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地方院校 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思辨与改革审视

2020-01-03 10:04苏红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苏红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对创业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从创业教育地位、创业教育层次选择、创业教育功能定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时期;意义思辨;问题审视

创造、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轨,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出现人才浪费、大学生就业难等状况。尤其当前,受疫情防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创新创业深入人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开展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面对国家社会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战略选择。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声势大、影响小,形式多、内容少,投入多、收效少,尝试多、推进少[1](88-89)。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力库的地方高校,如何理解创业教育,如何推动实施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是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辨析

何谓创业?《孟子·梁惠王下》有言“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把创建功业与流传后世相关联。《辞海》解释创业为创立基业。《现代汉语词典》将创业定义为创办事业。可见,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素质,不仅是创立企业,还包括创立事业。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新的服务或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2](1-3)。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授予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品质、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性教育。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导向,是基于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上的教育。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向学生讲授MBA创业教育课程,开创了创业教育之先河。国际上,创业教育的全称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澳大利亚学者埃利亚德博士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即创业教育。可见,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开创企业,进行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生存能力[3](34)。

二、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思辨

1.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地方高校如何改革?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如何适应引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一直以来,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层次、类型定位模糊,尤其一些地方高校,在学校层次、类型定位上存在“扎堆”现象。地方高校办学思路仍不能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局限,一些地方高校纷纷以原“985”“211”等高校为模版,以进入国家或地方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在学校建设上一味追求“高、大、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上演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跟风现象,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无特色,发展无出路,卷入毕业生就业难的怪圈。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业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为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突破口,开辟了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教育改革的新天地。因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深化。创业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既能从事一般工作又能从事开创性工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将促使地方高校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探索出一条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一流高校一流的学科建设。

2.有利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学而优则仕”“重仕轻商”的封建传统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新时期,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型,存在求稳的心态,缺乏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历来备受大学生青睐,中小微企业、自主创业等受到大学生的冷落。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无疑把大学生拉回了求稳就业的长队,大学生对去中小微企业就业产生畏惧,报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的毕业生人数骤增。创业教育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3.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及创造力。岗位适应能力及创造力是用人单位择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在社会扎根立足的根本。传统的教育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弱,对职业世界理解不足,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很少能够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自主能力训练。同时,传统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按部就班学习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探索机会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一些知识在学生出校门之前就已经更新换代,导致一些大学生岗位适应力及创造力弱。创业教育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导向,是基于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上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理念融入学科教学培养,强化学生敢闯敢干、会闯会干的能力。通过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等,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学生进入社会之前,了解工作世界,有意识地锻炼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

4.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在原有岗位上或新创造的岗位上进行着创业活动,思变是个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企业择才更注重对应聘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核,单纯的专业知识已不再是企业录用員工的唯一考核指标。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学校品牌、地域面向等方面都弱于部委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将是地方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创业本身是一种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选择的更加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就业。可见,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无疑将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优质工作空间。

三、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改革审视

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导向,是基于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上的教育。我国2002年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目前已进入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4](35)。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成效偏低,地方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深入反思总结如下:

1.对创业教育地位的认识。在我国,由于创业教育的推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地方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地位认识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行动上的被动和认识上的偏颇。创业教育成为传统高校教育的补充,甚至被一些高校认为是新时期的政绩热点,是解决难就业毕业生的权宜之计。一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重“钓鱼”、轻“撒网”,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5](248)。创业是一种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教育是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高校应正确认识创业教育的地位,切实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推进,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推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建设。

2.对创业教育层次选择的认识。目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普及到各个层次、类型的高校,从本科到高职,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原“985”“211”等高校。作为创业教育开展较晚的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的定位做好创业教育层次选择是工作的前提。从现有地方高校创业实践看,一方面,一些地方高校注重创业精神的培育,一些高校注重创业实务的培训。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倡导科技创业,认为大学生应在专业基础上开展科技创业,一些地方高校主推平民创业,任务科技创业太过“高大上”,平民创业更贴近实际,更容易实践。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作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科特色等科学定位,注重对学生创业实务的训练。同时,地方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群体开展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同时,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

3.对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认识。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之一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业教育被一些地方高校视作解决就业难题的权宜之计,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救命稻草”。其表现为勤于创业统计、重于对学生的短期创业技能培训、苦于调动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忙于召唤学生自主创业。受惯了传统教育的大学生面对创业教育,大部分表现不够热情,认为创业离自己遥远,签约一份工作才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少部分表现为有兴趣的学生,对如何创业、创业流程等也表现出焦虑。可见,在师生观念上,都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创办新企业,进行自主创业,忽视在现有企业、现有岗位上发挥创业精神进行的新业务、新方式方法创造。

然而,创业教育是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多维系统教育。创业教育体现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成功的创业教育应摈弃狭隘的理念,树立大创业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结合实际把培养岗位创业者与自主创业者相结合。所谓岗位创业是指在现存企业中,发挥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促进新业务的创造或多种创新活动的开展[6](47)。岗位创业者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内驱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现,在现有企业、现有岗位就业,开拓事业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愿,岗位创业者在条件成熟后可以开拓自主创业。

4.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表现为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其中创业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实务。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由于竞赛性质及资源有限等原因,主要面向少部分学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不相融合。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业教育必修课与大部分学生需求脱节,缺少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育,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把学生带入创业的另一条道路,忽视对专业的学习,挂科、休学等问题层出不穷。

然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专业教育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构思与实践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旧事物的不足和新事物的萌芽,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秩序,勇于实践,敢于冒险,引领事物发展。任何领域的创新创业都是建立在对所在领域的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礎,为发现、实施新思路、新方法,开拓新业务、新空间奠定专业基础,创业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出发点,构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机制,培育既符合专业发展要求又具备未来创新创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人才。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有力抓手及推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功能价值及实施模式应得到地方高校重视,地方高校应统一认识、统筹推进,推动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于长湖,闾振华.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3]马晓春,牛欣欣.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变革的新图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9).

[4]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5]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6]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

江西省教规课题:江西高校大学生留赣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20YB06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