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楠
(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东 长岛 265899)
红角鸮(Otus scopus)属鸮形目鸱鸮科,小型猛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鼠类、森林害虫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红角鸮迁徙研究的报道很少[1-2],李重和等(1991)[3]通过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猛禽迁徙研究,确认猛禽迁徙与天气关系十分密切。李湘涛(2004)[4]认为猛禽迁徙受气候影响十分严重,尤其是对于秋季南迁的猛禽。张孚允、杨若莉(1997)[5]认为猛禽迁徙高峰与环志地天气关系密切。王希明等(1992)[6]认为红角鸮每年秋季迁徙高峰日差异主要与气候,尤其是风向变化相关。长岛红角鸮迁徙相关研究仅有 2篇[7-8],缺乏长期动态监测,通过1999-2018年在长岛进行红角鸮秋季迁徙环志,发现红角鸮在大风降温前后会出现集中迁徙现象,偏北风天气网捕量最多,气温升高迁徙期缩短等。
研究区为长岛县黑山岛(120°36′E,37°54′N),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东部沿海猛禽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189m,森林覆盖率56%,植被类型主要有黑松、赤松、侧柏、刺槐、泡桐、麻栎、紫穗槐、茅草、羊胡草、蒿子、山菊花等,林相良好、昆虫较多,是红角鸮良好的栖息地。
每年的9月至10月在固定地点设粘网(自落网、挂网)捕鸟。设网20块,设网林地面积约66.67万m2。除2014-2016年设网数量较少,其余年份基本一致。网捕后记录时间、数量,环志后放飞,并记录当天气候状况(以当地气象站资料为准)。
1999-2018年,长岛秋季环志猛禽共43568只,其中红角鸮16262只,占37.32%,松雀鹰13821只,占31.72%,雀鹰8603只,占19.74%,这3种共38686只,占猛禽总量的88.79%。红角鸮、松雀鹰、雀鹰为长岛迁徙猛禽的优势种,其中红角鸮数量最多(图1)。
研究发现,晴朗少云、能见度好、3级以上偏北风天气最适宜红角鸮迁徙,这与李重和等(1991)研究结果一致。由图2可知,偏北风(东北和西北风)网捕红角鸮数量最多,这与李重和等(1991)1987年在黑山岛进行猛禽迁徙研究得出偏北风捕获量较少、偏南风捕获量较多的结论存在差异。
2014年设网数最少,红角鸮环志数量没有减少反而激增(图1),占当年环志猛禽的82.17%,环志总量的55.82%。2014年9月26日网捕环志546只,为历年单日网捕环志量最多(图3),结合当年天气情况分析,9月29日开始大幅度降温,降温5.7℃,东北风 7级,9月30日,降温 6.5~7.1℃,东北风7级,10月1日,气温回升,西南风3~4级,说明红角鸮在大风降温至少3天前会大规模集中迁徙,在大风降温后1天也会出现集中迁徙。
图1 1999~2018年红角鸮、松雀鹰、雀鹰迁徙期环志数量变化
图2 2018年不同风向网捕环志的红角鸮数量
图3 2014年红角鸮日环志数量变化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2013年、2016年。2013年(图4),10月2日降温4.8℃,北风6级,10月3日气温回升,西南风4级,出现集中迁徙,10月10日-11日6~7级大风天气,10月9日出现集中迁徙。2016年(图5),9月28日-29日,降温 3.8~8.2℃,6~7级大风,9月30日气温回升,风停,出现集中迁徙;10月5日—6日,降温 3.5~4℃,大风 7~8级,7日气温回升,在10月4日、10月7日即大风降温前后出现集中迁徙现象。
图4 2013年红角鸮日环志数量变化
图5 2016年红角鸮日环志数量变化
侯韵秋等(1990)[9]认为,红角鸮迁徙过境时间较集中,研究发现当有大风降温天气时会出现集中迁徙,如在2013年、2014年、2016年。迁徙期没有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的年份,如2012年、2015年、2018年(图6),红角鸮迁徙过境则较为分散。
图6 2012年、2015年、2018年红角鸮迁徙期数量变化
图7 2012-2018年红角鸮环志高峰日
从近五年的环志数量看(图7),红角鸮迁徙高峰期为9月16日-10月12日。与侯韵秋等(1990)1985-1987年在黑山岛环志研究总结出红角鸮迁徙高峰期为9月15日至10月15日相比,迁徙期推迟、迁徙期缩短,有可能是气温升高所致。
另外,排除2016年设网数量较少影响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3年、2008年、2013年红角鸮环志数量明显减少,说明红角鸮迁徙数量存在5年周期变动,是否说明红角鸮存在5年繁殖周期仍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