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运城 044000)
依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运城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运城学院于2018年重构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年级大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分别为文史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以及理工类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必修课程;同时为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运城学院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确定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科学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学视频为特色的教学资源,建立混合教学平台,解决了运城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建构知识和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目的[1]。经课题组研究发现,在“班级容量大、教学课时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两个主要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受限于时空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课程网站+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服务器+在线考试系统+QQ群”传统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在教学工作时段和在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2)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十分有限
在每周2至4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师生沟通交流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实时互动、深入交流的机会仍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中即时互动的迫切需要。
因此,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几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等)的普及,移动学习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2]。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术报告会”上所作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并称移动学习代表着“学习的未来”[3]。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的便携性、灵活性,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课堂或固定的多媒体设备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目的的学习,这就极大的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对于移动时代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移动学习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高效的自主学习,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尝试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等方面构建计算机基础移动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选取不同的学习内容[4]。
依据运城学院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生特点,课题组改革传统教学平台,构建了混和教学平台——“课程网站+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FTP文件传输服务器+在线考试系统+微信公众平台+QQ群+微信群+百度网盘群”。其中,“微信公众平台+QQ群+微信群+百度网盘”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课题组于2018年向腾讯公司申请注册了“计算机应用微学习”微信订阅号。学期初,邀请教学班中的所有学生关注、订阅“计算机应用微学习”公众号。在此订阅号上,师生共享图形、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微课和相关资讯。
QQ群:以教学班中的行政班为单位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网络互动公众平台。在QQ群中,师生即时互动、共享课件、微课程视频、教学案例以及实验等教学资源。
微信群和百度网盘:以课外实践活动团队或毕业设计团队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和申请注册百度网盘。针对研究主题,师生通过微信群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借助百度网盘传输、存贮大容量电子作品。
在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同时,课题组改革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资源,在课程网站、实验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移动学习资源作为补充。
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充分到考虑移动平台的特点,特别关注到大学生的兴趣点和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移动学习的状态中;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5]。
计算机基础移动学习资源由“自主学习微课”、“重点难点微课”、“实验指导微课”“实践活动资讯”等模块构成,资源形式为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在计算机基础混合教学平台和多元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题组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计算机基础教学流程由课程学习和一体化实践两个环节构成。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由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度学习、课程实验以及课后巩固反思共四个环节构成。下面以“多媒体及应用课程第2章图形图像处理第5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6中的绘图工具”为例说明。
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学生依据移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移动学习平台分享自主学习作业。如:“计算机应用微学习”微信订阅号上“自主学习微课”——“绘图工具的简单应用”和QQ群中的相关课件、教学案例、实验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绘制翠竹简笔画”并将“翠竹简笔画”作品上传到QQ班级群。
课中深度学习:首先,通过赏析学生自主学习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知识。其次,教师呈现新任务、精讲新知识,学生获取新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新任务、加工新知识。如:第一步,师生赏析学生的“翠竹简笔画”作品、激活原有知识。第二步,教师呈现“绘制关公《风雨竹》诗竹画”新任务。教师精讲“绘图工具的高级应用”,学生获取新知识。第三步,师生共同绘制“关公《风雨竹》诗竹画”、加工新知识。渐渐地,学生跃跃一试的欲望和积极性被激发,理论深度学习逐步完成。
课程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协作完成实验任务。期间,除了教师指导、生生互助外,学生还可随时从“计算机应用微学习”微信订阅号“重点难点微课”——“绘图工具的高级应用”和“实验指导微课”或QQ群中的相关课件、教学案例等获得相关实验指导。实验完成后,学生将作品提交到实验平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服务器。
课后巩固反思:课后,教师回顾教学、总结得失;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移动学习资源,复习巩固重点难点,优化实验作品,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一体化实践
一体化实践由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构成。一体化实践是指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其毕业设计中,即将课外实践研究课题也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
以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任务为驱动,从组建团队、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参加比赛、毕业答辩等各环节,课题组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参加一体化实践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一体化实践环节,除通过召开面对面的团队会议研讨外,师生实践团队还通过微信群、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实时沟通交流,通过百度网盘传输、存储大容量电子作品。
(1)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普遍拥有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的能力。借助智能手机移动学习平台,课前,学生主要获取学习资源完成预习;课中,结合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观看教学微课和实验等进行知识内化;课后,学生回放教学资源巩固知识。移动学习服务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整个教学全过程。
(2)教学平台形式多样
混合式教学平台由课程网站、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文件传输服务器,以及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组成。FTP服务器主要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室、计算机实验室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访问。课程网站主要服务课程建设,学生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或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访问。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主要服务学习交流、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堂听讲以及课后巩固等,学生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访问。
(3)教学资源丰富多彩
教学微视频和教学案例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教学微视频资源,创新设计生动有趣的名人故事、案例制作、案例演示等教学微视频,如制作“天才图灵”、“冯·诺伊曼”、“卷轴动画制作”、“齐天大圣”等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传统教学案例,创新设计集图形、音乐、动画、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类教学案例,牵引学生实践兴趣,如“关公《风雨竹》”、“音乐 MV 动画”、“帆船动画”、“光影动画”等。
为检验移动学习教学改革成效,对改革前后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成绩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移动学习教学改革成效是显著的。
表1 改革前后教学效果比较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构建以服务于教学全过程的移动学习平台为特色的混合教学平台,建设丰富多彩的移动学习资源,实践“课程学习+一体化实践”两环节教学流程,解决了运城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