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具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民间音乐作品。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对本民族有重要的价值,应加强保护。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还应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协调好传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 音乐 传承 管理 长调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现状
蒙古族长调在蒙古语中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音乐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和传播方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长调作为蒙古族民歌的地位变得边缘化。
通过教育传承长调是有效的手段,但在教育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一,当前很多不同的音乐题材形式共存,在这种大的音乐环境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年轻人的审美倾向,慢慢对老一辈的长调民歌失去兴趣。其二,现在从中小学到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过专业教育甚至可能在西方国家有过学习经历,这种情况下其所教授的音乐内容是否还有蒙古族长调独有的歌唱特点尚未可知。其三,现在的学生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往传统的拜师学艺方式越来越少。师傅没有了徒弟,传统的长调传承就会受到影响,这也同时反映出长调传承人不断减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占据主流地位。而蒙古族长调音乐面临着地域特色没落,同时在异军突起的现代音乐中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蒙古族长调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它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管理路径
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和管理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有的民族保护得很好,有的却不尽人意。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六集《流变》的主题故事讲的就是内蒙古长调歌唱家、内蒙古安达乐队主唱其其格玛的艺术生涯。其其格玛在节目中表示,自己的长调是从妈妈那里传承来的,她演唱的长调有几百首了。长调赞美山川河流、歌颂爱情和友谊,也表达了我们对命运的思索和感悟。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长调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管理工作方面也得到进一步落实。但是传承和管理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还要落到实处。通过查阅资料,在这里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首先,政府應该制定宏观的政策,这有利于创造一个传承和管理的和谐环境。光有政策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拿出方案和相应的资金来支持长调的传承,制定管理条例,建立收集长调音乐的机制,专门保存长调民歌史料、歌谱、音像等资料。
其次,发挥基层协会和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比赛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的奖励,使举办活动成为既定管理政策,并要长期发展下去。没有长效的机制就形成不了区域文化氛围,没有浓厚的氛围长调音乐的传承势必受到影响。
最后,长调音乐的传承要进课堂。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统一发声练习,不利于长调民歌原生性的传承。学校教务部门应找到适合课堂传承本民族艺术的形式,如每学期带领学生下到基层去学习农牧民原生态的演唱,使他们耳濡目染长调音乐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合唱团,吸收爱好长调音乐的学子参加合唱。另外,学校还要聘请长调民歌优秀演唱者来校园教长调音乐,包括器乐的学习,为民族艺术的传承搭建崭新的平台。
三、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管理从来都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学科、一个团队或一个学者的事情。我们应该集各方力量于一处,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管理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进行创新,口号和管理制度不能成为摆设,每个人都要带着热情和使命感去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多元结构及其处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2]博特乐图.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保护[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6).
[3]容莲.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J].北方音乐,2019(07).
(作者简介:李鹏,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