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刘文利
在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其进行性教育的内容、开展方式、教育形式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会对性教育实施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幼儿的性发展与身体发育、认知发展一样,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了解幼儿的性发展特点有助于解答幼儿是否需要性教育、性教育从何时开始、如何开展性教育等疑问。与此同时,只有了解幼儿的性发展特点、顺应幼儿的性发展规律,才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符合其年龄段的全面性教育内容,促进幼儿的性健康。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认为,学习品质主要包括5 个方面: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作为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好奇心是儿童获得智慧的关键。[1][2][3]胡克祖等人认为,幼儿好奇心的结构包括好问、喜欢摆弄、探索持久、好奇体验、敏感和关注未知等6 个因素。[4]在幼儿阶段,孩子会通过游戏等方式探索彼此的身体,也会提出有关性别或生殖的问题,如“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我有‘小鸡鸡’而妹妹没有?”在这个阶段,幼儿对自我身体的认知逐渐提高,会用俗语来描述身体结构和隐私部位。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性知识的好奇,这不仅是基于其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更是提示父母此时正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的好时机。此时给予幼儿积极的、科学的解释和引导,既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能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一定的支持。
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具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观念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好奇行为时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会鼓励孩子多提问与探索;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则会通过漠视、训斥等粗暴的手段限制孩子的发言权,进而逐渐扼杀孩子的好奇心。[5]幼儿期是儿童好奇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珍视、保护和积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不仅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掌握,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人际关系及社会能力的发展。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直至学龄前儿童最终达到情绪控制的内化。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与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情绪脑环路的发育密切相关,而后者会受到遗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首先需要父母关注自身的情绪表达对孩子的影响,如是否对孩子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孩子交流时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是否包含积极的情绪态度,是否有目光注视;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够敏锐地“解读”孩子的情绪状态;能否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合适的支持等。[6]在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情境,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内容。如父母因为孩子的缺点、学习成绩不佳等责备、打骂孩子,夫妻或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等,在这些行为的引导下,孩子很难学到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父母越早与孩子谈“性”,就越容易与孩子建立真诚的亲子关系,消除不自在感,引导孩子以自信、坦然的态度面对与性有关的话题。这一切都基于父母能否为孩子建立一个轻松的谈“性”的氛围,因为父母自身对性的理解、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发展及性观念。例如,孩子问父母“这(阴茎)是什么?”“我是怎么出生的?”等话题时,如果父母因为尴尬而斥责孩子、含糊带过或者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排斥和紧张情绪中接收到不安全、被隐瞒的感受,这种感受将会带给孩子不同程度的困扰,他们可能会用其他方式去获取信息,而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最终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回避孩子的性问题,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父母不愿意和我谈论这方面的问题”,这会阻碍以后亲子之间对“性”的讨论。孩子拥有获得性教育的权利,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基于孩子的性发展规律,用简短、通俗易懂和适合孩子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对性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并且能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教育形式就是生活教育和机会教育。有效的家庭性教育需要父母与孩子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7]
身体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幼儿进行身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如身体部位的名称、功能以及不同性别个体的身体差异外,还应培养幼儿对身体和自我的积极认识,学会保护并珍爱自己的身体。父母首先需要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包括为孩子提供科学营养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习到如何关爱和善待自己的身体,形成对自己生命的悦纳。
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幼儿身体部位的科学名称是第一步,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积极的身体意象,还对保护幼儿身体健康以及预防幼儿性侵害具有积极意义。如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幼儿能够准确说出身体器官的名称,可以让父母或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知道如何帮助他。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在性侵未成年人罪犯的自述中发现,性侵罪犯会避开能够准确说出生殖器官名称的幼儿,因为这表明幼儿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安全区和私密区。[8]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无论孩子是通过语言还是行为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如当年幼的孩子不敢走进没有开灯的卧室并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应该蹲下身抱抱孩子,给予他安慰,而不是指责孩子胆小,强迫他去挑战、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无法对自己产生的恐惧进行有效的调节,父母及时的安慰和积极的引导可以帮助他排解消极情绪,同时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
研究显示,儿童6 岁之前的性别平等教育至关重要,他们会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孩子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健全的人格。例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类型、服装颜色,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尊重孩子的理想等。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在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环境下成长、生活、接受教育,在教育下一代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因性别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幼儿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观念萌发和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性别教育,并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成长及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