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洁
摘 要: 学前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素养要求比其他类师范生更高。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命教育为前提,对学生口语素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质疑、反思,探究构建口语素养培育策略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素养提高。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命·实践”教育视域;口语素养培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开展“生命·实践”教育,正是凸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生命教育在中国发展已经近20年了,学者大致认为,“生命·实践”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的潜能实现,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和终生发展能力的教育。
口语能力是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口语素养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强弱及对知识接受消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素养高低应当作为衡量能否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发现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素养中存在的语音意识、语音技能等口语能力问题,从“生命·实践”教育视域角度对学生口语素养培养途径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当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选取我校学前教育专业1—3年级师范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40份。收回1212份,有效问卷1203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对提高口语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模糊。
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少数学生不够重视口语素养,表现出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通常更注重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技能学习,认为这些技能更加“有用”。也有部分学生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但仅仅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技能的训练,“重理论轻实践”,局限于“懂”,却不会“演”。
(二)语文素养不高。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词语使用错误率较高,句子缺少逻辑顺序,用词不规范,语言缺少表现力和张力,语气平淡,有些学生甚至无法完整、清晰地表达意思。口语教学不能只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口语技巧,忽视培养学生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缺乏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的口语训练,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提高学生口语素养,必须从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做起,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口语素养培育的基础,是提高口语素养的重要路径。
(三)心理素质薄弱。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羞于在公共场合讲话,即使勉强开口也是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言之无物。心理素质是人素质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言素养培养的基点。有位专家曾把人的口才能力比作高楼大厦,认为口语表达艺术,正如大厦地面以上的部分,如建筑风格、建筑材质等,是由说话者的思维决定的;认为大厦地面以下的部分——地基,基本由心理素质决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会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充沛积极的情感是必备的职业素质。教师要举办大量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磨炼心智、总结经验与教训,达到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
(四)缺乏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一些学生觉得口语比较简单,就是说话而已,可事实上一开口,就会遇到语言枯燥,用词贫乏,表现力差,语言生动性、逻辑性、丰富性不足等问题,这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导致的失败行为。
二、“生命·实践”教育理念下学生口语素养培育策略
(一)以课题研究为指引,把“生命·实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
以“生命·实践”教育为标准,转变教育理念,把既重视学生全面优质和谐发展,又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作为基本育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口语素养对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口语教学为抓手,关注、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积极创造条件,因材施教,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加强学生口语素养的个性化引导,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二)从“生命·实践”教育的视角,深度探索学科教学改革,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并找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
1.实践演练的培养方法。
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践性要求很高,不能仅仅重视理论学习,而要注重听、说、读等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在大量的朗诵、演讲、辩论等实践演练过程中,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口语表达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补差训练。适当增加发音、朗诵等口语训练的课时量,对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章进行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符合口语训练听、说、读并重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
2.细致全面的培养内容。
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要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补充、扩充,尽量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思维性、实践性并重。最大限度地滿足学生个性需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达到完善学生口语知识体系的目的。
3.注重日常积累。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培育口语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口语素养的重要路径。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语文素养进行个性化引导,让学生学会梳理语文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
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肯定和重视学生生命主体性,是“生命·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培育口语素养时,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口语素养,如何体现自身的口语特色,展现独特的口语魅力,尽量避免千人一面。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准确表达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让语言表达更具有表现力。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说:“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中,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与科学,而且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生命力是“生命·实践”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怎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前提,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师生平等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教师的教学智慧,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用体验式、对话式、探究式、发现式等学生能够深度参与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充分释放教师与学生之間的潜能,打造充满创造性、愉悦性和生成性的课堂。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既不是在被评价集体内确立判据,又不是在集体外确立判据,而是比较被评价者的经历,或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这种基于“生命·实践”教育视域的评价方式,将为幼儿教师语言素质的提高带来新的生命活力。
1.改革评价制度,力争评价形式的灵活性。
以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明显不符合幼儿教师口语教育的要求。因为考试评价制度考察的是学习成绩,关注的是结果,忽视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幼儿教师口语独有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我们注重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建立随时评价、专门点评等多种更灵活的评价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同时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
2.打破评价模式,追求评价角度的多样性。
打破以往教师评价为主、教师与学生二元对立的传统评价模式;追求评价角度的多样性,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体验获得的喜悦,增强评价的激励性,促进评价功能的实现。
3.注重评价过程,发挥过程评价的指导性。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终结性的结论,而应是贯穿学生整个求知过程中带有鼓励性质的评价,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这样的评价形式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成长。
4.落实评价调节功能,彰显评价标准的个体内差异性。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生命·实践”教育原则,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我们无法让他们都达到同一层次。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看到学生的进步。如评价学生的口语素养可以从听、说、读、演等方面着手,重点表扬掌握得好的技能,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5.突出评价的反馈功能,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的功用性。
有了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学生的口语素养培育就形成了“理论学习——实践演练——评价反馈——提高完善”的闭环。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及时看到进步,受到激励和鼓舞;及时发现差距,立刻完善和改进。
在“生命·实践”教育视域下,我们应该赏识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如此不同,每一位学生都如此重要,每一位学生都如此优秀。尊重学生生命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让学生学有所获,实现理想、体现价值,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卜玉华.“生命·实践”教育学建设阶段性进展报告[M]//叶澜,等.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李政涛.为“生命·实践”而思:“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专题报告会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罗楚春.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5]汪仲启.叶澜:构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N].社会科学报,2013-04-25.
[6]孙方.生命教育与多元生命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2015(11).
[7]李小颖.幼师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育研究,2007(5).
[8]盖颖.幼儿师范生职业口语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命·实践”教育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26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资金科研资助项目(BRA 2018255)资助成果;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幼师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