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3 10:04孙连云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孙连云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意义非凡。突破了古代文学课堂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中以问题为中心,多种交流方式并存。课堂教学中提出或发现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形成知识的整体节奏,是促进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意在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历史获得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教师通过示范性解读,教授学生文学作品解读分析的方法,挖掘古代文学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审美素质。长期以来,有些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仍然遵循“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学理念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被检验者和被监督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尽管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学习自主性未被充分激发,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较差。在目前社会对汉语言人才的规格与要求已经提出新变化的前提下,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得效率低下,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探究新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问题导向式教学,在英文上常被翻译为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并在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1](2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论著中非常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学生反思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教学模式。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问题教学模式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结合古代文学学科特点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种教学策略既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又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集中体现。简而言之,该教学模式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导向,要求教师始终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合作,围绕这些问题寻找文献资料,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规划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改变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疑问的解答者和学习效果的检测者,多面把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境下,师生教学相长,有利于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从完整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式导向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之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古代文学课堂的可行性

在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形势及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高级精准的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运用相应的知识,服务于地方社会需要,拥有较强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和对地方文化的调研能力等。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课程设置更具多样化和丰富性,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面临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大为缩减的情况。极易造成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读停于表面的情况。而且鉴于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远,它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和文献资料都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堂易有疏离感。长此以往,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强化,學生学习潜能难以被开发,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高标准要求。

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与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相融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呈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再生”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将更具可行性。强调教师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问题为先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为先导”不仅体现为老师提出问题,而且应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孙绍振先生曾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2]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根本是在学生阐释、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通过进一步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课前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将知识点系统地分解为单一识记型问题、综合分析型问题及应用创新型问题,再结合问题的性质确定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教师指导的相关板块内容,将传统的课堂转变成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的场所。例如,论陶渊明的仕隐原因及曲折的人生道路对大学生的借鉴意义。出仕原因可试从个人、家庭、时代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归隐原因学生往往只看到表象,不能作出深层次思考,由老师总结讲解。这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特点在于将人物的时代背景与作家作品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又不拘泥课堂教学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广阔思考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互动讨论为形式,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是在现实问题和情境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将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效融入古代文学学习之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将突破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主动学习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鼓励课堂上进行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文学是对人类心灵历程的记录,它是人类自我观照的一种方式,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出深沉的人性意蕴。古代文学史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作品为依托,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文章建构的情境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刻,发掘文学长河中的人性之美,培育和提高人格修养,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境与当下的文化现象和人物事迹勾连起来,进行具有历史深度和现实指向的观照和反思。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古代文学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统一性,必须完成由传统的教学课程向问题导入式课程的转变,因此师生的平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导入式课程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中,需要在师生信任、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跨越古典与现代的鸿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由此,古代文学史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教师的专题引导;作品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交织学生的专题讨论。教师既要准确描述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剖析阐释重要作家作品,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又要发挥教師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鉴赏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提高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感悟能力都会有所增强,阅读量也会有一定的增加。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质展开“课堂研讨”的训练。针对文本,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采取竞赛、表演、辩论等多种方式完成,结合古代文学课程特色,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如先秦文学《诗经》这一章节,可向学生讲授重点篇目,如饱含家国情怀的《黍离》《采薇》,寄予热烈赤诚之心的相思之曲《关雎》,可组织学生吟诵《诗经》的这些篇目,感知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和内在情志。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以问题为主线,设置讨论主题、研讨方式、参考资料等任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善“导向”的教学目标,防止学生思维偏离目标。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文献、理论思辨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式模式下古代文学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以考试为主要目的,改变教学考评体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为主,这样的考评方式对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在考前突击备考,无法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显然不能单一地体现为期末考试成绩,还应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外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又要加强考查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这就要求强化对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教师给出主要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课下自主思考,不断利用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基础,合理考核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将专题研讨中的学生表现、专题小论文写作、读书笔记评比、古诗文诵读比赛、经典篇目片段试讲等项目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将成绩评价指标做到人文化、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存在的问题

古文学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设置问题为核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导向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更具明确指向性,保证教学效果。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问题的设置上,要使问题意识贯穿整个课堂,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问题设置盲目化的情况,有些问题如果没有适时结合教学计划跟踪探究,盲目抛出机械化问题,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要使问题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考虑学情,更具针对性、梯度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其次是课时的把控上,随着古代文学史课时的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探究讨论中,而不是走马观花,仅仅趋于形式,忽略课程的含金量,需要进一步思考。

古代文学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为古代文学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评体系尝试改革,宏观上以问题为教学的基础,视问题为师生交往的核心,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微观上,每个问题的探究过程都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的因素配合,整体上促成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构建,较明显地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尽管还存在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深具启发意义,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

[2]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顾春风.问题驱动教学:魅力与操作[J].新课程,2012(06).

本文系沧州师范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一般项目“古代文学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C038。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