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专”开门办学简论

2020-01-03 10:06刘丹吴佩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3期

刘丹 吴佩华

摘 要 开门办学是使学校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是中國现代高校开放办学的早期实践。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长期坚持开门办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的过程中,其根据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科目,积极兴办实习工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广延名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被称为“办教育的历史典范”。

关键词 开门办学;“苏工专”;实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3-0077-04

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一般简称为苏工专。曾在苏工专任教的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说:苏工专“与苏州园林一样,在于小而精,是办教育的历史典范”[1]。由于苏工专在中国近现代工业教育中有很大影响,现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拟对苏工专当时办学情况——主要是办学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评估,借以缅怀先贤筚路蓝缕的艰辛,也借此抛砖引玉,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以为今天办学的镜鉴。

一、苏工专办学概况

苏工专始建于20世纪初,是我国早期模仿西方而建立的工业(实业)学校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患日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环球各国,实利竞争,尤以求实业为要政,……此尤富强之要图”[2],“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因“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最得益于邦本”[3]。诚如时论所言,“苟非陶冶人才,有足以经营实业之能力,而欲立于二十世纪生机竞争之世界,盖忧乎其难矣”。由此,实业教育遂兴,中华大地逐渐兴办起一批实业学校。而在这些实业学校中,“尤以制造实业(即工业)为切要之图。”[4]

1909年(宣统元年),江苏提学使樊恭煦在《详送预备立宪案》中言:“苏俗浮华,喜用外国货,漏卮甚大。非亟设工业学堂,不足以挽利权。”[5]因为“工之要维术与材”,“饬材犹可求之邻邦,术则非自精无效。欲精其术,则峻其程,深其造,而后可以工,而弊可以拯噫。”[6]由是,苏州地方及绅商遂决定筹建地方实业学堂。1910年,江苏省咨议局也议决同意在苏州开办学校。1911年5月,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设立。

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初名省立中等工业学堂,1912年苏州铁路学堂(1906年创建)并入后,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23年,升格更名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32年在苏州原址建中山大学工学院附设职业学校,旋即改归江苏省办,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播迁上海,经核准,1940年正式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45年复校,改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并积极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改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随着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学校分别迁入今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1958年,苏州市重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因故停办。1979年,苏州市拟再度重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成立苏工专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处,1981年筹备处与新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合并。

二、苏工专开门办学的重要举措

纵观苏工专的办学历史,开门办学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所谓开门办学,根据苏工专邓邦逖校长的说法,就是“主张学校应与社会密切联系,为工厂定向培养技术人才”[7]。苏工专开门办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应社会需要设科

1909年,江苏提学使樊恭煦提出在苏州创办工业学堂后,遂派遣贝镛礼等考察日本实业教育。经过详实而周密的调查,考察组写了《上苏提学使樊意见书》,就办学宗旨、选定科目、慎选监督(校长)、量任教员、招收学生、免收学费、联络实业家、建设实习工厂等方面,结合苏州、江苏地方实际,提出建议与看法。1910年,樊恭煦详请督抚及省咨议局,请设中等工业学堂一所,“其科目拟就木工、染织、窑业、漆工、图稿绘画五科中择要酌设。”[8]咨议局议决,同意开设。

学校创建之初,基于“苏省机织发达,实冠各省。加以染坊林立,染色诸法向多注意”的现状,为谋织染业的改进与发达,遂决定设染织、图稿绘画两科。长三角历来是纺织业的中心,据统计,1918年,全国纱锭总数的61.8%设在上海,1932年是55.4%,1935年是51.1%[9]。苏州背靠上海,有如此广阔的市场,染织科的设置(后增设纺织科)确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1913年,从英国学习纺织回国的邓邦逖到苏工专任教,初任纺织科主任,1925年任校长至1956年,可见纺织科在学校的地位。

随后,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次第添设或更设专业。基于“长江下游水灾频告”,“注重河海工程,皆急务也”[10]。1912年,苏省铁路学堂并入后,学校分设土木(1913年增设水利工程,先招预科;1915年改为土木工程科;不久,又并入土木科)①、染色(1915年改为应用化学科)、机织(1916年改名纺织科)三科。其中,机织科是江苏最早设立的。20世纪20年代初,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苏工专于1923年首创建筑科,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现代建筑教育的“先行者”[11]。至1924年,苏工专有土木、应用化学、纺织、建筑、机械五科。

其后,叠经迁建,苏工专紧紧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围绕土木、纺织、建筑、机械(应用化学并入相关各科)四科开设专业,而各科招生规模视社会需要而变动。如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和地方恢复重建和发展生产“需要大量合格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12],苏工专机械科招生持续增加,几近在校生规模的一半。

(二)注重工场实习

工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实验和实习也必不可少,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校创建之际,即明确“工业学堂专为造就工业人才”,“非以学生毕业出校为能事,须令毕业生多数从事工场为终身之职,技术娴熟,具有成效”。为使学生“本其所学,为实业界效用者”,学校开办之初,即规划并筹建不同的实验实习场所,在“注重研究学理,务求深造”的同时,亦“注重实地练习,务在应用”[13]。诚如《江苏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恢复设置计划》所言,本校“对于各科实习工场设备,力谋充实,不遗余力,以期培植工业干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14]。

学校的教学安排,不仅注重物理、化学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还尽可能开辟各种实验室,且以更多的心力注重专业实习。1914年,学校改建印染工场;1916年,添建化学工场厂屋一所,购置制皂、制烛等设备,并改建新发动机间;1920年,增添制革和纹织工场设备;1921年,增添木工场和机械工场。1932年复校以后,学校逐渐建立起略具规模的纺织实习工场、机械实习工场。抗战胜利后,实习、实验设备荡然无存,学校乃尽力为纺织实习工场、机械实习工场添建试验设备和扩充实习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苏南行署文教处拨专款为学校添置实验、实习设备,购置部分测量仪器,充实了纺织工场、晒图室以及物理、化学等实验器械;又拨大米400石,用作建设机械实习工场,并委专人筹划,金木工类别齐全;还筹建了金相试验室,购置进口的金属探伤机等。1953年,学校筹备新建机械实习工场,添购一批机床,适应实习的条件日趋完善。机械实习工场还自行设计生产剪草机、割稻机,后经扩充与完善,成立铸管工场。该工场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稳定生产能力的工场,交给苏州市接办以后,成为苏州重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基础。

学生的实习,不仅限于校内的实习工场。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大小工厂和营建单位的支持,分别把学生送到有关工厂和施工场所去参加生产实践。上海的华丰棉纺织厂和章华毛纺织厂、苏州的苏纶纱厂等,都是苏工专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

由于注重实习,苏工专的毕业生,不仅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兼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因而毕业生“技术精湛、信誉素孚”,“为人称道”[15]。当年刘勋麟校长底气十足地宣称:“历届毕业而出服务于世,幸未有以学术不足而见病者”[16],实得益于此。机械系4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陈太一院士在纪念苏工专九十华诞时亦称赞“重理重实践……持续可发展”[17]。

(三)广延名师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8]为使学校成为真正优秀的学校,苏工专自建校之日起便广泛延揽名师。以1912年5月至1946年12月各科历任主任为例,土木科的唐在贤、钱宝琮、徐岳生等,机织科的刘勋麟(兼任)、邓邦逖等,染色科的诸人龙、杨大成等,建筑科的柳飞雄,机械科的高炯、司马宇成等,均留学于英、美、日等国。

检视1911-1946年历任教职员工名录,不难看出,苏工专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留学归国、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或是毕业于相关系科,富有实践经验的各类工程师;或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讲师。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师资缺乏,相比较而言,从国内高校毕业分配至苏工专和本校毕业留校的人员比较多。还有一部分是兼课教师,分别来自沪宁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工厂等生产管理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业家,如沪宁两地名师黄家骅、张志模、丁志樑、李德华、吴一清等经常来校讲学。各科都有数位起台柱作用的名教授、名工程师。学校还延请民间匠师到校任教,如苏州民间香山帮名师姚承祖曾应邀到校任课,其讲稿后来被整理为《营造法原》出版,该书是“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张至刚《营造法原再版弁言》),被誉为我国南方建筑的宝典。

在近半个世纪中,苏工专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优厚的物质条件,却引来大批名师,培养的高、中级工业人才也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三、苏工专开门办学的意义

苏工专开门办学,一则密切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贴近社会需要;二则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苏工专开设染织、土木、建筑等专业,皆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据校史记载、校友回忆,苏工专常常是从20~30名报考的学生中招收一人,最低也达十选一,竞争十分激烈,远非一般学校招生情形可比。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学校的办学质量高。学生要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刻苦演习。1923年初,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土木科指导员的茅以升视察该校土木科状况后曾评价:“对于土木专门知识颇为完备,惟每周钟点总数太多,恐学生资质稍逊者不易追随。”可见学校施教之严。正是基于此,学校办学实力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苏工专两次升格办学未成,并非综合办学实力不够,实乃时局所致。在8000余名苏工专校友中,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有五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敦桢、张大煜、时钧、程民德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太一,还有不少成为中国著名的纺织、土木、机械、建筑专家。

何谓苏工专开门办学?研究者认为,其实质就是高等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怎样互动才能实现“双赢”的问题。

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Morill Act)的实施,率先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隔离墙”,大学通过服务社会增强了生存和发展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并赋予大学新的特征;另一方面,大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大学与外部社会在资源、信息、人才等诸方面的良性互动,在使大学成为社会服务站的同时,社会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故而,开门办学逐渐成为高校的办学理念,成为世界各国高校的发展趋势。

时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程艺认为,“开门办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方针,就是倡导开放办学,使得高校能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自由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培根曾对开放式高等教育的內涵做了如下定义:如果某一高等学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之为开放式高等教育。他还归纳了开放式高等教育的三个特征:教育的内在理想紧密结合社会;教育功能与社会紧密结合;主要教育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或业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大学必须要开放办学,一定要主动融入社会。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高管到大学校园做兼职教授,我希望大学能够和社会各界融为一体,让更多社会的即时信息反映到学生培养上。作为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大学是面向社会服务,为未来着想的,政府、企业、行业应该都很愿意和大学合作。主动开门办学,融入社会之后,大学在未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当中,会把它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20]。可见,今天所提的开门办学也好、开放办学也罢,两者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故,若从今天开放办学的角度去审视,苏工专开门办学的内在精神及具体实践与今天开放办学基本吻合,可以说是今天开放办学的早期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陈从周先生称苏工专是“办教育的历史典范”[21],可谓名副其实,其办学经验值得很好的研究与借鉴。

参 考 文 献

[1][21]陈从周.我与苏南工专[Z].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册,2001:37.37.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138.

[3]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252.

[4][10]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9.

[5]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2.

[6][16]刘勋麟.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十周年纪念录·序言[A].苏州市档案馆,档号:I05-001-0337-001.

[7]吴赞廷,周玉麟.邓邦逖传略[Z].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1991:24.

[8]贝镛礼.上苏提学使樊意见书[N].河南教育官报,1910-06-07(1).

[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0.

[11]杨鸿勋,刘托.建筑历史与理论(第5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2]做好院系调整工作 有效培养国家建设干部[N].人民日报,1952-09-24(2).

[13][15]江苏省档案馆.拟请将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工学院以造就人才案[A].档号:1006-401.

[14]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恢复设置计划[A].档号:1006-1945.

[17]陈太一.苏工专的教学思想和经验[Z].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册,2001:30.

[18]智效民.大学之魂 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7.

[19]程艺.新时期如何推进“开门办学”[N].中国教育报,2009-06-01(5).

[20]王樹国.AI时代的大学之道:开门办学才能跟上社会[N].文汇报,2018-12-07(8).

作者简介

刘丹(1965- ),男,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管理经济学(苏州,215104);吴佩华(1973- ),男,苏州市职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