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上杉 钟培源 刘宵华 赖盛龙 辛怡丽 杨晓彤 强幼德
宁夏的北部,贺兰巍巍,黄河滔滔。一山一河,孕育出一个美丽的城市,石嘴山。
石嘴山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属地级市,位于东经105°58′~106°39′,北纬38°21′~39°25′。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踞银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3475.9米。按地形地貌可分为贺兰山山地、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冲积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四种类型。东西宽约88.8公里,南北长119.5公里。
石嘴山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188.8毫米,但年蒸发量高达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多倍。年最低平均气温-19.4℃~-23.2℃,年最高平均气温32.4~36.1℃。
石嘴山,这个简洁硬气的名字,配宁夏工业长子的身份很合适。即使在宁夏,说起石嘴山也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气质。
《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出银川北行300余里,黄河岸边有一巨石,凸出如嘴。”人称“石嘴子”,石嘴山因此而得名。曾经寻找过这个石嘴子,但未果。据说,只有在河里行船,才看得见这个巨大的石嘴。在黄河航运的兴盛期,它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
还有其他说法,但这是最广为人们认同的说法。
还有一个传说。
一般历史悠久的地方都会有传说,因为中国人对山河都是心怀敬畏的。
传说石嘴山原是托塔天王李靖府前的石狮子,因哪吒恶作剧惹怒了龙王,与李靖斗了起来。打斗中石狮子被推下凡界,掉入黄河,阻塞河道,致使洪水泛滥为害。一个叫“黄河”的小伙子历尽千险,终得神仙传授咒语,使石狮子从嘴部裂开,变成两座山峰,名曰狮嘴山。久之,叫成了石嘴山,进而成为地名。
黄河、龙王、天王,这样的故事才配得上这片美丽土地的名字,中国的老百姓其实骨子里都是浪漫主义的。
石嘴山的历史,考究起来,相当久远了。有文字记载的,当从秦算起。
秦朝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于境内设浑怀障(今平罗境内)。
西汉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击退匈奴,迁移民,筑廉县(今平罗),是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隶属北地郡。
其后各朝代在这里都移民屯兵,设州置县,以固边防。
西夏、元,属定州。
明朝筑有旧北长城、河东长堤、西长城、北长城等。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为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朝,属甘肃省宁夏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置平罗县。后又置新渠县、宝丰县。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设宁夏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平罗、惠农、陶乐、磴口四县。
1949年9月25日,全境解放。
1955年,国家把石嘴山定位“一五”期间全国10个新建矿区之一。
1956年,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发石嘴山丰富的煤炭资源。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报请国务院撤县(惠农县)建市。
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嘴山市(县级)。撤消惠农县设置,驻石嘴山。辖石嘴山镇(区级)与尾闸、黄渠桥、宝丰3个人民公社。
1972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银北地区,辖平罗、陶乐、贺兰三县及大武口区(一区)、石嘴山区(二区)、石炭井区(三区)。
1975年11月23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银北地区,恢复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市级机关由石嘴山迁至大武口。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郊区4个市辖区和平罗、陶乐两县。
1987年1月,撤销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市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和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炭井区,将其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将宁夏隆德县的隆湖吊庄及平罗县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市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和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4年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惠农区。2004年2月11日,撤销陶乐县,将原陶乐县除月牙湖乡外划入平罗县管辖。市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
但要是从考古成果来看,石嘴山的故事得从4万年前说起。那时,石嘴山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了。分布于贺兰山沟谷的早期岩画也显示了远古人类的活动轨迹。
据考,陶乐南部与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相连,平罗暖泉、明水湖、惠农燕子墩、高仁镇泉子湾、五堆子查汉埂、陈家湾等地都有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遗存。
石嘴山境内自古就是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可以说,是边关军事和农牧业资源开发的需要,形成了石嘴山早期发展的雏形。
游牧民族由于“逐水草而居”,生产力低下的特点,其流动性决定了难以形成城市。只有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出现,才会形成定居,才会有城市的出现及配套的政权。所以,最早出现在石嘴山的游牧、狩猎的民族,除了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外,早就消散在历史的烟波里了。
石嘴山出现城镇,最初就是军事上的需要。秦始皇为巩固边防,派大将蒙恬北上驱逐匈奴。蒙恬占领了河套地区后,在黄河东侧设置了浑怀障,并修筑长城。这些障城、长城和黄河天险构成了秦朝疆域北线的防御体系,同时,也催生了戍边移民、农业生产及商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城镇。
由于黄河的灌溉之利,其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该地区进行了戍边和开发移民,出现了平罗、惠农、陶乐等城镇,也有了沿黄河而生的城堡村寨,给这一地区带来了相应的繁荣。
石嘴山市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开发潜力极大。近年来,石嘴山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响“珍硒石嘴山”农产品公用品牌,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优质瓜菜、特色制种、现代草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8.4亿元,是1978年的116.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3元,是1985年的35倍。
石嘴山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移民。早期,石嘴山以农牧业为主。后来,依靠黄河,一度航运业也很兴盛。在没有铁路、空运,甚至连陆路也不发达的情况下,黄河的水运能力就独占鳌头。宁夏、内蒙古阿拉善的羊皮、羊毛、药材等物产大部分集中于此,再运往外地。甚而新疆、青海、甘肃及河套地区的羊皮羊毛也先运到石嘴山,再由民船运往包头。
明万历五年,官方专门在石嘴山设立了“夷厂”,清代改为“市口”,石嘴山的大码头一时喧闹空前。明朝开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石嘴山也有了“葛秃子”一类洋买办的出现。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增长,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不断有人移民
到石嘴山,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为农牧业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1~2000年的50年间,是石嘴山移民的高峰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为开发宁夏煤炭资源,国家有计划地从辽宁、江苏、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煤矿抽调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达5万余人,有的单位甚至是整建制的移民。以石炭井矿务局为例,一矿主要来自本溪,二矿三矿主要来自鹤岗、双鸭山,大峰矿主要来自抚顺,乌兰矿主要来自阜新。一时间,偏僻荒凉之地成为兴旺繁荣的塞上煤城。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因政策驱动和煤炭资源开发而起,不仅仅为石嘴山带来了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成建制的调动带来了成熟的技术和熟练的工人。“大三线”战略为石嘴山的工业奠定了基础。例如冶金部1964年改建扩建原石嘴山钢铁厂,1965年中央决定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部分科室搬迁到石嘴山,为军用配套的“三线”企业,这些人员的到来为这座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使石嘴山的工业人口大大增加。
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是石嘴山市繁荣兴盛的基础。石嘴山建市以来,工业一直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居领先地位。目前已形成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多元合金为主导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6%;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位列世界钽铌行业前三强;煤机综采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镁及镁合金、煤质活性炭、碳化硅、ADC发泡剂、水合肼等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石灰氮和双氰胺产量居全国首位、世界市场占有率达70%。
石嘴山市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已探明有煤、硅石、方解石、石灰石、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黏土、金、铜、铝、铁等10多种矿藏。尤其以煤、硅石、黏土等非金属矿藏蕴量最大。对石嘴山市产生深远影响的煤炭储量丰富,全国12煤种石嘴山有11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
曾几何时,石嘴山是污染的代名词。因为煤矿开采、运输,各种洗煤、焦煤的提炼,铁合金、造纸厂、火力发电等工业污染,使得石嘴山长期笼罩在烟雾之中。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如今的石嘴山,早已告别了旧日“煤城”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城绿色半城湖”的景象。
黄河穿东过,西依贺兰山,湖泊星罗棋布,石嘴山是塞上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推进生态转型,持续做好造林绿化、水系优化、城市美化“三篇文章”,森林公园、汇泽公园、星湖翠岭、舍予园等园林景观媲美竞秀,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06平方米,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
黄河流经石嘴山全境108公里,既涵养着石嘴山的农业文明,也曾使石嘴山的陶瓷、煤炭及周边的羊绒随着滔滔黄河水传向四面八方。
贺兰山南北绵延220公里,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横亘在腾格里沙漠与宁夏平原之间。其中在石嘴山市境内长约89公里、扑朔迷离的贺兰山岩画,充分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石嘴山境内的湖沼众多,南端延至永宁鹤泉湖,北到惠农燕窝池,是宁夏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沙湖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
2007年,星海湖被列为第七批38家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2018年,石嘴山市获批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重点围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修复三大类27项指标,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试点。
登高望远,只见贺兰山巍峨耸立,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蜿蜒北去。曾经的矸石山已被覆土绿化、置石造景,成为4A级景区,曾经污水横流的滞洪区也华丽转身为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绿地纵横交错,镶嵌在城市之间。
近年来,石嘴山市以实施全域旅游开发工程为统揽,以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宣传营销为重点,不断完善产品体系,丰富旅游业态,持续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
石嘴山市把发展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作为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致力打造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标志性目的地。
2018年以来,石嘴山市先后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项目有5个,其中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小镇、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大武口凉皮经济产业园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煤城记忆文化旅游特色街区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大武口洗煤厂工业旅游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和规划设计。
这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是宁夏的工业长子和产业摇篮。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曾响应国家号召,云集塞上边城石嘴山,筚路蓝缕,不懈奋斗,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创业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建设之歌。
山水竞秀、城乡繁盛。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期,石嘴山迎来了建市60周年的大喜日子。吸吮着时代发展精华,扬帆于神州春涌大潮,一座蕴育着新时代气质的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拔地而起、绽放异彩。
这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山水城市,一山一河是城市的风骨和灵魂。
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组成城市的血脉和传承。
沧桑一甲子,华彩六十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的石嘴山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正以崭新的姿态迈着坚实的脚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