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选中?迟宇辰
【摘要】 技术赋能是我国影视业逐步迈入5.0时代的核心动力,其特征是从数字自动化转为个性定制化。研究发现,随着5G、人工智能、AR/VR/MR等新兴技术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影视业5.0时代的内容生产在主体范畴、产品形态、生产方式等层面均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由此,受众服务也愈发趋向于沉浸交互和个性精准化,以适应新的行业生态建设和市场多元需求。
【关 键 词】影视业;5.0时代;新兴技术;内容生产;受众服务
【作者单位】张选中,东北师范大学;迟宇辰,东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项目“计量电影学视阈下的国产电影传播斑图研究”(20JC005);2020年度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 (19XQ02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0
自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以来,由工业4.0带来的技术赋能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以影视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持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速度远超同期GDP,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8年3月,英国建模与仿真中心的执行总裁菲尔·卡特赖特基于新兴技术赋能提出工业5.0构想,预测了新时代的人—技关系,并指出:“工业5.0带来的最大特征是‘个性定制,这不仅不会压缩人类价值,还会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增加人类价值”,由此引发全球热议。2017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指标、规模、速度提升,中国已经开启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并由此进入5.0时代”[1]。可见,技术赋能是影视业开启5.0时代的关键。
一、从1.0到5.0:技术赋能下我国影视业的发展历程
技术是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影视生产角度来看,影视业与信息技术伴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并呈现鲜明特征。
1.1.0时代的影视业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影视业整体呈缓慢、波动的发展态势,影视生产的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硬件设备基本达到自给自足。自我国贯彻“双百”方针后,诸如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专业影视企业制作并推出了大量风格多样、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质产品,上海、北京等地电影学校的成立也为1.0时代影视业的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人才基础。这一时期的影视产品注重内容真实感,如采用分镜头技术和创造性剪辑技巧,以“遮挡法”代替“背景放映法”,以摇拍和中近距离、正镜头渲染内容震撼力等。
2.2.0时代的影视业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影视业正式进入规模化、多元化发展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将影视业直接推进了2.0时代,数字影视开始成为主流。20世纪末,随着《星球大战1》的上映,数字电影技术迅速进入我国影视业,以计算机图像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影视特技、视觉特效方面有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影视业逐渐形成了前期处理(人员配置、任务计划等)、开发(建模、设计、绘图等)、全面制作(动画、模型优化、镜头特效、合成等)以及后期优化(立体效果渲染等)的模式。此外,多元化内容叙事和情节安排成为主流,受众成为影视业生产的核心,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为影视业效益增收、与受众互动提供了极大支持。
3.3.0时代的影视业
21世纪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影视业内容生产逐渐向机械化方向发展,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与2.0时代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影视制作技术更精良,CG技术与绿幕(蓝幕)配合动作捕捉技术为影视产品内容场景的客观真实再现提供了可能。Fusion3D摄影系统的开发和跨平台解决方案的应用也在数字电影的拍摄制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受众服务层面,互联网为影视内容分发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成为影视产品的集中地,受众可通过网络留言、话题讨论加强与影视产品的互动,为影视业的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参考意见。
4.4.0时代的影视业
2013年,4G网络正式普及,多元化、立体化的互联网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硬件等为影视资源整合、组织服务、开发共享、受众交互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如梦如幻的特效场景、巨幕放映、立体展现以及全景声效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AR、V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发展为增强受众黏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受众观看影视产品、体验优质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平台及影视制作商在第一时间获取实时数据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我国的影视业开始走向世界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影视全球化趋势还促进了影视业的流程自动化和效果广泛化。
5.5.0时代的影视业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及实施,工业4.0时代全面降临,我国影视业在前沿科技和传统产业融合方面不断深化。2019年,5G商用牌照的发放使影视业再次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机遇。5G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将不断优化人工智能、AR/VR、区块鏈、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运行环境,实现影视生产的颠覆性变革。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的协同,未来的影视生产将聚焦于人与机器的协作,人工智能将实现影视生产中的增值效益,并为受众提供大规模的定制与个性化服务。在2020年8月26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论坛上,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认为,5G时代,影视业将与AR/VR、人工智能等伴随技术充分融合,产生全新的视听作品形态,如“5G+4K”“AI+8K”的超高清视音频,并实现影视与游戏、出版、教育、文学等跨界联盟生产,为受众提供更沉浸、更个性、更智慧的阅览服务。总之,在5G时代,利用技术赋能促进内容与受众的联系是影视业的核心发展方向,这也是5.0时代影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影视业5.0时代的内容生产变化
就影视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从来不是行业发展的阻碍力量,而是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5.0时代的影视业将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在新兴技术赋能下,影视业5.0时代的内容生产将发生新变化:海量的内容井喷并不会瓦解内容为王的核心地位,反而会在内容主体、产品形态、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带来迭代性变革,将头部内容与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自身长效发展。
1.生产主体范畴不断拓延
影视业5.0时代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行业巨头坐拥大量资源,尽管有利于转型,但也承担着极大风险;新内容主体面临蓝海机遇,存在破局可能。
首先,传统影视生产主体借势发力,巩固行业领导地位。2019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AI”媒体应用实验室揭牌,同时,实验室启动拍摄大型4K纪录片《而立浦东》计划,这是5.0时代新兴技术加速落地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利用全媒体、全终端的主体优势顺应影视内容生产之变,以各种融通创新适应时代需求。就商业运营企业来看,华谊兄弟、阿里影业、万达电影等均在积极推动战略变革,在深耕影视主业的同时加速品牌下沉,以期在新时代实现影视业的新发展。如2019年华谊兄弟以“影视+实景”为发展策略提出开发“华谊电影小镇”项目的构想,将影视与文旅相结合,实现跨界联动发展目标。
其次,新兴互联网平台加速小体量内容生产主体的入局。2019年,B站率先将互动技术下沉,通过平台上的大量互动吸引UP主参与互动视频的生产,在内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实现了流量破亿的目标。可以预想,随着内容生产行业进一步成熟,新的制作与发布工具的大规模推广会再次降低影视内容制作的门槛,届时,异军突起下的“黑马”将在短视频、长视频、VR/AR内容生产方面获得惊人成绩。
最后,跨界主体的技术入局或联盟协作。在2019年世界移动大会期间,中国联通与爱奇艺达成战略合作协定,双方将成立5G终端创新应用联合研发中心,在5G网络切片、5G网络边缘计算(MEC)、大数据、MR/AR/V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外,运营商转变为独立内容生产者也是另一大趋势,如中国移动的咪咕品牌和中国联通的“沃视频”。总之,在新兴技术赋能下,多方入局将成为影视业5.0时代的必然趋势。
2.产品形态多元创新
就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产品形态的多元创新。影视业5.0时代,多重技术赋能将颠覆现有的产品数量及种类,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首先,超高清视频、全景直播将成为影视内容产品的主流。2019年6月,上海大剧院举行的金爵盛典首次采用了“5G+4K”直播,开启了我国运用前沿技术直播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的先河。2020年,央视春晚首次采用“5G+8K”技术,实现了多机位拍摄并生成8K视频,为全4K智能直播提供了强大支撑,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VNIS)也在此次春晚中首次应用,受众通过央视频客户端便可以多视角、全景式地观看直播内容。
其次,AR/VR/MR影视产品大规模发展。在2020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全球虚拟·现实大会”中,“云上观影”展区为受众解锁了影视产品新形态。与一般的2D、3D影片不同,该展区可实现360度全景沉浸,在“5G+VR”“AI+AR”的技术支持下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沉浸体验。2019年HTC VIVE与蔡明亮导演联合制作的VR电影《家在兰若寺》以及2021年即将上映的裸眼3D电影《阿凡达2》,都将充分发挥AR/VR/MR技术特色,为受众打造更加自主化、个性化、沉浸化的观影体验。根据《5G娱乐经济报告》,到2028年,沉浸式新媒体产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生产规模,预计每年产生67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这也意味着AR/VR/MR等影视产品将是5.0时代影视业的重要产品形态之一。
最后,跨界融合产品形态诞生及发展。2019年,华谊兄弟着力打造多元优质IP引入机制,规划“影视+文旅”的产品开发策略,截至目前,已在海口、苏州、长沙等地建立电影小镇,旨在围绕影视IP生产文创衍生品,加速行业转型升级。如2019年6月,网易携手华为成立5G云游戏联合创新实验室,旨在将影视、游戏、教育等融为一体,推进内容消费新升级。业内人士认为,影视融媒体产品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能更好地连接市场受众和影视行业内容生产,开启新征程[2]。
3.智能化生产与分发
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的升级将带来高清技术革命,带动5.0时代影视内容生产与制作的进一步升级,具体表现在智能化生产和分发。从生产方式来看,影视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将迎来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首先,云渲染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实现影视特效的颠覆性升级。蓝海创意云是全球首个“互联网+文创+金融”的综合性公共产业服务云平台,该平台2019年通过了TPN认证(可信专用网系统),开启了进军好莱坞的征程。目前,该平台已经与天翼云携手建立影视平台并走向海外,其业务覆盖印度、东欧、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双方将结合“5G+AI”技术,在文创产业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将传统的内容审核转变为人工智能审核,减少制作人员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转而投入创意内容策划开发工作中,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目標。从分发方式来看,技术赋能下的分发渠道和设备创新是影视业侧供给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动力。2020年8月,奥斯卡院线和中国联通签署了5G影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5G技术应用上对影视产品发行放映的传统模式进行智能化升级,如无人影院或将影院与直播、电竞、游戏等多重场景结合等。
三、影视业5.0时代的受众服务变化
5.0时代,影视业内容生产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受众。从受众角度来看,在传统时代,得到受众就意味着获得了市场认可。而在数字化时代,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只有获取精准的受众数据,充分满足受众需求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影视业及时改变服务思维和形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1.以沉浸式、交互性内容服务满足受众的核心需求
艾媒咨询统计显示,有68.5%的在线影视付费受众最关注的会员权益是“观看高清视音频”,这是因为受众能凭借高清晰度内容获得更好在线观影体验。而5.0时代的影视业内容生产将以“5G+4K”或“AI+8K”为标志,并在产品形态上以全景直播、AR/VR/MR视频为主流,可在5G超大流量的支持下为受众提供超高清视音频服务及沉浸式观影体验,以此增强受众黏性。近几年,各类AR/VR、3D影视产品层出不穷,但因技术有限,难以长时间、稳定地向受众提供虚拟现实服务,甚至由于流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受众产生眩晕感,严重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体验。随着5.0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赋能将大幅优化服务体验,受众不仅可以全方位沉浸,甚至还可以在虚拟与现实中自由切换。
交互性内容服务是5.0时代影视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的“锦界”单元中,《夜班》凭借互动观影模式引发了学业界的热烈讨论。作为首部在中国大陆公开放映的互动院线电影,通过 CtrlMovie App,受众可以在电影情节的叙述中自主选择剧情走向。受众通过互动参与获得满足、强化认同感,虽然给行业内容生产和服务供给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
2.以个性化、精准性内容定位提升受众服务效率
由于智能技术和认知计算的协同发应用,5.0时代的影视业将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为受众提供大规模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以全方位革新达到重塑行业生态格局的目的。
首先,更高阶的影视产品形态将以强交互、智能化、社交化的3D动态模型建构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强化情境感知功能,基于时间、空间、行为等数据精准描绘受众画像,实现个性化内容服务目标。业内人士认为,5.0时代的影视传播随着技术赋能与优质内容的结合,头部效应将愈发明显,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越大,留存力也越强。
其次,精准性内容定位是5.0时代影视业推进受众深度体验的另一大重要趋势。从“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来看,日益多元的受众需求已经成为影视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客观现状。传统影视产品大多从名人效应、线下互动见面会等渠道进行内容定位,但5.0时代的影视业借助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在内容生产、叙事方式、分发渠道等层面建立全程定位模式。
未来,影视业的生产制作與分发推广都将呈现多终端协同和多屏定制特色,其发展态势将为提升服务效率,为受众呈现全新的、多层次的关联体验[4] 。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进入5. 0时代[EB/OL]. (2017-12-27)[2020-09-08]. http://wb. sznews. com/PC/content/201712/27/c268689. html.
[2] 韩学周,刘瑞翔. 5G背景下影视行业发展与变革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9-32.
[3] 王婷婷. 5G与AI布局下影视产品的场景设计和受众服务研究[J]. 出版广角,2020(14):80-82.
[4] 金元浦. 全球竞争下5G技术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新变[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