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敏
摘 要: 情绪管理是个体在诱发事件感知、评估及引起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情绪体验和如何表达的过程。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增强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针对部分大学生党员中的情绪冲突状况,本文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剖析产生此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提炼大学生党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的主要路径和重要举措,为高校进一步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情绪管理;提升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优秀分子,是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既有大学生的青年属性,又有党员的先进性,是民族复兴的有生力量。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96.0万名;2019年共发展党员234.4万名,其中学生党员84.4万名[1]。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是先进性群体代表,他们往往思想上进,学习勤奋,生活自律,是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和楷模。大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关系到大学生群体肩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体验,消极情绪能让人产生退缩、颓败、攻击、破坏的行为[2](161-167),积极情绪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大学生党员的情绪管理不仅体现个人心理素养,而且会对周围学生产生情绪的带动效应,对于提高大學生的团队合作、信任友爱、宽容大度等素养品质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党员的良好情绪管理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党员情绪管理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部分大学生党员中的情绪冲突状况
(一)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情绪冲突
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2%—5%,多数为学校里的佼佼者,在思想信念、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表现优异。高校基层组织在学生党员发展中不断创新机制,发展标准从单一成绩制向全面发展转变,将综合素养优秀的积极分子吸收进来。学生党员的楷模形象无形中增加了其精神负担和责任压力,这种心理激励着他们继续保持优秀的形象甚至追求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部分大学生党员遇到情绪困扰时,往往不会在同辈群体面前流露,而是在内心挣扎或寻求解脱。有些大学生党员容易陷入封闭的情绪中,导致情绪的心境化,更多大学生将事情闷在心里。
(二)单一个人和多重角色的情绪冲突
据调查,有近80%的大学生党员在校担任不同角色的工作职务,如党员之家和团组织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班委等。不同的角色需要具备不同的情绪,掌握不同的沟通和处理方法。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多重角色的切换中,容易出现分神、焦虑等不良情绪。大学生党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多元化的身份使其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失调。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师生多方面困难和普通同学的满意程度低,都是影响情绪稳定的因素。
(三)集体利益和个人发展的情绪冲突
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纯洁,但是部分学生为了自身发展入党,动机功利化;有的学生入党前后思想和行动出现变化。入党之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正面信念占主导;成功加入党组织后行为松懈,信念动摇。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意志力不坚定,左右摇摆,出现纠结和焦虑情绪。
三、此种情绪的产生原因
(一)社会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产生的。”当代大学生党员肩负时代使命,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努力。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促进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加集体荣誉感,在培养和锻炼中快速成长。有的学生党员承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弱,可能出现遇到失败和挫折就打退堂鼓的消极情绪。
当前社会网络媒体发达,会出现一些不良信息。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分辨是非能力还比较弱。信息复杂没有得到有效过滤,新媒体对一些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认知、政治意识、心理状态等方面容易产生负面影响[3]。若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待这些现象和信息,则易引起认知偏差和心理失衡。
(二)家庭因素
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中,不少学生党员反馈入党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如家中长辈或亲戚是党员),“父母希望自己能入党”的占了近50%。家庭对学生党员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后的认知行为有很强的影响力。家庭成员对学生党员充满期待,这种高期待既是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又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家长的情绪管理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子女教育方向和目标。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主要在于通过对自己和子女的情绪识别与理解,调节教育行为[4](139)。拥有较强情绪管理能力的家长,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子女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
(三)个人因素
部分学生党员存在自我意识偏差、自我定位不准等问题。调查中,“是否能清晰识别自己情绪”,90%学生党员给予明确肯定,另有10%不确定或不能清晰识别;“是否经常被情绪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65%的学生党员受到情绪困扰,只有8%的学生党员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情绪失控多数是由于情绪管理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党员对“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认识不足,自我要求过低,不注重个人情绪管理,在学生中不能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有的学生党员自我要求过高,抗压能力不足,不能正视自我,不愿接受批评,出现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落差过大的现象,负面情绪增多;有的学生党员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能合理表达个人情绪,导致交流障碍甚至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能健康宣泄;有的学生党员由于过度注重学业成绩,课业压力过重导致情绪过度紧张。
四、增强大学生党员情绪管理能力的路径
(一)创造校园心理健康养成环境
大学校园是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重要场所,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有利于正向引导学生情绪。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榜样作用。通过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责任和担当,引领学生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塑造的良好平台,学生逐渐明确群体中的自我定位和角色作用,体验和评价正面、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最终调整心态。校园文化活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基调,提高青年人文素养水平,引导青年树立正向积极的人生目标。三是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保障作用。高校除了教师以外,为学生管理和校园运作提供保障的行政人员、学生工作者、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样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在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的正向激励,传递公正、友善和责任的正向能量,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担当之责、积极之态,帮助他们增强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
(二)加强家庭情绪关爱保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一环。家长对学生党员的尊重、关爱、呵护,对其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学生的情绪出现剧烈波动时,家长和负责教师需及时沟通,了解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给予帮助。高校可以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的家长沟通会,提倡家长主动了解甚至参与心理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家校两端需要形成合力,全方位监管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情绪失控的发生概率。
(三)增强个人情绪管理能力
1.加强自我觉察情绪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oleman在1995年出版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情绪智商(EQ)的概念,他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五个方面:自我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同理心能力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5]。主动看见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开始,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自我觉察是先暂停、中断目前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一下,感觉、体会、观察自己现在有什么感受。大学生党员往往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了解自己情绪是重要的领导能力之一。当负面情绪产生时,首先需要愿意观察情绪,并非抗拒情绪觉察这种行为;其次需要深度剖析这种情绪,情绪是受到刺激引起的,要找到情绪的内在原因。学生党员可以养成良好的心情记录习惯,抒发和剖析情绪,从中觉察是由于长期以来心情压抑导致的情绪爆发,还是一时的心情不愉悦产生的情绪不健康流露,找到情绪失控的源头。大学生党员可以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观察、学习、体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情绪,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强化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强化自我接纳情绪的能力
大学生党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更好地完成党组织布置的各项重要任务。自我接纳即认同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立场,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挫折而失败。大学生党员需要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如在组织生活中开展深度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优点的肯定和对缺点的正视。大学生党员应重视与师生的沟通,积极投入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培养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克服困难的能力,加强正面情绪的表达,减少负面情绪的发泄。
3.强化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
多数人际矛盾和关系紧张都是由不合适的情绪表达导致的。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心理表現形式,表情比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6](341-344)。部分学生党员在多重角色工作过程中与他人意见不合,或带领组织活动时其他同学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容易出现发怒、不满等负面情绪。此时,需要学会理性思考和换位思考。理性思考是运用客观、合理、冷静的方式观察、分析和评价事务,非理性思考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导致冲动、发怒等情绪的宣泄。当情绪产生时,站在对方立场思考,想象对方的感受,这样的“宽容”可以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避免不必要的关系冲突。
4.强化运用情绪处理方法的能力
学生党员多数为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人物,先进性体现在个人情绪处理能力中。当不良情绪产生后,不同的情绪处理方法会营造不同的后续人际交流环境。合适的情绪处理方法,有助于快速觉察个人情绪现状并做出调整,改善心态,改变观念,构建良好舒适的人际关系。每个人的情绪处理方式不同,主要包括合理宣泄法(倾诉、运动、散心等)、注意力转移法、自我心理暗示法、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冥想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http://www.12371.cn/2020/06/30/ARTI1593514894217396. shtml,2020-06-30.
[2]潘亚姝.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9(6).
[3]陈天钰.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
[4]朱永芳.浅谈家长情绪管理能力对家庭教育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5]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95.
[6]徐迎春,邹素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基金项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党建专项重点课题(2016DJZ01)《基于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心理团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