持脏腑之气充盛而平和,不随意耗散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而古人还认为对情绪的把控,重点在于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为,人生境界。荀子《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传统文化当中的情绪养生实质是文化养生,具体到实践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好情绪,保持情绪稳定性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与修为。戒骄戒躁、荣辱不惊、处惊不变,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这样就避免的情绪对脏腑的干扰,减少情绪致病的可能。第二,适当倾诉情绪,遇事产生了情绪,但不知道宣泄,或无处宣泄,时间久了容易导致机体功能失调,中医学中称为“肝郁气滞”。第三、合理的转移情绪,又叫移情。分析问题要多考虑积极向上的方面,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合理的把失望、伤感等消极情绪淡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来。第四、配合药物养生,例如玫瑰花、郁金香、百合、合欢皮、青皮、香附、佛手等具有清心解郁、疏肝理气的功效。第五、保持身体健康,加强锻炼、营养均衡,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也是维持心理健康,保持情绪稳定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焦东亮,许华山,高艳,等.中西医情绪治病理论的比较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0):656-663.

[2]BLANCHETTE I,RICHARDS A. The influence of affect on higher level cogni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judgement,decision making and reasoning[J]. Cognit Emot,2010,24(4): 561-595.

[3]JAMES W. What is an emotion[J]. Mind,1984,9(34):188-205.

[4]Koloski NA,Talley NJ,Boyce PM.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care seeking in the functional GI disorde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9):2290-2299.

[5]趙占强,胡文静,宋力峰,等.情志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4):43-45.

[6]Mawdsley J E,Rampton D S.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IBD: new insights into 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Gut,2005,54(10):1481-1491.

[7]柯美云,张艳丽.重视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1-2.

[8]Cardoso G,Graca J,Klut C,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following cancer diagnosis:A cross-sectional study[J].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2016,21(5):562-570.

[9]郭利华,赵瑞莲,刘建丽,等.基于国医大师张震疏调理论探讨肿瘤气机郁滞致癌的病机[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03:103-105.

[10]常艳鹏,任路,张明雪,等.情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23-625.

[11]王玲欢,李蕾,唐燕,等.25例COVID-19患者心理护理与体会[J].护理与管理,2020,4(37):84-85.

(收稿日期:2020-07-02)

作者简介:李雁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风湿病的防治与研究。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情绪疾病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情绪认同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