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志斌
几个月前,我收到了徐凤翔老师新书《绿野行踪——林海高原六十载》(以下简称《绿野行踪》),听徐老师说这本书是她的封笔之作了,我就暗自决定要为这本书写一点非我出版专业方面的文字。我是个乐山水爱园林的人,曾经编过园林方面的书,见《绿野行踪》对山水、地形、植物、人文及其建筑都有诚意美好的笔墨,于是写成此文。
书中分别阐述了我国东北林区的辽阔壮美,华东林区的清雅秀美,华南林区的繁茂绮丽,西北林区的苍劲坚韧,西南林区的奇美浩瀚……徐老师到过这些谱写锦绣华章的林区,因而如数家珍。
徐老师还向国人奉献了域外的所见所思:北欧的极地“琴谱”、润林绿屋,欧洲的山高水长、科风音韵,北美的洋流拥绕、沃野丰姿,南美的奇瀑奇林、极南极静,澳大利亚的独岛独石、温性雨林,东南亚的根劲林丰、生灵诚旺,非洲的稀树茂草的野性天堂。徐老师涉足了十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十八处世界文化遗产,她笔下的世界第一大高原、第一大峡谷、第一大森林、第一大热带雨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级古树巨木等,具有专业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涵育的文学魅力。
我想徐老师的目的是在我国地质植被的实际情况下,借鉴他国的自然条件和人力因素,把我国的绿色生态大业办得更好,让大园林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结出硕果。
用徐老师自己的话讲,她是经常沉醉于“高山流水诗几首,明月清风茶一壶”的自然古风之中。如此浓烈的山水情缘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专业工作养成的?在徐老师身上,我觉得两者都有。书中写易贡湖区湖光山色很美,森林草木奇秀,但是峰峦险峻。而在徐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的眼里,易贡湖区不啻是人间天堂,是绝佳的探奇访珍之地。她驻足于易贡湖口,南观强褶皱、大断裂、深切割的峡谷地貌,遥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惊世胜景,“高原林海行踪就此命定了”。
徐老师主要在藏东南林区开展高原生态研究,这里的园林要素齐备:高山、深谷、密林、叠翠,以及高亢辽阔、宁静苍凉的山川天湖。水边沙滩地上两株高近十米的柳树相依相偎,是高原上苍凉而有生机的园林小品。无处不在的江河湖泊像一条条美丽的丝带,在绿地上蜿蜒飘舞。水既是绿的生命源泉,也是园林的灵魂。
徐老师在尼洋河右岸的更张支沟考察,伟岸的高山松林成林成带,幼树呈丛扎堆,带给我们一派郁郁葱葱的生机感。在登上更高的觉木沟后,云雾飘忽,长松萝悬垂,更特异的是林中裸石像猛虎下山。徐老师多次到这里考察,写出了猛虎石在季节中变化着色彩的情景:秋天,黄老虎;冬天,白老虎;春天,绿老虎。煞是奇景!自然山水皆画图,甚至村前屋后的山坡上的庄稼地也可以归成景观。书中一段写青稞田有成熟的金黄、有待熟的翠绿,大片麦田间以棕红色的岩体和土地,把“三江”流域的峡谷、水系、山体,装点得五彩斑斓,给人以远古苍劲但又生机绵延之感。这样的田园美景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书中写华东地区东部威海东向沿滨海一带有峭崖劲松、幽谷古寺、古树名花。黑松、赤松等在岩石缝隙中坚韧地生长。崂山古寺太清宫为银杏、桧柏等千年巨木环护,珍稀的红花山茶等花木在庙堂前花开花落,一派温润葱郁的情景。在崂山上,华严寺内外有多种暖温带的落叶栎类,与东北平原地区的落叶阔叶树系统相连。徐老师考察的所见所思,把我们带入了古文人描写的神奇境界。
《绿野行踪》深深打动我的不仅是它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还有流荡于书中的深情厚谊,这情谊给予的是绿色生态的国土。徐老师说此书“是一名老而愚的自然之子向大自然、大高原所做的小结性的汇报。天书、地史、生灵处处时时惠我、教我!无以为报,小书一册,企盼将所观所学的点滴与同道学友交流、共保。”拳拳之心,苍天可鉴。我看完全书,有泪欲出。徐老师笔下的绿色生态发展态势交融着审视的理性和期盼的感情,我非常荣幸地触摸到这种奇妙的脉搏,从而认为中国是座大园林的梦想已经有了现实基础。脚踏现实,遥想未来,中华大地必将成为国人共同拥有并生活其内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树木丰茂、花草鲜美之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