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净 乡美城靓

2020-01-03 10:15钟培源郭涛曹忠诚
宁夏画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贺兰山全市生态

钟培源 郭涛 曹忠诚

蓝天碧水净土“护起来”

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全力推进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蓝天保卫战。建成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天候监测网格,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个。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9 年全市优良天数 298 天,比例达到 81.6%,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 34 微克 / 立方米,较 2015 年下降12.2%(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加强重点行业治理,1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改造,水泥、焦化、钢铁、锅炉全面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加快燃煤污染治理,淘汰分散供热供蒸汽燃煤锅炉。2015年以来,累计淘汰燃煤锅炉517台,合计1265.798蒸吨。大力实施城市扬尘防控,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防控“六个 100%”要求。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一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连续6年黄河干流石嘴山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优,良好水质比例达到 100%;沙湖实施了近 20 项工程,水质由劣Ⅴ类逐步提升至Ⅳ类及以上;2019 年 4~12 月, 典农河入黄口平均水质为Ⅳ类,达到近十年历史最好水平。完成第四水 源地替代工程,彻底解决第四水源地本底超标问题,实现了城市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100% 的目标。2019 年,水污染防治工作经验在全 国水环境达标工作调度会上进行交流,石嘴山沙湖水站获批全国首批“最 美水站”。二是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建成12座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6 座再生水厂 ,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均已实现一级 A 排放,污水和中水处理能力分别达到 23 万吨 / 日和 13.5 万 吨 / 日;取缔 8 个入黄、6 个入沟工业企业直排口;在典农河流域建设 7个湿地,基本实现典农河水量全处理;97.4% 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建成污染治理设施。完成雄鹰驾校、蓝孔雀山庄、影视基地等 65 项水源地清理取缔任务。

启动土壤污染防治。自2017年开始石嘴山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全面启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布设农用地详查点位 300个。

积极做好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涉危企业规范化考核达标率明显提升。制定并印发《石嘴山市推进土壤保卫战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关于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信息沟通联动监管机制的通知》,在全市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工作,在国家污染地块系统中建立市、县(区)环保主账户,住建、自然资源共享账户。2018年、2019年每年公布2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業,完成与县(区)人民政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并全部完成了土壤自行监测工作。

按照重金属减排目标,对辖区内涉重金属企业建立了全口径清单,并在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注册填报;按照自治区《关于转发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方案的通知》,对辖区内涉镉等重金属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辖区内重金属企业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危废和重金属管理要求加强管理,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山水林田湖草“美起来”

实施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通过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打造“绿色长城”。发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贺兰山东麓植树造林、城区绿化美化、黄河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2.0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60年的1%提高至2019年的6.54%。在全市建设市民休闲森林公园3个,实现了每个县(区)建设一个集植树造林、景观营造、市民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推行草原禁牧封育,草原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34.7 %提高到40.12%。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沙湖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十大湿地”之一,基本形成了以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重点整改任务,加强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制定出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方案》,共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公里,贺兰山的生态保护形成了点、线、面互为一体的格局,保护区内煤矿、非煤矿山等企业全部关闭退出,所有非法人类活动彻底停止,“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巍巍贺兰“绿起来”

贺兰山在石嘴山市境内南北长约89公里,东西宽20~50公里,总面积1605.7平方公里,其中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该市境内总面积1312.6平方公里。曾经,由于无序开采矿产资源,采矿区内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采矿剥离的渣石堆积成山,尘土飞扬、污水横流,各主要沟道建有数百家洗煤厂、储煤场,贺兰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半个多世纪以来,石嘴山市依煤发展,孕育了众多涉煤企业及众多的产业工人。是舍弃还是坚守?舍什么?守什么?“怎么办”摆在了石嘴山人面前。

贺兰山环境整治涉及企业197家、经营业主208人。企业情况错综复杂,部分层层转包承包,涉及许多违规开采行为、历史遗留问题。经营者利害关系盘根错节,存在大量经济矛盾、诉讼纠纷。同时,涉及几千名职工安置再就业,这几千名职工后面牵涉到几千个家庭,稳就业、保民生、促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

2019年9月24日,石嘴山市委常委会会议在贺兰山王泉沟、正义关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现场召开。面对千疮百孔的“父亲山”、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大家的心情格外沉重。算环境账、算经济账、算儿孙账……一笔笔账算下来,大家想到了一处:眼前的利益是“小利”,长效的治理才能使巍巍贺兰山造福子孙后代。类似的贺兰山整治现场会、协调会、问题调研会等,全市开了1800多次。其间,与企业个别洽谈1242次,集中约谈62次,关停企业214家,解决职工转岗就业近千人。

如今,大磴沟的渣台已不复曾经的灰黑模样,削坡覆土后,一环一环的绿植在渣台上扎下了根。

从星星点点的绿,到布满山沟的绿,3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让“父亲山”的肌体渐渐恢复生机活力,也让山中绿色成为生态游的一景。

山绿了,风清了,以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石嘴山,也在阵痛中进行着艰难的转型。3年多来,全市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1600万吨,造林绿化10平方公里,播撒草籽近200平方公里,治理修复面积146平方公里。

2017~2018年,完成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44个点位的清理整治,治理修复面积58平方公里;2019年,大力开展贺兰山一体化综合整治修复,关停退出正义关、王泉沟、炭梁坡等煤矿和非煤矿山34家,治理修复面积88平方公里,崇岗、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关停退出煤炭加工企业占区域企业总数的86.9%,重大区域环境面貌实现明显改观。

绿色发展“快起来”

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降碳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形成。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2019年,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为150立方米、28立方米,分别较 2010 年下降 34%、24.58%。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201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98%,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0.9%;2016~201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1%。

坚持实施最严格的土地节约用地制度,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采取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和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期等方式供地,有效防止土地低效闲置。2019年度单位 GDP 耗地下降率为6.17%。

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阶梯地价、工业园区土地“优二进三”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大力清理闲置低效土地,积极盘活僵尸企业等存量用地,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2016年大武口区、平罗县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22.9%,利用余热余压等发电累计装机容量22.7万千瓦,年发电达1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8万吨,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94%以上。

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2013以来,完成了84 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

创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成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总能力达到60吨/日,基本实现了城市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石嘴山经开区、平罗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绿色示范园区,石嘴山高新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天地奔牛、大地循环、中盛电缆等14家企业获评国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推动6家企业获评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家企业荣列全区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推广倡导绿色生活。城市公交、出租车采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25.76%;加快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全面落实65%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新建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60%。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已改造老旧住宅小区218个,建筑面积321.3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7万户,完成投资71083万元。倡导绿色消费,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推行“文明餐桌”,开展“光盘行动”。

生态廊道“建起来”

严格落实自治区《银川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市、县区规划建设紧密衔接。共建都市圈三条生态廊道,促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石嘴山市与银川市水系相连、湖泊相通、沟渠相延,相互環境影响直接而又明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把建设“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典农河多彩休闲生态廊道、滨河大道黄河金岸生态廊道”三条廊道作为加快推进都市圈建设的主抓手,各县区以110国道、典农河、滨河大道为主线,辐射两侧沟渠路、村庄为点面,统筹治理,扎实推进银川都市圈生态廊道建设。

主动对接共享都市圈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优质资源,协同建设银川、石嘴山、吴忠城际公交线路,提升石嘴山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任务。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市域内自然保护区、黄河岸线、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9类禁止开发区中重点管控区全部纳入保护红线范围,全方位生态保护格局日益形成。

牵头成立银川都市圈新材料产业联盟,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推进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建成红崖子黄河大桥、银川都市圈天然气管网互连互通工程,推进G110线大武口至暖泉段改扩建工程、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工程、石嘴山市应急储气设施建设工程、西线引水工程等项目。

猜你喜欢
贺兰山全市生态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印象贺兰山
《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在哪儿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