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老年人阅读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020-01-03 00:13吴凤鸣薛晓萍
新阅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志愿者老年人图书馆

文/吴凤鸣 薛晓萍

2019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到2022年,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规划》的发布不难发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还处于搭建期,缺乏科学、成熟的制度保障。尽管在老年产业规模庞大,但是利润微薄,商业模式不确定,很多大资本不愿意投入。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2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年了。

一、老年人阅读服务保障问题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地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中国的老年人不认为自己老,不喜欢老年标签。60岁至75岁的年轻老年人能够熟练地应用智能手机,完全自理生活,有钱有闲并不认为需要为自己订制一份专属于老年人的阅读服务,他们关心社会、时事、军事等各个领域,乃至成为兴趣爱好细分领域的意见领袖。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力关心的是健康和养生,著书立传不乏其人,所以老年人多并不代表老年人阅读服务好做。老年人群体也存在着细分市场,“传统老年人”很少爱自己,通过对家庭、子女的奉献和付出来寻找内心的满足和存在的价值,“新老年人”群体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的人为代表,他们爱学习,爱探索,有梦想,也有追求梦想的行动,他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未来,同时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们寿命的延长,这一部分老年人其实还是“壮年”。

(一)针对老年人阅读服务存在认知误区

老年人群体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有功劳,有阅历,有威望,有智慧,但又随着退休生活的到来,开始逐渐与社会脱节,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逐渐由这个社会的建设者、家庭的权威转变成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如何让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能够“有进步、有作为、有快乐”,如何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老年人在阅读群体里面的需求迫切性排序靠后,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初期未将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平等对待。多数图书馆会有儿童阅览室,有老年阅览室的很少。此外,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城市多农村少,即使在城市里面,也出现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集中式的城市形象工程。某些公共图书馆活动要求走报名小程序,还要交押金,但很多老年人第一不会用小程序很麻烦,第二没有捆绑银行卡交不了费。尽管活动现场会有很多老年人参加,但管理员还是提出因为老年活动虽然来人很多,但网上报名人数不足,提出终止活动等要求。甚至公共文化设施在设计的初期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某些以“孤独的图书馆”自居,将功能体验、交通便利、文化需求抛之脑后,造成老年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利用老年人存在科学素养低、辨识能力差的缺陷,大部分老年人没有消费升级,反而停滞不前,成了劣质产品和劣质服务的倾销对象。北京养老驿站500多家,几乎每一家都有书柜、书架、图书,绝大多数灰尘覆盖,利用率极低,况且这里面的图书大多数是被图书馆下架的淘汰图书。养老驿站搞阅读活动,要给老年人发放简单的邻近保质期的一些小食品、小物件儿,用这种低价的物质诱惑,误导了老年人对阅读的渴望。社区老年人阅读空间被改造成棋牌室、按摩室。面对老年人数字阅读增长的需求,催生了不法商家针对老年人的植入式广告。“伪概念”“伪阅读”“伪服务”给老年人群体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二)合理调整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以及老年人之间的阅读需求关系

老年人群体已经成为特殊群体里面的弱势群体。相比留守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等新闻事件常见于媒体,老年人群体呆在家里不惹事,忙家务成了“标配”。家里老年人如果报了文化旅行团,子女反而会更担心,是不是参与了民间非法集资诈骗,购买文化旅行团推销产品。老年文艺、老年游学、老年大学等消费升级项目被“妖化”,老年人基本的文化需求被各种力量阻隔。

面对社区阅读服务缺失惯性,社区设施儿童优先原则,社区空间紧张等客观 情况造成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阅读需求矛盾突出。凡是单位或街道社区提供给老年人阅读的场所,大多是地下室,光线暗淡,空气恶浊,冬天寒冷,夏天闷热。因为老年人没法提供能够光鲜亮丽的舞台秀,大型国学吟诵,面对这种讲排场,讲气势媒体效应,很多老年人都表现过不满的情绪。银龄书院小橘灯艺术团读书会排练 “长征组歌”“项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小节目,都是老年人自筹道具和演出服,他们没有办法和专业水准相比,但是当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聚在舞台上的时候,那种精神愉悦和情绪感召比很多专业节目更接地气。

老年人之间的阅读需求矛盾也很突出。老年人经历了长期生活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模式,有的人愿意改变,如拾起琴棋书画等补课式阅读,有的人不愿意改变,依然陶醉在个人爱好的阅读世界里。有的人依然保持着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日常习惯,有的人依然喜欢用《毛泽东选集》里面的句子去教育年轻一代,有的人还依然从事着年轻时期工作形成的阅读习惯,他们之间的内容选择、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不同也往往会带来老年群体之间的内部矛盾。提倡敬老阅读,尊重老年人的选择,注重阅读内容的引导,逐步消除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矛盾焦虑,找到生活的乐趣。

(三)老年人阅读服务志愿者队伍少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调研。习近平为社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成立的我国第一家志愿者协会。1988年,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13名党员自发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发展而来。天津市和平区委、区政府对新兴街道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向全区推广新兴街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做法,在全区12个街道办事处都相继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组织,其下属261个居委会也分别建立了分会,不久之后,社区志愿者服务这种做法经民政部迅速推广到了全国范围内。天津在社区志愿者服务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放眼世界,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依然落后。

老年人阅读服务志愿者稀缺。据相关数字显示,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参与率在10%,发达国家在30%到40%,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3%。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共建一支宏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支持和关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以助老爱幼、扶贫帮困、帮残助残、医疗卫生等社区服务活动为主,老年人阅读服务对很多社区志愿者还是新事物,社会支持率不高。“银龄公益悦读”项目原本就是为养老机构、街道社区、干休所等老年群体开展阅读活动的公益组织,项目活动经费都是自筹资金的,但是有一些街道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向银龄书院收费,理由是银龄书院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优秀项目奖等,必定有几百万元的资金扶持,很多老年人阅读服务志愿者因为被误解很伤心。要做老年人阅读服务推广,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找准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的结合点。

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我们呼唤活雷峰,“银龄公益悦读”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老年人阅读服务志愿者队伍。银铃书院做公益十几年,有习惯成自然的成分,但更多是因为做这件事,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老年人阅读服务保障制度的建设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老年人阅读服务从错配到适配的问题

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年人对纸媒有一定的依赖感。中国养老重视物质需求,轻视精神需求;重视衰弱老人,轻视活力老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老年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一)老年报刊数量有限,发行量和传阅率稳步发展

目前,国内老年报纸有30多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老干部局或老龄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如云南省老干部局主办的《云南老年报》,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上海老年报》。这类报纸属于机关报,享受机关报红利,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二类是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老人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老年生活报》,这类报纸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市场细分明确。第三类是国家和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健康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老年医疗保健研究所主办《益寿文摘》,这类报纸主要是养老医疗领域的,在指导老年人健康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

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目前共有会员单位26家,分别为北京《北京老干部》、天津《长寿》《天津老干部》、河北《老人世界》、山西《山西老年》、内蒙古《老年世界》、辽宁《老同志之友》、吉林《夕阳红》、黑龙江《退休生活》、上海《上海老干部工作》、江苏《银潮》、江西《老友》《开心老年》、山东《老干部之家》、河南《老人春秋》、湖南《老年人》、湖北《当代老年》、广东《秋光》、广西《老年知音》、重庆《老同志生活》、四川《晚霞》、贵州《晚晴》、陕西《金秋》、甘肃《老年博览》、云南《金色云岭》、辽宁《乐活老年》。除光明日报集团旗下杂志《新天地》、全国老龄委旗下杂志《中国老年》外,基本囊括了全国所有涉老期刊。总体来看,涉老期刊集中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归属老干部局系统主管期刊21家,归属各大报业集团、出版社主管期刊7家。

老年报刊数量有限,应走精品发展的路线。2018年,中国共出版报纸1871种、期刊10139种,相比较而言,老年报刊占比极低。各老年报刊具有创刊时间久、对象用户精准、读者忠诚度高等特点。多年来,各老年期刊坚持守正创新,在提升老年群体阅读覆盖面、阅读质量,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各老年期刊整体保持了发行量和传阅率的稳步发展,其中不乏发行量在30万以上的大刊,如河南《老人春秋》期发行量达到了81万份,广东《秋光》、山东《老干部之家》、河北《老人世界》、辽宁《老同志之友》等期刊的期发行量均在30万份以上,期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期刊占到了50%以上。综合来看,全国老龄期刊总发行量达到了期500万份左右,传阅率约在5人/份,影响人群2500余万,实现了老年人群的有效覆盖。

与发达国家相比,结合我国的国情,老年报刊在品种和数量上有比较大的突破空间。图书稍有不同的是,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不仅是内容,还需要适合老人看的大字书或者有声书。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出版的两种杂志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杂志,2016年,《AARP杂志》(双月刊)发行量约为3700万份,《AARP公报》(每年10期)为3000万份。《AARP杂志》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三个版本:50岁至59岁、60岁至69岁、70岁以上。服务性新闻、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一人称叙事、吸引人的名人简介,鼓励读者反思、参与、享受老年生活。

(二)老年人成为线下阅读体验的弱势群体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老年专属独享的阅读空间或书店,面对高大上的阅读空间和琳琅满目的咖啡、西点、文创、老年人望而却步。笔者曾经目睹过在一步之遥的阅读空间,老年人即使在冬天坐在轮椅上发呆,也不敢去温暖的空间参加活动。为了老年人阅读公益阅读项目,银龄书院申请了多次,终于在2018年协办了两次“敬老悦读”领读者培训班。每次培训活动,从方案设计,招生培养,布置会场,聘请教师,工作总结,协办方的银龄书院做了大量工作。每场培训活动报名者踊跃。

当然,也有公共文化部门作出了表率作用。嘉兴市图书馆全部在岗工作人员只有100多人,仅仅几十个正式员工的编制,一年内开展了5000场接地气的活动和课程。嘉兴图书馆创办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数年前,嘉兴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总分馆制”的创新模式探索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被称为“嘉兴模式”,后来又跻身“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第一”。嘉兴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还在村(社区)设有村(社区)分馆,汽车图书馆、智慧书房等新形式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了服务空间从小到大、服务范围从城到村、服务内涵从书到人的文化服务目标。嘉兴市图书馆的“夕阳红e族”从2013年开始与老年人见面,不仅仅对学电脑感兴趣,如今许多老人用上了智能手机,也爱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美好的瞬间,录制朗诵听书逐渐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

(三)老年人阅读服务方式需要持续改进

央广“老年之声”2009年1月1日开播,全天播出21小时30分钟,通过AM1053覆盖北京地区。“老年之声依据中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相同或相近的人口学特征,以‘贴心、实用、轻松’为原则,以‘立老年之言,传老年之声,抒老年之情,扬老年之德’为宗旨,紧扣目标受众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设置节目,力求成为中老年人的贴心媒体。”2014年“老年之声”全新改版,定位更明晰:全国第一家服务老年的专业广播,重点满足老年人情感慰藉、养生保健、娱乐生活三方面诉求。节目以专家访谈为主要形式,访谈嘉宾除了医学权威和中医名家,还包括健身、养生方面的专家,在漫谈中传递防病、治病知识,顺应四时的养生之道以及积极、安全的强身健体方法。该节目主打栏目包括《健康热线》《中医养生》《运动养生》《艺术养生》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网民增长迅速,这带来的直接变化是,老年人阅读的平台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各老年书报刊近年来不断探索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子,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并与数字阅读网站合作,将书报刊内容数字化,增加了书报刊与读者连接的触角和对接的频次,进一步拓展了阅读覆盖面、提升了阅读体验。其中不乏亮点:如吉林《夕阳红》、山东《老干部之家》、河南《老人春秋》专门聘请音频编辑,开通了有声杂志,读者扫描每篇文章后面的二维码便可以实现内容的收听,吸引读者落户写作、投稿、互动等。这些探索,赋予了书报刊新的功能,让老年读者不但能看、能听,还能参与其中,有效稳定并拓展了老年书报刊的阅读覆盖面。

三、老年人阅读服务的公益属性问题

老年人阅读服务的公益属性地位遭到了质疑,公信力、影响力不高。某些老年大学实行免费,学校管理者明显感觉不好管理,报名的时候挤破头,上课的时候常缺课。有大型房产公司、金融保险集团发现了阅读推广组织资金困难的症结,在阅读活动前要求讲1小时产品宣传。某些高档养老机构意识到老年人的阅读服务推广的短板,在做活动的时候还要附加他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老年人阅读服务的公益属性受到了挑战,出现行为不规范现象,为预防公益黑幕和丑闻的出现,要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行业自律制度。针对老年人的阅读的公益服务和公共服务往往是结合起来的,政府运用财政资源购买公益服务来实现公共服务。公益活动不同于由政府动用财政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其主体不是政府,而是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让不特定多数的老年人群体通过阅读普遍受益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强化老年人阅读服务公益机制建设

老年人阅读服务组织应借鉴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197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指南》,用大笔资金建设图书馆的硬件设施。1987年和 199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两次修订《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指南》在1999年的版本中,美国图书馆协会针对图书馆环境建设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工作精神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提倡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注老年群体,给他们带来人文关怀。英国图书馆情报专业协会在2009年发布《图书馆老年读者信息服务指南》,提出百分百满足老年读者需求,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馆内外服务体验。此外,国际图联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编订服务指南文件。这些指南文件旨在编制服务指南,指导服务工作,确定图书馆评估标准。

老年人阅读服务在公益机制的推动下进入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生活的场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全国公共图书馆总量为3166个。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经决定了辐射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阅读需求。各地全民阅读办公室应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开展老年人阅读服务,构建管长远的公益机制。老年人阅读服务组织应加强对公益资源的有效动员和整合能力,形成公益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

纠正“公益等于免费”的错误意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收费也要坚持低费普惠原则,坚持消费分级原则,对老年人坚持有偿服务,低偿服务,超值服务。

(二)将敬老阅读的志愿者培训在公益的阳光下常态化

儿童阅读、校园阅读、职工阅读、党员阅读等都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明显的倾斜。唯独敬老阅读的培训依然是零散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完全依靠志愿者的责任和担当。领读者计划是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重点品牌活动之一,采取社会招募、集中培训、考核认证、品质领读、示范推广等模式,遴选培育出一大批热爱阅读、热心推广、热忱分享的领读人队伍。针对老年人阅读的“敬老悦读”领读者培训也是从2018年开始的,起步晚,起点低,面临的困难重重,渴望各级部门的关心与扶持。

老年人群体特殊,需要更多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才能形成敬老阅读生态。活动中必须要关注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比如给他们做的文稿每个人所要读的文字,都用特一号字标注,让老人拿到后很舒服;在读剧彩排之前还会带一些护唇的产品,因为老年人容易口干,帮她们把口唇润一润,让她感觉精神面貌非常好;有的老人从来没化过妆,化妆的这种体验,让她们更愉快地阅读。

四、阅读是最长久的陪伴,阅读可以救赎暮年孤单

在全国多家养老机构和社区体验调查基础上,从家文化研究中心得到了结论:阅读是最长久的陪伴,阅读可以救赎暮年孤单。银龄书院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敬老阅读推广活动。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阅读治疗

银龄书院做过以下三本书的分享会,可以窥见阅读的治疗作用。乔治·马丁在《权利的游戏》中说:“读书可以经历10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1次。”阅读的过程可以帮助老年人答疑解惑,享受人生值得。老人希望读书的原因有很多:读书是安静的,符合老年人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读书能让人思考,而思考可以延缓衰老;书的内容是海量的,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从人生到生活的种种问题;读书会、讲座等能让老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

第一本是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长篇小说,同时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与死亡、爱与疼惜。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周一到周四,是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专家的推介活动,周五到周日,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后三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陪护员的观察,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第二本是汪兆骞的《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以人性、历史及美学的眼光,精心解读了1901年以来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经典代表作,全面呈现百年来世界文学金字塔顶部的辉煌与璀璨,帮助读者读懂一百多年来一百多部世界文学经典,了解一百多位文学大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第三本是《人间最后一封信》以11位老人的遗嘱为出发点,讲述了这群从60多岁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对人间的最后一点惦念,全书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把一个话题硬生生地推到读者面前:人间究竟值得不值得?“推广遗嘱”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全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有心事的老年人都愿意在花园里或是某个角落里徘徊,牵着他们的手,陪伴他们的情绪,人心向善,情绪亦会转移;待他们想说之时,不用主动问。在和老人交流的过程中,倾听者做好准备,营造好的沟通环境,最好不要看手机、不要主动插话,用心倾听,会听到心里话,收获许多好内容。命运无常,生命其实非常短暂,建议大家把想说的话尽早说出来,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有些话,现在不说,可能就真的来不及了”。

(二)用“阅读+”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应关心老人,尊重老人意愿,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使老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现代社会子女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孩子上,很少顾及年迈的父母,子女在工作之余应能够尽量多地抽时间探望、陪伴父母。经常与老年人交流,及时消除老年人的消极情绪,遇事多与老年人商量,做到“老有所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用“阅读+”的方式融入敬老养老的生活中成为新可能。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当然不是简单地送书报刊,可以给老人读一段书,或者陪着老人听他复述一遍书中的故事,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力,稳定情绪。选那些曾经读过的书,唤起记忆,口述评论也可以加强脑功能训练。选一些绘本,给“老小孩”看一看另外的世界。

用“阅读+”的方式唤起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可促进良好的心理建设,推迟老化,并保持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志愿者老年人图书馆
志愿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图书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