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琳
摘 要: 加强创新认知教育,积极培养创业人才,是加快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双创”环境下的创新和创业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理论成果。本文以“双创”发展现状为背景,重点分析高校中创新认知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难点问题,概括当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确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完善的对策措施,促进高校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双创教育;创新;认知教育;创业;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开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简称“双创”),成为当前经济事业发展的新的态势,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作为最有活力的群体代表,大学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掀起高校毕业生创新事业的浪潮[1](188-189+192)。
在当前“双创”活动的大环境下,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极易使创业人员出现各种意外状况[2](65-66)。为此,全国大部分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双创”环境下开设创新人才培养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提高“双创”活动效率,加强创新认知教育,探索制定创业激情人才培养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学生的创业激情。
2.“双创”思想理论
2.1“双创”思想的提出背景
“双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缩略称法,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随后李克强再次强调“双创”应该成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力[3](84-88)。在“双创”活动的影响下,大众创业意识和万众创新意识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国家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在高校教育中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创新创业理论涵盖技术、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内容,深层次的内在含义是将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思维等作为首要目标进行培育,输出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在此社会背景下,大多数高校积极深化教育改革,纳入大学教育培养体系当中,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先决基础条件,全面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2.2“双创”理论的核心
“雙创”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锻炼参与者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素质,并以此为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实践新平台,实现多功能、全系统的全面功能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机会。研究“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丰富学校“双创”教育理念,为高校理论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材料支撑[4](78-84)。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改善社会就业形势和人才应用环境做出贡献。“双创”人才不仅对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具备各类管理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等多重角色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3“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使命,培养“双创”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经济向前发展的自主选择[5](32)。高校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全面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实现创新创业的共同发展,是提高当前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内在要求。
3.当前“双创”培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3.1教育理念还不够完善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不够全面细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大学教师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释放,个别院校对教育的整体理念缺乏正确认识,存在片面性[6](129-130+138),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能得到全面发展。个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倾向于采用以往的教育模式,对“双创”理念认识不清,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当中。
3.2从业人员师资不够
经过近几年的业务发展,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得到了补充,但是总体来看,师资队伍数量还不够,无法满足日常教育需求,尤其是师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胜任创新创业师资岗位的专业要求[7](15-16)。从高校开设课程上看,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双创”的相关专业,但是专业从事创新创业理论的教师占教师整体队伍比例较小,导致教育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无法保证创新认知教育和创业激情人才的后续培养,间接导致高职院校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全面的教育体系,忽视教育与人才需求的融合。
3.3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不够厚重
高校教育要重视为创业创新项目提供支持,营造活泼轻松的校园创业氛围环境,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创业实践指导活动,促进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目前一些学校工作浮于表面,尚未完全形成厚重的创业创新氛围,难以带动校园创业的进步[8](27-32)。另外,虽然国家关于“双创”的政策较为有利,但是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对学校的资金、制度等扶持力度比较薄弱,存在衔接不力、机制缺失、力度有限等问题。大学生在学校创业中条件有限,如果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就会导致众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放弃创业,不能把创业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4.“双创”环境下创新创业激情人才培养对策
4.1人才培养和课堂学习相融合
首先要做到将双创思维理念和高校人才培养融为一体,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就是要将“双创”理念贯穿始终,而不是简单地添加就业指南环节[9](70-74)。创业教育需要教师熟练运用相关就业平台,对教材、教学、课程学习等环节进行完善;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在课堂学习中运用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激发创业激情[10](68-69)。其次将文化理念输入课堂中,作为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重现创业项目运作过程,不断强化教育效果[11](306+308)。最后是组织课堂的协作性教学,“双创”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延伸拓展,深化教育成果,积极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课堂的相互促进,凝聚成创新教育的新力量。
4.2合理完善教师队伍
由于“双创”教育的特殊专业性和专业新颖性,必须严格要求相关的教师队伍,加大师资队伍的完善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层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12](32-36)。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创业创新的全过程和组成要素,并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才能在“双创”建设中,帮助高校学生提升创业意愿和实践能力。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吸引大批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人员进入高校教师行列[13](81-84)。另外,要把高校的相关政策、资金进行导向性倾斜,把“双创”专业培训、科研等环节抓细抓实,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双创”活动,使创新创业从科研理论到实践操作全过程均得到落实。
4.3加大扶持力度
“雙创”教育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国家是高校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双创”教育离不开政府的鼎力帮助,不但需要政策性保障,而且还需要资金的帮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能够使“双创”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社会企业是“双创”教育成果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双创”教育需要得到企业的帮扶,企业的参与程度决定教育的最终效果。学校是“双创”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推动教育实施的重要落实主体,应当在教育中成立专门机构,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帮助。
5.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双创”逐渐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创新创业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强创新认知教育,积极培养创业人才,是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当前“双创”教育存在的困难,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江丽.“双创”教育的困局与变革——基于“课程思政”视角[J].中国商论,2020(12).
[2]刘家宝.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双创平台[J].河北企业,2020(07).
[3]张虹.高职时装零售与管理专业“双创”教育的改革——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服装营销职场化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6).
[4]石建莹,舒洁,张舵.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34(02).
[5]万珊,钟文彬.探究“双创”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J].才智,2019(04).
[6]贾爱君,杨蕊.“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环境设计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04).
[7]张丁华,王艳丰,朱金凤,刘守铉,贺含珍.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J].河南农业,2018(36).
[8]庄志英.“双创”环境下共享机制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2).
[9]刘有升,陈笃彬.冰山模型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6(04).
[10]丁祖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06).
[11]张亚男,谢芹.创新驱动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经贸实践,2018(07).
[12]白文周,戴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01).
[13]方向,何兴旺.双创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2).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ZZ1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