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斌
女儿在上海工作,今年6月我和老伴到女儿家居住了一段时间。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颁布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分类被纳入法治框架,居民如果不做好分类就扔垃圾,会被罚款。
网上有人总结出一张垃圾分类的表格,我让女儿打印出来贴在门背后,认真学习。这张表显示,垃圾分为四类103样,其中湿垃圾26样,干垃圾26样,有害垃圾26样,可回收垃圾25样。
我看了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垃圾名称,头皮就发麻,心想:要记住这103样垃圾的分类,太难为我了。
但我明白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多学一点,多做一步,现在费事,但对未来有益,能让后人省事。何况,分类不对就扔垃圾,可是要交罚款的。所以,没事的时候,我就站在表格前学习。
通过研究我发现,虽然表格上列出了103样垃圾,但自己家中每天实际产生的垃圾其实没有这么多,常见的大概就是三类:一是湿垃圾,即厨余垃圾,大家笑称为“猪可以吃的东西”;二是干垃圾,包括面纸、使用过的塑料袋,即“猪不吃的垃圾”;三是可回收垃圾,包括网购时的纸盒等。至于“猪吃了会死”的有害垃圾,我家平时较少产生。
我总结,经常产生的垃圾类似于文字里的常用字,天天都会碰到,时间久了,肯定能记住。不经常产生的垃圾类似于文字里的生僻字,基本用不到,自然记不住。但好在这些“生僻字”有“字典”可查,遇到不清楚的,去表格上查一下,基本可以解决。
为此,我家准备了3个垃圾桶,2个在厨房,1个在客厅。厨房的2个垃圾桶,1个放厨余湿垃圾,1个放已使用塑料袋。客厅里的垃圾桶存放干垃圾,主要是用过的面纸。我会每天晚上出去扔一次这3个垃圾袋。
偶尔碰到其他垃圾,如可回收的、有害的,我都单独处理,直接送去小区的垃圾回收房。每次去垃圾回收房,我都有点惶恐,生怕把垃圾扔错了地方。垃圾回收房以前没有人,只有垃圾桶。现在,早晚两个扔垃圾的高峰时段,都有两位同志来进行垃圾分类指导:一位同志是负责打扫小区卫生的,现在兼管垃圾分类指导;另一位同志是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志愿者。这样一来,本来很冷清的垃圾回收房热闹了起来。
早晨和傍晚两个扔垃圾的时间段里,这里就成了小区居民聊天的地方。大家聊的内容很多,有关于垃圾分类的,有哪家超市东西比较便宜的,还有狗吹空调感冒了怎么办的。我觉得这种氛围很好,可以促进小区居民的情感交流,避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病。我去扔垃圾之前通常已经完成分类,不等人家问我“你扔的是什么垃圾”,就主动告诉人家“我扔的是电池,扔到有害垃圾桶里”。
我扔完垃圾,常常喜欢在垃圾回收房旁停留一会儿,听邻居们说软软的沪语。他们说得慢,我能听懂,说得快,就听不懂。但即使不懂,我也会装着听懂了的样子微笑一下,作为回应。
别的垃圾都好办,但是湿垃圾处理起来比较恼人。湿垃圾是厨余垃圾,每天产生的量最多,品种最丰富,味道也最难闻,有时候还有液体。我家的湿垃圾,之前是用废旧塑料袋装的。但废旧塑料袋属于干垃圾,和湿垃圾不是一类。
因此,每次去扔垃圾,都要先把垃圾袋里脏兮兮的东西倒到湿垃圾桶里,再把塑料袋放到干垃圾桶里。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一是气味比较难闻,二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网上买了可降解环保袋。可降解环保袋是淀粉做的,我认为可以将其和湿垃圾一起扔到厨余垃圾桶里。买到可降解环保袋的第一天,我拎着湿垃圾去垃圾回收房,小心翼翼地问垃圾分类指导人员:“装湿垃圾的,是我在网上买的可降解环保袋,可以一起扔到湿垃圾桶里去吗?”指导员看了看我手里的垃圾袋,满怀同情地对我说:“我这里没有问题,但负责集中收垃圾的人员,没办法知道你这是可降解环保袋。要不,你让商家在这种环保袋上印上'可降解的字样吧。”没办法,我只好还是照原来一样,先把湿垃圾倒出来,再抖抖环保袋,将其放到干垃圾桶里。
我当时无奈极了,甚至有些抱怨。然而,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内容改变了我的想法。这篇文章叫作《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背后:藏着14亿中国人不知道的残忍真相》,文中提到的垃圾困境让人触目惊心。看到那些垃圾围城的图片,还有海洋上漂浮着的塑料制品,我想: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可降解环保袋还是买对了。
据调查,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大都是以微粒和底部沉积物的形式存在,很难确定具体的数量有多少。但大多数科学家估计,每年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到海洋中,海洋中估计有1.5亿吨塑料。这个数量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一个垃圾车的塑料倾倒到海洋里。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可能正通过海产品进入我们的身体,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垃圾分类回收,从短期来说,我们觉得“太折磨人了”“简直要被逼疯了”,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讲,生活在被垃圾包围的地球,才是最可怕的。我们每个人在垃圾分类上做出的一点小改变,聚沙成塔,可以改善整个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