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瑾 吴兆明
摘 要 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省结合区域实际,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以持续强化政府政策,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优化培育机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等工作举措为抓手,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基本建立“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农村创业创新成效显著、成功打造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但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剖析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发现当地还面临本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数不足、地区之间培育不平衡、总体培育供给能力不强、培育精准度不够、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继续落实政策支持、加强精准培育、提高培育供给能力、强化创新创业网络支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中高职院校作用、大力推广“苏南模式”,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3-0015-07
人才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的要求之一,高素质职业农民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和先导力量,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主力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从此,“强富美高”成为江苏发展的新蓝图和新坐标。江苏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根据中央确定的乡村振兴“时间表”,从江苏实际出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的农业生产区和粮食生产省,面对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农民转移就业空间收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等现实困境,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人力智力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江苏省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初,农业部将江苏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1]。同年,江苏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苏政办发[2015]83号),明确提出每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近年来,江苏省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万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足够数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更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化发展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目前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依然存在培育质量不高、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明显等现实困境,如何精准培育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江苏省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基于此,需要通过梳理近年来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重要举措以及相关成效,结合广泛调研,深入剖析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
一、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基础
(一)持续强化政府政策,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系列支持政策發挥规划引领作用
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江苏省先后出台《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重点内容予以全面规划设计,并提出把百万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纳入《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5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苏政办发[2015]83号)》(以下简称《培育意见》),明确提出自2015年起,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2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的目标。
在江苏省《培育意见》的指导下,各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苏州、徐州等地在2015年底均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积极推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州市发布《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通过提供享受新型职业农民补贴,鼓励支持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从事职业农民岗位;发布《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实施意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功能定位分为“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立足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特色,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淮安市政府2018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年均递增5%以上,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3%以上。
2.积极落实财政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自2016年以来,江苏省每年安排专项培育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近2亿元,用于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以及“定制村官”培育行动等,并支持建设50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实训基地。南京、徐州、苏州、盐城、泰州等市每年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都在400万元~700万元。苏州昆山出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实行个人缴纳的补给个人,企业缴纳的补给企业。
除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财政支持外,各地还积极投入扶持资金用于学历型职业农民的培育。2011年起,省财政给予涉农专业“半农半读”中职学历教育学生每生每年1200元的学费补助;2010年以来,苏州、扬州等地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通过全托补贴学费方式委托农业职业院校为农村基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培养大专、本科农业专业人才1000多人[2];2018年苏州进一步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政策,按需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学习3年,取得毕业证书后,将一次性获得全额学费补助。
3.深入推进农民创新创业,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5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全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应届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应届毕业生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专题培训工作;2017年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2018年,江苏已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03家,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万人[3]。江苏昆山市还成立了江苏省首个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开展多层次免费教育培训和创业扶持等;苏州鼓励大学生返乡务农自主创业,创业初期,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补贴期限暂定5年,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住房公积金制度等;淮安市农委、财政局共同设立市级“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财政引导资金,明确优先扶持职业农民创业项目。
4.完善职业认定管理,推进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各地区积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给予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及相关表彰奖励等扶持。如2016年苏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此后,无锡、镇江、扬州、南通、徐州等多地纷纷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定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优化培育机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
1.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技能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如依托“云上智农”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省“农技耘”等农技服务云平台,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在教学方式上,通过采用学用结合、送教下乡等模式,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推广应用、农业职业技能提高为主要内容,提升职业农民的务农能力和水平;积极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基础上成立全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统筹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合力。此外,积极加强职业培训教学资源开发,每年开展优质文字教材、微视频、PPT等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丰富完善培训教材和课程资源,如江苏省农委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涉农高职院校,同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6年12月共同组织启动了28种农民培训系列教材编写,目前部分教材已正式出版。
2.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外,江苏省还积极探索开展高学历层次教育,主要通过农广校等培育机构与涉农大中专院校进行合作培养。如昆山、滨海、泰兴、兴化等县级农广校通过与扬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合作,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更高层次的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并对学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补助;常州市武进区采取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委托合作培养的模式,该区选送20~30名新型职业农民入库人员参与2.5年函授大专(园艺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学员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后获得成人高等教育大专学历证书。
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方面,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优势作用,如苏州、扬州等地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歷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苏州市农委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打造社区学院三级网络体系[4],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618名;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委托或定向培养本地户籍优秀初高中毕业生611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后备力量。
3.探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培育成效
2019年12月,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专家组对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承担的2017、2018年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进行了绩效考评。绩效评价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阅台账资料、审核资金使用、现场咨询质询等形式进行。绩效考评意见显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机制完善、体系完备、台帐规范、管理严谨,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培训学员满意度高,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已经成为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样板。
(三)主要培育成效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内接受免费教育培训的农民总数已累计达到26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达13.5万人,全省已经有40%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显示,江苏、山东、河南三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位居全国前三,江苏省总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2.74%和13.07%;从教育程度来看,江苏省各地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为34.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到11.13%,排全国第三[5]。
2.“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江苏省已初步建立了以农广校等专门机构为主体,涉农高职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多种市场资源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有序高效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其中,农广校、涉农高职院校等公益性机构主要提供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市场主体和其他多方资源主要提供实践性教学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联动作用彰显。江苏省通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目前全省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有500余个。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已被农业部公布为全国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3.农村创业创新成效显著
在各级政府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到2018年,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创办各类主体1.65万个,吸纳38万人就业,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数量分别达到9.9万家、4.23万家和7400多家,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03家,78家园区(基地)被列入全国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目录,总数居全国第二[6]。
4.成功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代表的涉农高职院校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通过与苏南农业园结对、与太仓青年职业农民开展定向培养班,通过300多个农民社区学院与田间课堂,对种养大户经营者、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及其他职业农民进行多层次的培育,累计培育13万余人次,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45%左右。截至2019年,已有832家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示范社获得省级以上认定,培育了一批“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经济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样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明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体系、培育路径等要素,已逐步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
二、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研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课题组成员自2019年6月至8月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等地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主要赴地方农委、农广校以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高职院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进行问卷调研,同时也对部分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走访调研。问卷通过手机微信端推送问卷星二维码进行,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具体分布见图1。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274名,占57.93%;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中的骨干农业劳动力67名,占14.16%;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132名,占27.91%。
图1 各地区问卷回收情况
(一)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从性别比例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性别比例依然以男性为主。回收数据中383名为男性,占比为80.97%;女性90名,占比为19.03%。从文化程度来看,以高中(含中職)为主,有176名,占比37.21%;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为127名,占比26.85%,显示出不少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产业发展中。
2.新型职业农民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倾向性偏低
占92.81%的受访者没有子女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民作为职业而言,其职业吸引力依然偏低。要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依然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3.“乡愁型”新型职业农民比例较高
从调研数据来看,父辈是普通农民或者农业相关从业者的比例高达84.78%。从曾经的经历来看,一直务农的占比为13.32%,农业兼业占比为16.28%,城市打工者占比为27.06%。通过走访交流调研,与子女从事农业相比而言,成长于农村的职业农民,对农村有着一份情感,当条件合适的时候,更愿意留在农村或者返乡创业。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于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占比为10.57%,虽然高学历的职业农民比例不高,但也侧面反映出到农村创业发展对高学历人才开始形成吸引力。
4.职业发展能力偏低
通过“我能找到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农业相关行业或者相关岗位发展”的题项来看,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觉得不确定或者不能。通过访谈交流,职业农民往往具备某种农业生产技能,而对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则明显不足。另外,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证书总体比例不高,获取率仅为53.91%。
(二)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
1.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强的参培意愿
对“是否愿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题项,回答“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占比高达93.87%。在参加培训费用方面,主要以免费培训为主,参加免费培训的比例为89.43%,参加付费培训的仅占2.11%。
2.对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和认可度有所提高
“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的题项,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比为78.52%,但仍有21.48%的被调查者对职业培训表示没有达到预期期望。认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时间安排不恰当和培训内容不太符合自己的需求,占比分别为32.41%和28.64%。此外,有19.71%的被调查者表示培训内容太浅显,11.78%的被调查者表示教学方法不适应。从培训对收入提高的帮助方面来看,86.6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收入提高有帮助,反映出职业培训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从期望的培训场地来看,主要以职业培训学校机构和农村实地为主。69.98%的被调查者表示期望到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而表示期望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培训的占比分别为45.67%和40.38%。
从期望的教学方式来看,期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通过课堂集中讲解、在生产经营中互相讨论教学和生产经营场所的现场观摩教学,占67.44%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而希望通过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的占比仅为13.95%。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年龄偏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熟练,比如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云课堂等;另一方面,视频教学内容与现实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从培训知识的需求分析来看,需求最多的为种植养殖技术,占比为69.77%,另外对于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开拓知识、农业扶持政策与法规、网络销售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也占据前列。可以看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期望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外,对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营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也颇为急切。另外,从期望培训知识的级别来看,期望获得中(比较专业的知识技能)、高级(专业、管理和创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占比分别为57.08%和61.73%,只有20.08%的被调查者期望获得初级(一般基础技术技能)培训。
从培训时间需求来看,5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4~7天以内,2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3天以内。对于职业农民来说,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还不适合中长期的集中培训,需要通过分散时间段开展教学和培训。
三、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瓶颈及原因
(一)本土农民培育基数不足
虽然从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数据分析,江苏省近3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总量均位居前列,2018年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超180万人,但对于农村产业发展而言,相比工业、第三产业,从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需要以本土农民为主扎根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随着多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大量乡土农民转移到城镇地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本土农村从业人员的减少,同时农村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如苏州市本土农民仅有20万人,农业生产者普遍以外来从业人员为主。
(二)地区之间培育不平衡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培育,江苏省内各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虽都有所提高,到2017年底,全省平均职业农民培育度达到42%;但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和农业发展能力等现实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地区间培育差异。特别是苏南和苏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比如,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市2017年有16.3万农业从业人员,其中近50%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前实现省定2020年的发展目标;无锡市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达58%;南京在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达到49.89%。相比而言,位于苏北地区的盐城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仅为36.66%,2018年10月底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仅为45.58%;徐州在《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40%。由此可见,苏北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相比苏南地区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三)总体培育供给能力不强
一是教育与培训供给资源不足,涉农中高职院校作用发挥不够。目前承担培训任务的主体还是各地区农广校,而不少地区农广校在教学资源供给、师资能力方面还难以承担大量高素质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目前,江苏省内涉农高职院校中主要以农业为主的仅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3所,涉农相关的高职院校有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扬州职业大学(扬州)3所;以农业为主的涉农中职校也只有50所左右。总体而言,涉农中高職院校数量不多,地区相关培育机构数量也相对不足。二是师资队伍还存在高水平师资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特别是懂现代农业技术、懂农业经营管理、懂产业发展政策的高质量师资更为欠缺。在农业基层,对于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更是缺乏,部分县(市、区)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人员补充,面临断层的困境。三是教学资源供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2016年国家层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江苏省也在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系列教材,但截至目前尚未全部出版应用于教学,相关配套的视频教学资源等也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四)培育精准度不够
一是遴选学员的精准度不够,在遴选培训学员过程中,还存在重培训数量任务轻遴选质量的现象,存在培训需求端和供给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真正需要职业培训的新型农民未能参加培训。二是培训内容精准性不强,在培训内容上还存在内容单一。理论多实践少的现象,特别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培训少,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最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三是在跟踪培育方面针对性不强,农业生产有着地区性、季节性、持续性等特点,需要有持续的跟踪指导培育,然而目前的培训机制还未真正做到有效跟踪指导。
(五)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落实还不完善。目前国家层面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方面尚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江苏省关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各地制定认定管理办法的形式。认定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各市、县区也在出台各自的认定管理办法,在具体的激励政策方面主要集中在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和优秀奖励上,但总体而言,具体激励执行中落实力度不够。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第三方质量监督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业农民培训获得感有限,有“学完没用”的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培育政策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相关培训政策、创业扶持政策还不够了解,相关了解渠道也很有限。
四、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对策略
(一)持续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支持
要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认识持续加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坚持长期任务与短期目标统一,总体把握与动态调整相统一,针对目前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地区间差异问题,建议强化培育资源的省级统筹,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师资分配、设施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倾斜,出台相关对接帮扶政策等。如出台苏中南地区中高职院校与苏北地区帮扶对接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整省推进,共同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针对本土农民基数不足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如创业贷款贴息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大学生、农村退伍士兵、打工青年返乡下乡发展。
(二)有效开展全产业链精准培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农村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求也势必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对职业农民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建议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顾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需求的高素质职业农民。继续加强对各类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政策支持,提高其自主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定向给予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中的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加强在农产品进城“上行”的销售端,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人才,在工业品下乡“下行”的农村工业品应用端,加强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人才等。既要通过创新社会服务方式,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引导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发展,也要通过加强产业链上的职业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满足职业农民全产业链职业能力发展需要。
(三)着力推进职业农民创业支持网络建设
进一步落实《2017江苏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等各类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开展创新创业;进一步引导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生产到市场销售发展中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创业发展机会;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地区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创业人才培训,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中高职院校、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及其他培育机构共同参与农民创业教育与培训。
(四)不断提高职业农民培育供给能力
继续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对部分落后地区的培训基础、实训基地(田间学校)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涉农院校及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以独立实施、参与承担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共享共用的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加快适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的教学培训教材建设,特别是中高级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遴选质量,也要加强师资队伍考核;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专题调研,精准掌握各地职业农民职业发展需求,合理开发培训资源,开展精准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教学方式,加强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依托“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满足各类学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求;加大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如鼓励支持涉农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农村社区、村镇、农业生产基地共建农民田间学校,为农民提供就地学习和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条件。
(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议江苏省各地区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绩效考评,结合地方实际优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财政支持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总结绩效考评经验,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并进行全省推广应用。
(六)充分发挥涉农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培训作用
实施学历型职业教育与技能型职业培训并举政策,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培训方面,继续鼓励支持涉农中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苏北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在学历教育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培养方案等途径,委托农业、涉农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在职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并对学历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创业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职业农民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
(七)积极推广“定向委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
借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昆山、常熟等地方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订单班的成功经验,推动涉农中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向省内其他地区推广地方“定向委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进一步提高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加强对接帮扶,破解苏南苏北地区间培育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难题。
参 考 文 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苏政发[2015]83号[EB/OL].(2015-08-20)[2020-06-02].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5/8/ 20/art_46144_2545363.html.
[2]江蘇省农业委员会.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整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农民科技培训,2016(8):12-13.
[3]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我省各地多管齐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8-10-19)[2020-06-02].http://www.js.gov.cn/art/2018/10/29/art_60095_7854600.html.
[4]程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1.
[5]2016,2017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1-29.
[6]吴琼.吸引“新农”“知农”,助推乡村振兴[EB/OL].(2018-11-15)[2020-06-02].http://www.farmer.com.cn/zt2018/sxsc/mtjj/201811/t20181115_141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