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云 曹天鑫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建工作肩负的使命和任务越来越重要和特殊,新媒体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常态化工作和永久式任务,党始终将培育“四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努力把大学生党建打造成为培育“四有”青年的坚强阵地,此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新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方式交互等新特征,給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内容带来新发展、新趋势,此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变”。在认识和把握的“常”与“变”的基础上,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搭建党建沟通平台、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化、推动其融入“双一流”建设,探索构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党建;“常”与“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1]。大学生党建作为党的常态性工作与永久性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起着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因自身具有的特殊属性,即非完全化的社会成员身份和非岗位化的角色,造就了特殊的成长路径。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党建工作除了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外,还需要结合大学生所处环境现状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
新媒体的兴起和应用,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条件下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党建。一方面,作为党的常态性工作与永久性任务,自1990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以来党始终将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培养新时代“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此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另一方面,新媒体日渐发展成为大学生党建的新的主要阵地,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方式交互化等主要特征给大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内容带来了巨大转变,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变”。深刻认识和理解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与“变”,既是做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基础性工作的必要前提,又是推动创新大学生党建新思路的必经之路。
一、新媒体的特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通信工具的普及,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媒体的延伸,也不能单纯地看作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载体,而是拥有独立系统和传播规律的新事物。新事物的发展意味着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因强大的时效性、融入力、凝聚力、吸引力,往往受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必须把新媒体作为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因势利导,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征,鼓励大学生发挥创造力,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吸引和影响大学生群体。
1.传播主体多元化。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媒体时代信息有效传播的技术基础,移动终端取代以往的传播媒介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网络与手机的普及使每个个体都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不同于传统媒介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数字化的传播媒介为信息传播活动的双方提供了有利的互动条件,受众往往能够随时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使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可以以平等的方式共存,二者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2.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内容是多样的,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更加纷繁复杂。新媒体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能够存储海量信息,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传播不再单独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官,最终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3.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美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强调,大众传媒最重要的特征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互换,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交互[2](49-50+53)。数字化模式下,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媒介的逆向转变,多元主体共同构建一个“交互的世界”,信息之间的传递不仅仅在点与点之间或点与面之间进行,而是双向交互进行,传播者与受众互动性增强,网络信息资源之间共享性增强,打破了以往传统传播媒介时期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多向性、交互性的立体化信息交流平台。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深刻地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更要清醒认识特殊重要地位和根本任务,并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二者是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期以来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的“常”。
1.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新时代“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一特殊重要地位始终不能也不会改变。办好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是由高教事业在我国改革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决定的。1990年4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了“从领导体制上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自此无论在怎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我国高教事业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离不开大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根本保障[3](6-8)。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明确提出强化思想引领,毫不放松党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入新时代,实现高教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更离不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不信任;二是西方的文化霸权在新媒体技术时代形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三是新媒体视域下主客体模糊,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与信息把握优势已然不再,大学生党建工作对教育者而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难以解答大学生的疑虑,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更大。在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的背景下,要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长期向好发展,必须加强大学生党建、突出大学生党建的特殊重要地位。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建,坚固高校中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四有”青年,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2.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在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内涵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但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具体而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的应有之义;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和内涵。二者互为基础和目标,相辅相成。高校要培养出一批兼具过硬本领和正确政治思想的一流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不改变。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网络道德失序的困境、产生远大理想与信仰危机并存的局面。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依托大学生党建舆论新阵地,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增强大学生党建的实际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将自身价值、目标的实现融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将自己锻造成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拥有丰富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变”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总体为64.5%,其中处在20岁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1.5%。学生占全体网民的26.9%[4]。大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8岁至22岁,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是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媒介日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带来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新发展和新趋势,这种新发展、新趋势构成了大学党建工作的“变”。
1.工作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新媒体传播媒介具有资源丰富、传输方便、时空不受限制等特征,与传统媒介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时空相对固定、传播覆盖面窄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日渐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舆论新阵地。高校党建工作者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具有积极导向的舆论信息,提高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工具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了大学生党建的工作方式。
现阶段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工作方式上改变单一的政策理论宣讲方式,推动兼具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复合型工作方式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加强传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以外,还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辟新的阵地,将“枯燥无味”的党建理论知识以更易于被广大师生吸收的方式传播给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手段,通过短视频、微视频等新颖的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感召力,达到以真情感人、以真理服人的教育效果。面对网络中一些关注度高的敏感话题和热难点问题,大学生党建工作者要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发声,以科学的理论说服,用典型的事例感召,对广大师生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
突出自我教育。新媒体技术固有的交互性和隐蔽性特征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大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较传统模式更具有独立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征,突出自我教育,通过树立示范榜样,发挥朋辈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
重视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久经检验的重要法宝。要结合新媒体,发扬“老传统”,重视实践教育。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介不能克服的时空限制,将全国各地收集到的优秀实践案例通过新媒体媒介传播给每一位学生,使大学生从多样的实践案例中汲取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与偏远地区建立志愿服务点对点帮扶等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强化媒介仪式教育。通过严肃的仪式教育向大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感召。通过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手段,构建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媒介意识教育平台,以动态的形式,立体化推动理想信念的传递与传播,切实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2.工作方法由“灌输”向“融入”转变。
灌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有“灌输”,还需要润物无声地“融入”[5](34-35),实现“灌输”与“启发”的结合。党建工作者要提高宣教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发挥新媒体交互性特征的作用,推动被动接受向主动汲取的转变,调动大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变客体为主体,变说教为互动,变生硬的灌输为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对受教育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建,教育者要转变说教者的角色,主动做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坚持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将学生关心关切的事情作为工作关注的重点,引导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新媒体时代,技术工具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者要时刻对“能力不足”的危险保持警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实际运用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方法,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推动党建工作由“灌输式”向“融入式”转变。
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者的言谈举止更加公开透明,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野范围之内,教育者必须不断坚定信仰,不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引导大学生群体。
3.工作内容向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度融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强调其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内容丰富、体系完善、高度具有时代感与问题意识的新时代党建思想。具体而言,形成以中国梦为目标与方向,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的整体性新时代党建思想[6](119-125)。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整体决定部分,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放入党建全局中,着眼于整体,思考如何在总体要求、总体框架内开展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要认识到部分对整体的反作用,搞好大学生党建,助力党建工作总体发展。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及随后几年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为我国高教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坚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方向及未来目标紧密联系,继续明确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7]。进一步指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更好地处理好这个根本问题,加强政治和价值引领是关键,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总体要求统领高校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8]。
一言以蔽之,当前的大学生党建工作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命题,而需要紧密围绕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特别是政治建设总体要求展开,不断“深度融入”这一伟大工程之中。
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介的延伸,而且是拥有独立信息传播系统和规律的新事物。新媒体在大学生党建中的广泛使用,传承了大学生党建工作一以贯之的使命与任务,给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带来了改变。
例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学会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路径的创新,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与“变”,不断开拓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新思路。
1.创新理念,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转变,创新党建工作教育理念,打造一支黨的理论知识与网络应用技术兼备、育人理念与网络文化兼有的党建工作队伍。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了解新动态,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特征和规律;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一定比例的学生党员纳入党建工作队伍,在教师党员的指导下开展党建工作,激发学生群体主动性,增强学生群体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
2.加强沟通,促进新媒体沟通平台建设。
首先,明确实际工作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信息综合一体化平台。支持各级党组织充分了解并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内容质量,将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站打造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充分交流思想的“精神乐园”。第一,依托多主体协同,精准发力,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彰显新媒体的特色优势。第二,依托扁平化的新媒体平台,了解网络舆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缩小师生交流鸿沟,推动党建工作有针对性地科学发展。第三,依托新媒体,强化党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发挥在党费缴纳、党组织材料提交、学生意见收集等事务性工作方面的智能化作用,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千米”。
3.健全保障,完善新媒体党建制度化建设。
一方面,新媒体具有多元化、多样化、交互性特征,为在线互动交流,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享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即非完全社会成员的身份和非岗位化的社会角色,加上成长路径的特殊性,要有针对性地加以严格监督与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相关制度、形成信息发布监控系统,以制度机制保障校园网络净化。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形成学生党员对党建工作的反馈机制,针对学生群体集中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早日查证、及时上报、尽快解决,有效解决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4.丰富技术,助力党建工作融入“双一流”建设。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与信息技术融合,方式方法更具吸引力,内容更具时代感。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形成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精准“画像”,精细化做好大学生管理与服务,确保大学生思想的先进性。推动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手段的高度融合,以崭新的形式和活泼的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新时代“四有”青年,为国家输送一流人才,推动国家一流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传兵,陆巧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3]杨泉明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2020-04-28.
[5]孙梦瑶,王如全.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
[6]焦晓云,吴家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逻辑维度与理论创新探析[J].理论探讨,2017(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情况综述[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8352/moe_1445/201801/t20180103_323619.html,2020-05-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情况综述[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8352/moe_1445/201906/t20190625_387583.html,2020-06-05.
基金: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重点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L19ASZ001)研究成果;2019—2020年度东北大学党建研究课题一般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与“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